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红霞
【摘要】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的本质是幼儿通过操作教师创设的美术材料获得知识经验,形成个性化发展。适宜的材料创设可以协助幼儿园教师巧妙地将活动目标和内容渗透其中,实现更为轻松和自由教学气氛,从而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索意识,全面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区域;材料;创设;幼儿;美术能力
提供适宜的材料是教师开展美术区域活动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教师应根据操作活动材料的特点、幼儿认知水平、美术能力发展、兴趣爱好不同,巧妙地将活动指导、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渗透在所设计的活动材料中,通过材料实现教师的引导,实现幼儿的自主独自探索能力。
一、幼儿园中的美术材料
幼儿园常见的美术材料大致分为:绘画材料、手工材料、其他材料。
(一)绘画材料
主要分为笔类、纸类、颜料和辅助工具,辅助工具指画板、画架、燕尾夹、橡皮、卷笔刀、水桶、调色盘、毛毡等等。
(二)手工材料
主要分为纸工、泥工及其他辅助材料,辅助材料指剪刀、双面胶、胶棒、胶水、透明胶、布、麻绳、海绵、刷子、毛根等等。注意幼儿剪刀要小一些,剪刀尖应该是钝的,特别提醒幼儿使用剪刀的安全。
(三)其他材料
食物:各种米类、豆类;家居用品:如废地毯片、旧零件、绳子、蛋壳杂品袋等等;各种盒子:如礼品盒、帽盒、冰淇淋盒、塑料盒、鞋盒;废纸品:如盖子、杂志、报纸、餐巾纸、砂纸、吸管、垫板、泡沫板等等;废布料:如粗麻布、帆布、棉布、斜纹布、帏帐、毛毡、皮革、油布、天鹅绒等等。
二、材料创设的原则
(一)注意材料创设的层次化
幼儿在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材料创设时,一定要了解幼儿的发展经验,遵循幼儿的差异性,提供有层次的材料。材料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年龄材料的层次性;二是同一个活动不同材料的层次性;三是同一区域材料的层次性。
小班幼儿受到经验、想象力的局限,教师提供的美术材料要逼真一些,要能提示幼儿对自己生活中的回忆。如:提供绘制或者剪制好的衣裤、鞋帽、手帕、碗盘等,只要她们进行添加颜色或者花纹就行;中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供可再创造的半成品材料,比如纸盒、可塑泥等,提高幼儿的创作兴趣;到了大班,半成品材料和美术工具的数量应该有所增加,为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任何材质的美术材料均可使用,如砂纸、报纸、包装纸、塑料袋、布、玻璃等材料,激发他们再创造的潜力。
(二)注意材料的丰富性
在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具有对材料的全面认识,才能为幼儿提供出多种多样的材料,才能满足幼儿各种各样的需求,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数量的充足上。幼儿尤其喜欢模仿,常常会因为同伴的操作材料的新颖、有趣而产生同样的操作兴趣,这就要求有一定数量的材料供幼儿去选择和使用,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注意幼儿年龄的适宜性
教师提供美术材料时,必须从本班幼儿实际的美术发展水平出发,充分了解材料的年龄特性。这里我们需要强调一下,是根据本班幼儿实际美术发展水平,比如:部分幼儿园由于美术课程开设的较少,大班中,很多幼儿涂色明显较差,那么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在材料的种类上可以适当调整,绘画材料的种类可以略多。因此,分析把握各个年龄段美术材料的特性,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宜的材料很重要。
三、材料创设的思路
在美术区域环境中,教师适宜的准备好材料后,就是设计这些材料的操作和使用,这个设计的过程其实是将教学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师指导幼儿的过程。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仔细揣摩,才能将这些巧妙地融入到材料当中。
(一)安全原则
幼儿的身体组织比较柔软,没有完全发育,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教师在设计材料的时候,首要考虑的就是安全原则。
(二)生活原则
幼儿园的日常工作非常繁杂,设计材料时,教师应本着方便、就近的原则,从周围环境中选择适宜的材料来设计,这样既能起到节约的作用,又能培养幼儿养成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物品的好习惯,对于幼儿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利的。比如:教师可以发动幼儿收集周边生活中的自然物和熟悉的材料,如废旧报纸、复写纸、沙皮纸、植物等。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将材料分类摆放,集中于材料架上,幼儿可根据每次美术区域活动内容,自主选择所需材料,进行制作。当不同效果的精美作品展现在孩子们眼前时,相信除了审美情操的陶冶,孩子们获得更多的是非比寻常的成就感。
综上所述,材料的创设是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进行下去的保障,材料投放的得当,对幼儿美术能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只有了解以上特性,才能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让他们积极投入,主动去认识活动,自主探索美術知识,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积累艺术经验,最终实现自我艺术风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