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悲伤逆流成河》是80后作家郭敬明的成名之作,这是一部直接面对成长的残酷的青春故事,代表着一代人的创作思潮和當代人的阅读情趣。书中“悲”伤是始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作者描述了从多个方面而来的无法避免的悲伤,逐渐累积的怨怼在终章的时候汇聚成巨大的河流,淹没了男女主角无法再强撑下去的心。
【关键词】悲剧;价值;亲情;冷漠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诚然,悲剧总是能够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作为作品来讲,真正的价值也并不在于有多“悲”,而在于这些悲剧情感背后所隐藏的根源,这正是作家所要展示给读者的。那么,在《悲伤逆流成河》中,又有着怎样的悲剧根源呢?
首先,是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悲伤逆流成河》中随处可见隔阂所导致的亲情的裂痕。首先是易遥和她的母亲,其次是齐铭和他的母亲。齐铭和易遥就像两个同一射线放出去的两个端点,一个是过分的关心、疼爱;一个是破罐子破摔,一句话不和就伸手相向,毫无亲情可言。而结果都是一样:亲情的疏远,冷漠,甚至仇恨。除此以外,顾森湘顾森西俩虽然是双胞胎姐弟,但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也不一样:在父母眼里,森湘是乖巧、体贴、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母亲心中的小棉袄;森西则是调皮、捣蛋、整天不务正事的坏孩子,就这样,在父母不同的甚至偏激的教育态度下,顾森西和母亲的隔阂也越来越大。我们可以看到,在相同的父母的教育下,照样能够形成隔阂。而父母与孩子心灵的隔阂,使得她们面对困境,面对人生选择的时侯,采取极端的方式,比如顾森湘、易遥、齐铭都不一而同地选择了用自杀了结自己的生命,不得不说亲情的隔阂是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人与人的信任危机,这也是导致书中主要人物悲剧的另一个原因。齐铭和易遥之间缺少信任,以前齐铭那么相信易遥,为什么就不能再相信她一次呢?如果齐铭能相信易遥,去见她一面,给她一个解释的机会,给她一点信任,那么易遥也不会跳楼,死在齐铭面前,那么齐铭也不会因为没有相信易遥而自责,最后走上煤气自杀的结局。顾森西和易遥之间也缺乏信任和理解,两个同病相怜的人能走在一起是多么的不容易,为什么就不能坐下来好好聊聊,相信对方也是相信自己。如果顾森西能相信易遥,不说那句“你还是去自首吧!”那么易遥就有了支撑,就算齐铭不相信她,还有顾森西啊,那么易遥也不会死,他也不会失去易遥。在易遥最需要相信的时候,他们都选择了放弃,放弃了对易遥的信任。同样,如果顾森湘能给自己一个机会,不那么极端,那么她也不会走上割腕的结局。如果他们之间能互相信任、互相沟通,那么也就不会有最后的悲剧了。
再次,是人性无止尽的欲望。唐小米———易遥和齐铭的同班同学,拥有着美丽的天使般的笑容。她的笑让人觉得不受任何尘世的干扰,她的笑让人觉得她没有任何心机。可是,就是这个女孩,成了他们这些人关系变化的真正毒瘤,成了故事发展的一把必不可少的钥匙。她喜欢齐铭,但是她也知道齐铭和易遥是青梅竹马的,这样的一种心理不平衡和嫉妒,让她失去了方向,她开始憎恨易遥,不得不为自己的爱情而开展一场战争。为了要和齐铭在一起,她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可以用心狠手辣来形容,这就是她没有控制好自己欲望的结果。这场战争付出了很惨痛的代价,甚至牺牲了几个人的生命。为了满足支使易遥的欲望,最后把自己弄得里外不是人,何必呢!同样,齐铭的母亲李婉心为了满足自己虚荣的欲望,遇人就吹嘘自己老公有多成功,儿子有多成才,为了吹嘘,甚至连齐铭第一次遗精都拿出来卖弄。如果她能好好控制自己的欲望,能和齐铭有个好的母子关系,那么他最后也不会失去齐铭。
最后,是社会的冷漠。“其实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是一定可以伤害到你的事情。只要你足够冷酷,足够的漠然,足够对一切事物都变得不再在乎。只要你慢慢地把自己的心,打磨成一粒光滑坚硬的石子。只要你把自己当作已经死了。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东西可以伤害到你。”这是易遥在做完人流后的最清晰的感触。通过对小说故事的梳理,能够发现最后把易遥逼上绝路的是社会的冷漠。
比如,学校在得知易遥怀孕之后,并没有积极地采取正确的措施,而是采取最极端的方式,在校早会上当着那么多的同学的面通报批评,以此来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在通报批评后,校长还不满足,还要把正在接受教育的易遥开除,让易遥结束读书生涯。易遥的妈妈林华凤苦口哀求,甚至下跪,校长才勉强答应让易遥继续读书。而易遥的母亲林华凤在得知易遥怀孕之后,有的不是关心和悔恨,而是谩骂与殴打;同学们在知道易遥怀孕之后,见到易遥就像见到魔鬼一样,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她,远离她。
“在那个世界放弃我的时候,我也慢慢地松开了手。”易遥在这样的痛苦中选择了以跳楼结束生命。在她的心中,也许空旷的孤单,或者荒凉的寂寞,比起喧闹的人群以及各种各样的嘴脸来说,还是要温暖很多吧!如果父母、学校、社会不那么冷漠,能够多给他们一点点温暖,多一点关心,那么年轻的他们也就不会那么早就走上绝路。就是因为社会的冷漠让他们看透了一切,然后他们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义,最后只有死,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是他们的归宿。
参考文献
[1]田忠辉.情绪体验:80后写作的审美突破———样本研究:《悲伤逆流成河》[J].文艺争鸣,2013(09):76~79.
[2]刘强.青春不必过于悲伤———《悲伤逆流成河》叙事解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8):104~105.
[3]邢洁.浅析郭敬明小说的创作理念———以《悲伤逆流成河》为例[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06):123~124.
作者简介:何心(1982—),女,汉族,云南个旧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