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摘要】软件程序的质量核心,往往是通过其专业的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否决定的。目前,我国对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越来越重视,研究者们通过构建专业保障体系,推动企业发展提高软件应用能力。在保障体系中,拟定明确的项目质量审评和管理等保障条例,落实到软件工程开发过程的监督工作中。本文首先简述软件工程专业保障体系的构成缘由,其次介绍了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然后分析了目前我国软件工程专业保障体系的现状,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软件工程;保障体系;体系探索
我国软件开发利用相对于欧美国家起步较晚,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保障体系是综合性,需要考虑各个因素,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给予最适合的管理模式。软件工程开发成本和进度是专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附属因素,需要研究者结合目前软件研发的实际管理能力做进一步探索。
一、软件工程专业保障体系的构成缘由
权威性软件工程专业保障体系给出的软件的专业概念指出,软件是电脑操作系统中任意程序、规程或任何文档。软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衍生出的特有产品,虽然最初只作为附属品,但是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当代电子操作系统中具备核心价值的应用主角。我们的社会充斥着各种大型应用软件,同时各种与软件相关的虚拟系统也在紧密地建设集成,软件工程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大。
日益发达的软件系统,不得不引发业界研究者对软件工程保障体系做出审慎思考。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各种软件规模不断膨胀,单一的监管完全无法满足软件工程的质量维护要求,各大企业不得不在软件工程研发中建设专业保障体系,认真执行软件研发管理工作。软件工程专业保障体系即将软件项目的管理工作均匀嵌入软件的生命周期中,使得软件能够遵循预期成本、进度和质量顺利履行工作职能。软件工程专业保障体系不仅利于软件自身的运行管理,更利于研发管理团队发展提高企业软件开发能力,使得企业在软件技术应用上能够在经济市场上拥有稳定优势。
软件研发整个过程都是设计阶段,不需要具体物质资料,几乎都是脑力工作,所以软件工程的保障体系主要针对研发进度和质量。软件研发进度和质量不如一般工业项目,能够具体量化,软件系统极为繁琐复杂,进度和质量的管理控制也不可避免的困难重重。经过对年研究实践,研究者发现软件工程保障体系是由软件研发人才、研发过程和研发技术的构成一个函数,在专业性论文上我们找到这个函数:软件质量=f(人才+研发过程+技术)。函数中我们看到人才、过程、技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所以软件专业保障体系必须将这三者合理统筹,使得软件质量获得最大数值。
二、软件工程专业保障体系构成要素
软件工程专业保障体系中,首先根据当前软件实际研发状态立定明确目标,定位自身能力水平,正确认识工作性质,持续学习,循序渐进,注意知识积累,追求稳步提升,切忌眼高手低。其次,保障体系运作中,不仅要全力发挥工作者的个人能力,更要结合上层领导的工作规划,不时补充新资源并确保资金供应稳定。
三、软件工程专业保障体系现状问题
目前我国软件工程专业保障体系尚不成熟,企业领导需要在这方面给予大量指导性战略方针,提高企业竞争力。国外很多大公司在软件专业保障体系中投入大量运作资金,有企业高级领导直辖,确保体系工作能够坚持到底。
(一)软件质量问题
目前很多研发团队没有足够重视软件质量,企业高层管理者没有足够的质量强化意識。软件产品毕竟是虚拟数字化电子产品,用户无法像对待你有形物品一样直接窥探整体构造,软件质量检测只能依靠专业知识,一般用户只能从使用体验方面给出软件一些应用质量评价,很难从专业构造角度对软件做出本质上的优劣评价。用户对于软件普遍没有具体质量意识,而研发团队也就顺势忽略,企业高管也对此上心。
(二)软件落后于硬件
我国的软件研发相对于国际水平来说,起步比较晚。软件研发需要大量高强度脑力工作,要求研发者具备基本的创新素质,使得研发过程困难重重。计算机硬件是实体物品,人们可以通过固定模式机械化设备制造,其功能属性也是固定章程化的,只需要段纯学习并记忆就能掌握。我国计算机技术在硬件上已经掌握各个部件的构成要领,但是软件研发需要运用创新思维能力,做到“无中生有”,具有很大挑战性。
一些企业一味追求软件项目进度,忽视研发团队的学习实践,或者直接要求研发人员做最初始的简单软件项目生产,不仅软件实用价值低,也阻碍了研发团队行业能力的提升。一些企业经常多个软件项目同步进行,使得软件研发呈工业化流水线生产模式,致使软件工程经常局部重复调研开发,软件质量无法统一评估,保障体系无法发挥实际监制功能。
四、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现代软件研发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企业领导和研发团队要从软件实际功能和实际构造出发,以软件质量为核心构建软件工程专业保障体系,提高我国整体软件工程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毅,文俊浩,熊庆宇.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7(02):100~103.
[2]李红梅,卢苇,张红延.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