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是相互融合的,以创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立足点应该培养一种素养,开发两种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单一的模式转变成系统化整体化的模式,从具体化的创业实践活动向整体化的创业规范提升拓展,从学校的创业教育活动到与企业和地方的创业活动联合互动。
【关键词】创业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素养;能力
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思政教育模式要结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建构新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以创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将创业教育的理念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提高教育的时效性,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对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创业教育在内容上丰富和发展了教育的理念,完善了教育目標。从教育理念目标上看,人才培养的内涵不断的深化,学生能力的类型也在不断的拓展。理论上看,创业教育是指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整体提高学生的首创精神、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正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的,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富有开创、探索精神的人。以创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其中的人学理论说明了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人的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自由个性的发挥、主体性的充分发展等重要意义,创业教育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学界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也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契合性也说明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二)现实意义
创业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从外部环境看,社会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数以百万计。从外延式扩展到内涵式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也要求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党中央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构想,从政策层面鼓励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以期解决社会突出的矛盾。通过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竞争,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既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真正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就学校层面而言,创业教育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无论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都存在着必要性和必然性。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或融入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思政改革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以创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内涵
以创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内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是理解以创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关键。人们对于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方面的意义并没有说明不同的见解,但是在创业教育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相互介入上,却众说纷纭,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渗透论。该观点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相互渗透、相互完善、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创业教育与高职思政教育在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共通之处,在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都有内在的联系。创业教育中会有对创业素质的要求,思政教育会有创业能力的分析。有学者也研究了渗透的方式方法,或者是思政课中渗透创业教育,或者是创业教育中渗透思政内容,或者分析两种渗透的内在契合性。渗透论揭示了两者的密不可分性,说明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并不矛盾。两者到底谁为主导,谁为优先,这种观点并无探讨。
(2)强化论。该观点认为,创业教育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表现在展现施教者的主导作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者的主体地位、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创业教育能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实效性。这种观点是将创业教育当作思政教育的一个补充要素。实际上,思政教育也能强化创业教育的效果。强化论似乎侧重于创业教育的主导性,体现出创业教育的更高意义。
(3)素养论。该观点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创业素养,这种素养,可以保证学生不走歪路邪路。如果把创新当做创业教育思政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的话,那么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养。
(4)能力论。该观点认为,创业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业愿望、创业意志、创业能力上。创业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全新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创业者的道德水平。如果说素养论侧重于人才培养的目标,那么能力论就侧重于教育的方式方法。
(5)融合论。有学者认为,两者相互融合的途径是整合资源、丰富内容和创新方法。融合论从教育方法、教学内容、教育资源等层面分析了融合的可能和融合的必要。从学科层面的融合显然是要分出主次,从人才培养层面看,两者都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总体上说,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与能力发展之间上并不矛盾,两者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一样。思政教育更加侧重于学生素养,而创业教育侧重于学生能力发展。
三、以创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立足点
以创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只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最基本的立足点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能力的培养上。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上说,应该以培养学生素养为根本;从教学改革上看,应该以开发能力为重点。
(一)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素养
从人才培养的目标看,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立足点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开发多形态的创业课程教育,将创新创业的意识、理念、精神以及能力,以直接间接的方式,影响到学生创业品质的形成。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进行总体设计和规划,结合具体的学科或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提供相应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关于学生的素养,也有职业素养、核心素养以及基本素养各种说法。《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中提出,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七大素养是最基本的素养。人才培养目标上,还要解决职业素养问题。
(二)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开发两种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养,是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来实现的。通过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人才。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业型人才。坚持能力本位,能力、知识、素质全面教育和培养,以能力培养推动知识传授、素质提高,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通识课注重创业意识的培养,专业课注重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回应国家要求和社会期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实行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的教学模式,改进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采取实验教学模式等,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从实践能力培养上看,主要通过拓展实训基地,加强队伍建设。针对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师资结构。推行新的考核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
四、以创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践路径
从思政教育模式上看,还存在着侧重单一课堂教学设计,侧重具体化的创业实践,侧重于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侧重于学校内部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式创新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从单一的课堂设计向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
从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更能符合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往思政教育改革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改革,这样单一的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综合的素养。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素养为目标,以核心能力为竞争力,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些地方正在探讨“课程思政”的改革,其实质的内容要是讲全过程育人。但是人才培养的模式就得先解决育人的目标方向问题。“创业导向”教学体系的建立,都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取舍,专业教师不再局限于专业的眼光,整体性的思维突破专业教育的狭隘,促进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有学者探讨了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方法、路径和借鉴。
(二)从具体化的创业实践活动向整体化的创业规范提升拓展
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上,通过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总结提炼出整体的创业规范,使得学生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有了规则意识、诚信意识以及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从内容上看,在思政课程中,要提炼出影响创业品质的相关内容,提升学生创业的意识、理念、素养和能力。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政策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中,结合创业的价值观、创业的职业道德、创业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从各个专业的创业活动概括出同一的创业规范,从而以更加科学、完善的方法去创业。从时间上看,要注重知识积累期、模拟实践期和企业应用期等不同阶段的创业规范。从日常的生活中,以学生兼职打工、自行创业等行为训练学生对创业行为的规范的学习。在考核方法上,要注重创业规范的“能力分”,设计学生创业所应该获得的能力分数值与能力分结构。
(三)从学校的创业教育活动到与企业和地方的创业活动联合互动
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具有现实性和应用性,对教学方法提倡用实际的工程项目引领教学,如流行的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校企合作之后,学生下廠顶岗工作,双方指导人员互动,教师就不难了解企业和社会对培养人才的需求,也不难找到符合教学需要的实际工程案例。在思政教育中,要通过校内外的实训基地,丰富学生的创业能力。邀请企业高管或创业成功人士进校园谈创业,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调研,介入到企业和地方的创业活动。有研究证明,创业成功在于充分利用了区域优势:知识、关系和动机,以此才能获得竞争优势。高校的优势在于拥有科技的力量,通过科技孵化与外部企业进行接轨,就能让人才企业创业和成长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创业的联动中,商会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地域性商会对创业活动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杰弗里·蒂蒙斯的创业过程模型分析表明,团队、机会、资源是创业的核心三要素。利用好各种校外资源,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良好互动,实现知识成果有效转化。
总之,以创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丰富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涵,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姜燕.创业教育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选择[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03):12~14.
[2]韩伟,周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7,34(03):265~267.
[3]钱艳芬,潘敏.创业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渗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2):92~94.
[4]李瑞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模式之实践创新——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及路径[J].邢台学院学报,2011,26(01):36~38.
[5]孙丽华,杨建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2(02):43~45.
[6]吴起华.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02):66~67.
[7]成希,张放平.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17,3(03):37~42.
[8]梅晓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125~129.
[9]李宁,漆玉超.创业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7(03):36~38.
[10]邓利霞.浅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良性互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39~240.
[11]雷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性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1):62~66.
[12]黄金鲁克.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J].辽宁教育,2016(18):5.
作者简介:郭春发(1972.01—),男,汉族,浙江衢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