【摘要】黄梅戏至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能够适应人们需求的艺术剧种,她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方式赢得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和文学价值,也正因为如此成为艺术剧种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黄梅戏;发展;途径
在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需求大背景下,文化艺术在现今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黄梅戏作为我国民族曲艺中的重要一员,虽然受众程度和影响都不能与国粹京剧相比较,但黄梅戏的影响力和曲艺魅力也逐渐由之内走向成熟,由风格特立走向兼容并包。这使得原本只是地方戏剧的黄梅戏越来越为大众和新兴媒体所青睐,逐渐发展成为当代戏曲届耀眼的明星。黄梅戏的表演已不再拘泥于舞台,在新媒体的背景下,黄梅戏通过对剧本、样式、语言等形式上的改革,愈来愈能够适应当今人们的文化需求和民众期待。黄梅戏是安徽、湖北一带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有着深厚的地方戏曲元素和人文情怀。在信息化时代的感召下,黄梅戏也一直为能够跻身于世界舞台的戏曲艺术而努力。一代又一代的黄梅戏艺术家们不断对黄梅戏加以改进和革新,逐渐适应了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潮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专属特点,人们也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所需要的艺术追求加以改变,尤其在当代,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精神世界的追求就显得更为重要,对文学艺术品格、品质和内涵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一、重视剧本的创作
黄梅戏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是通过演员的舞台表演与观众交流从而实现艺术效果,因此,在一般黄梅戏团体中,比较注重对演员的培养。演员的舞台表演固然重要,但不可忽视首要而基础的条件———剧本。就黄梅戏艺术而言,首先是艺术底本,然后才是演员的表演,表演的目的在于把作者的创作完整、生动地传达给观众。其中也含有演员的二度创作,但是这种创作应该是在底本基础上的创作,好的作品为演员提供了成功的基础,好的表演能够使艺术作品更丰满、更富感染力。目前,黄梅戏的创作人员不仅少,往往还身兼数职,很少能集中精力来进行艺术创作。无论是舞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大家普遍感觉缺少好“段子”,黄梅戏的发展正面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好剧本是演出成功的先决条件,不仅过去如此,现在也仍如此。一九四九年初期是公认的黄梅戏艺术发展的高峰时代。那时的《女驸马》《天仙配》等一大批经典剧目,时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也使黄梅戏蜚声国内外。正是这些优秀的剧本为名演员提供了展现艺术才华的天地,名演员用精湛的表演挖掘和丰富剧本的底蕴,在广大观众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和共鸣。繁荣黄梅戏舞台,扩大黄梅戏艺术的影响,关键在于要拿出反映时代特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艺术精品。
二、进行行之有效的变革
舞台表演功底对于黄梅戏演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尤其是在一些黄梅戏桥段中,演员是要饰演跨越性别要求的角色,这是对黄梅戏演员全面表演能力的考验。而这种表演也是观众在众多黄梅戏经典曲目中最为常见的,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反串表演。如在影视剧《红楼梦》中,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就饰演了主人公贾宝玉一角而备受关注。
首先,一件文学作品能否流行、流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体裁运用是否得当。这可以从我国的《诗经》《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之作上看出端倪。它们都来自民歌、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的评书演义。即便是像《红楼梦》《金瓶梅》这样的文人雕刻之作,个中也不乏运用民间故事、传说等来吸引读者。黄梅戏未来的发展要注重戏曲中用通俗语言述说身边熟知的人和事,并边叙事、边描写、边议论、边抒情,把要歌唱的人和事唱个透彻;歌中好比兴,小中见大;词有激情,演唱起来添加一些“依呀呀得喂”之类的衬词,以显热烈奔放闹轰场面黄梅戏就是这样,它既可以一人清唱,更适合搬上舞台,配上渔鼓、扇子、雨伞、连厢之类的道具由多人边舞边唱,一看便知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经典黄梅戏作品一问世,群众就会“一见钟情”,一下子就使它流行开来,并大有长久流传之势。就民歌体裁和地方特色来为黄梅戏写词谱曲唱歌是正对路的好事,恰似要睡觉了便有人送来枕头一样。这也是黄梅戏词曲作者和演唱者在未来创作中需要借鉴之处。
其次,旋律优美,雅俗共享是黄梅戏快速、大范围流行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无论是戏曲还是歌曲,能否有生命力就看它的主旋律是否能撼动人心。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什么叫人百听不厌?黄梅戏《天仙配》为什么能引起那么多人共鸣,皆因它的旋律优美。黄梅戏的作者们要深知其中的道理,要在曲中大量采用民间小调素材,吸纳黄梅戏经典元素,用和谐柔顺的民族五聲徵调式,使其音乐主题集中,素材精炼,这样不仅给作品平添了欢悦气氛,使其音乐形象更加活泼、富有生气,更重要的是它一下将作品与平民百姓之间的距离缩短为零。
参考文献
[1]陆洪非.黄梅戏源流[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
[2]吴春平.黄梅戏改革路在何方[J].文艺争鸣,2009(01):147~150.
作者简介:张瑜(1979.06—),女,河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