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引领下的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2018-05-14 15:20孙竟成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侧优化

孙竟成

[摘要] 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医院后勤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通过供给侧改革的引领,实现集约式发展、结构优化与要素升级,从而推动国家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 供给侧;基础设施建设;医院;优化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1(a)-0185-02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时期,面临着从保持总量发展进入结构优化的阶段。在此大环境下,我国的医院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积累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总量。大型公立医院急剧扩张,民营医院快速发展。不少大城市医疗床位数已日趋饱和。医院基础设施伴随着医院的发展进入井喷时期。但是我们也发现,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矛盾也在不断出现。传统的医疗建筑布局、发展模式、医疗产业结构已不能持续提供人民群众需要的优质医疗服务,同时,过度的基础设施建设积累势必会造成土地资源、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在供给侧改革引领下,如何优化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结构,使有限的基础设施资源更好的为医疗服务提供保障,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1 以供给侧改革引领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化水平的发展,近些年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但是很多地区特别是大型城市的三甲医院少、床位不足等成为这一需求的阻碍。不少地区因此大力新建、扩建医院。例如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卫生计生委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4亿元,支持40家委属(管)医院的86个项目建设,总建筑面积达到513万m2,北京市2017年计划建设的医院建筑面积达到约134万m2。医院基础设施近些年的大力建设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供了保障。但也要认识到,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同其他传统产业一样,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避免粗放发展,走上钢铁、煤炭等其他项目从产能不足到产能过剩的老路。而是要在供给侧改革的引领下,走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

长久以来,在对GDP的认知里,GDP来源于C(消费)+I(投资)+G(政府支出)+X(出口)-M(进口)。因此出口、消费、投资一直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1]。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GDP高速增长,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受到以凯恩斯经济学为典型代表的“需求侧”理念的影响,凯恩斯经济学认为,总需求水平决定了总生产和就业水平。自1929年资本主义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后,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指导。在我国《十三五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中关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中,将人口需求作为医疗保障建设规模的依据,类似的文件与指导意见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也要看到,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交通的不断便捷以及“互联网+”“工业4.0时代”的到来,同样的床位,代表的是不同的医疗服务水平,单纯的以人口需求作为依据很可能导致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的不合理分配,重复建设或无效建设将会不断出现,不符合我国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快、发展动能有序转换,总体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

医院建筑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是政府支出的重要对象。单纯的以“需求侧”作为指导思想,可能会忽视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性,忽视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多方面需求。因此,单纯的大规模建设医院,不从供给侧的角度考宏观考虑医疗服务及整体社会环境,包括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食品安全水平、环保水平等,很可能导致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局部不足或浪费,政府支出无法有效利用。

2 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引领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2.1 以供给侧改革作为指导思想,是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

健康不仅是广大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是国家稳定与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单纯的通过新建扩建医院基础设施来刺激人民的“健康消费”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健康服务有其特殊性,人民群众传统上只有在有健康服务的需求时才会去医疗机构,而不会单纯的因为医院规模扩大了就主动寻求服务。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包括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从而使医疗产业的总体生产力水平迈上新台阶。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要求发挥出来,激活与唤起供给侧对需求侧的能动性[2],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才有用武之地。

2.2 优化产能是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方法

在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优化产能指的是提升医疗建筑的建设水平,布局合理、流程规范,从而为医疗服务提供更好的保障。医院建筑不同于其他公共建筑,由于其复杂的功能、大量的医疗设备、密集的人员流动,导致其对设计、施工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仅将医疗建筑等同于普通公共建筑,不能完整有效实现建设初衷。通过优化产能,从供给侧做文章,使医疗建筑的建设不断规范化、精细化。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阶段,医疗机构必须满足医疗服务为中心,小到每一間诊室的布局,大到整个院区的规划,都要统筹考虑,细致到位,才能有利于整个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尤其一些大城市的公立医院,老院区都建设在市内的繁华地段,用地紧张,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受到限制,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特别是地下空间,也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当前,我国的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以建筑成本为例,当前我国医院基础设施造价成本大约在6 000元/m2以内(不含医疗设备、家具等),沿海发达地区略高。日本在2012年左右,歧阜县一所普通医院的工程造价就达到了约1.6万元/m2[3]。我国香港地区新建医院的工程单位造价甚至更高。可见,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高投入产业,其资金需求量、科技需求量都远超其他普通公共建筑。通过实现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产能优化,提升医疗建筑的本身品质,从而在供给侧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资源,促进整个国家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在新的健康理念的指引下,人民群众需要的已不仅是传统观念中看病抓药的地方,还包括体检预防、养老养生、治疗护理、康复理疗等不同功能的“大医院”模式,从而使健康服务更普遍、更完整。因此,通过结构性调整进行产业转型,将原本用于传统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源用在新模式的“大医院”里,如建设医养结合产业、健康体检服务中心等,可以更有效地去除过剩产能,集中优势资源。

同时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升级,在“大健康”等新理念下,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已不再局限于门诊、病房、医技科室等传统建筑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还要包括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建设,将互联网+与传统的医疗建筑结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医疗资源的整合,打造新的医院建设方案,是未来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的新方向。

2.3 在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中,去产能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人民群众对健康要求日益提高的前提下,大量重复建设综合性医院也会造成产能过剩的问题。在当前医院建设的时期,很多医院特别是一些因为机遇问题有历史發展欠账的公立医院,在获得政府投资后,大规模扩建或新建院区,对周边人口的医疗需求并未进行充分合理的考虑,极有可能导致后期的床位空置。一些医疗建筑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大多重复化、单一化。传统的门诊、病房、医技用房大量建设,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例如,综合性三甲医院全部有自己的检验科室,检验科室占地面积大,环保要求高,雇佣人员多,资源消耗大。各三甲医院之间对检验结果甚至互不认可,但检验手段、检验标准早已标准化、制度化,已无必要重复建设。各医院建设自己的检验科室已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供应室是医院的传统部门,承担整个医院医疗器械的消毒供应工作,并由大量的护理人员及专业人员进行服务。供应室建筑标准高,内部设备特别是通风排风系统较复杂,并且需要采购大量昂贵的消毒设备。整体造价高,资源需求量大。多家医院完全可以集中建设甚至可以委托第三方建设,提供标准的消毒供应服务,没有必要每家医院都建设供应室,造成基础设施资源的浪费。

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下,通过去产能,由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主导,医院集中建设检验中心、供应室等可以资源共享的科室,进行集中管理、集中配送。而非各医院各自建设,完全可以节约资源,方便病人、降低费用。

另外,通过分级诊疗制度的推广,医联体等新模式的创立,患者无需大病小病都集中到城市的三甲医院,导致看病难、挂号难。从而将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从过度集中在大城市三甲医院转变为为合理分配到基层、乡镇,方便了病人就医,从而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避免了大城市三甲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产能过剩。

2.4 政府是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保障

从医疗卫生服务宏观环境来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必须有政府作为最终保障。主要包括:①医保体系保障。全民医保体系的不断完善,使人民群众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②法律保障。政府通过医疗相关法律的制定与执行,缓和医患矛盾,保障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合法权益,使得整个医疗服务行业更加规范。③职责保障。在新医改的形式下,公立医院与社会医院的分工,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医院、基层医院的职能都将进一步明确、清晰。通过政府的有效保障,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运行,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够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载体,通过供给侧改革,发挥应有的作用。

3 以供给侧改革引领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提高供给质量。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将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通过减少低端与无效的基础设施建设供给,扩大中高端供给,使整个供给体系更好适应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结构变化。医院基础设施不再遵照过去的大用地、大体量、大投资的“三大”建设模式,而转为以精细化建设、资源合理利用、提升医患人员体验为目标,从而满足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有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能结构,去除无效、低水准及过剩产能,在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的保障下,使得政府与社会在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支出更加有效合理,得到充分的回报。从而加强医疗机构的自身竞争力,获得生存发展的能力与权力[4]。人民群众获得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胡金星.转型升级:房地产业供给侧改革之要义[J].探索与争鸣,2016(5):49-51.

[2] 史洪波,梁裕.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市场分析[J].研究与探索,2017(6).

[3] 伊关友伸[日].低造价、高品质医院建筑的尝试[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5(11):33-37.

[4] 李华娟.供给侧改革对医院管理改革的启发[J].财会学习,2017(2):182-183.

(收稿日期:2017-11-10)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侧优化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中国旅游业助力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中国旅游业助力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PPP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浅析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