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熙 岳子祥 张庆华
摘 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障碍性咨询”或“精神疾病治疗”;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制度”的质疑;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帮人解决问题、与人闲聊或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对高校心理咨询“接受程度”不高等认识误区,提出了心理咨询的侧重点在于“发展性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工作的着眼点在于心理咨询“工作制度”的遵守,心理咨询的出发点在于“助人自助”,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对策,为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心理咨询;误区
作者简介:张若熙,硕士,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学;岳子翔,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读学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询;张庆华,硕士,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接的心理咨询接受程度的研究与探索——以连云港师专为例”(编号:2017lsz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5-0106-03
大学生总体上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许多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就业。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较晚,很多高校也是近几年才开始重视此项工作,还处于探索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还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必将影响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目前,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16年国家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了专业社会工作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如何针对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观念上的误区,解决他们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意识,对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1. 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障碍性咨询”或“精神疾病治疗”。心理咨询应包括“心理障碍性咨询”“学习咨询”和“职业咨询”三类,而很多高校普遍重视“心理障碍性咨询”或者“异常心理咨询”,忽略“发展性咨询”,比如学习咨询和职业咨询。学校心理咨询“咨询类型”的侧重点不在于调适性心理咨询,而在于发展性心理咨询。有些学生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障碍性咨询”,认为有心理疾病或者心理变态的人才应该去心理咨询,如果去了心理咨询就等同于承认自己是心理变态或有心理疾病,是属于不正常的人。这主要受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一方面,学生在原有基础教育的环境中没有接触过心理咨询知识;另一方面,受原生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将心理咨询等同于神经病或者精神病的治疗。入校后,学生没有接受系统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容易产生知识上的偏差,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障碍性咨询”或“精神疾病治疗”,有的学生甚至将心理咨询与心理变态联系起来,这就阻碍了学生在出现问题前来做心理咨询,有67.42%的学生知道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但仅有5.64%的人去过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学生压力困扰的来源主要集中在个人前途、实现目标、学业压力、择业就业等事关个人发展和成才方面的课题。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进行系统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咨询和职业咨询。
2. 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制度”的质疑。首先,43%的学生“向陌生人倾诉自己的心事总觉得不安,担心不能保密”,这是阻碍学生参加心理咨询的主要原因之一。保密原则是心理咨询工作最主要的原则,心理咨询师必须严格对来访者的咨询内容保密。其次,有些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期望很大,希望一次咨询就可以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但是却没有实现,导致学生非常失望。心理咨询的工作阶段主要分为建立关系、探讨问题根源、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并终止咨询,心理咨询希望来访者带着问题生活,做到“助人自助”。再次,一次咨询能做的工作有限,而且心理咨询工作規定,一次咨询的工作设置一般在50~60分钟。最后,不与学生产生双重关系,离开心理咨询室不联系是对来访者的保护,让来访者更有安全感,对心理咨询效果更加有益。伯克斯(Burks)和斯蒂弗洛(Stefflre)非常强调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访关系的“专业性”,强调来访者自我目标设定的重要。学生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导致的,一是学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制度还需进一步专业性的提高,比如心理咨询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保密制度的遵守、心理咨询师的督导等等。
3. 心理咨询等同于“帮人解决问题、与人闲聊或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64.10%的学生能认识到心理咨询的功能是“帮助更好地认识自我、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但有8.38%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帮人解决问题,3.42%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是与人闲聊,3.93%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由此看来,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功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不清,将心理咨询与学校道德教育混淆不清,将心理咨询师与普通教师或者学校辅导员混为一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学校常隶属于学生工作处的一部分,没有独立出来,很多老师兼职做心理咨询师,甚至辅导员兼职做心理咨询师,没有专职的心理咨询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误导学生的认识,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帮人解决实际的问题或者做政治思想工作”,与道德教育相联系,这都阻碍了心理咨询在学校的推广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 高校心理咨询“被接受程度”不高。有30.90%的学生“可以理解别人去心理咨询,但自己肯定不会去”,有2.30%的学生对心理咨询持否定态度,不能接受心理咨询。另外,有67.42%的学生知道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但仅有5.64%的人去过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由此可见,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中的“接受程度”不高,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心理咨询的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其次,家庭文化的影响,父辈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低,孩子没有机会接触到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再次,社会上普遍的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低,也会影响在校的大学生;最后,学校心理自询形式单一,科技越来越发达,网络咨询或者电话咨询能够保护学生的隐私,让学生感到安全,这方面应该着力推广。
1. 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对所有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有很多高校对刚进校的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组织参观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这些形式都很好,值得学习与推广,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形式。进行完整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能让大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有些学生不重视心理健康问题,认为抗一抗就过去了,最后导致无法挽救的结果;另一方面对心理咨询产生正确深刻的理解,不会与神经病或者精神疾病的治疗相混淆,也不会与思想政治教育或者道德教育分辨不清,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普通教师及心理医生的区别,了解心理咨询保密原则、时间限制、预约机制等工作机制,更好地接受心理咨询。
2. 严格遵守高校咨询工作制度。心理咨询有其自己的工作制度,比如保密原则、预约制度、非双重关系原则、时间限制、频率限制、督导制度等。保密原则保护来访者的个人隐私,即登记来访者可以不填写自己的真实姓名、班级等个人真实信息。另外,除涉及个人生命安全及违法犯罪,心理咨询师必须无条件地为来访者保密,更不能私下与其老师或者父母联系,在咨询期间,咨询师必须得到来访者的允许才可以收集声像资料,是为了保护来访者的身份,让来访者更加有安全感,有助于进行心理咨询。总之,严格遵守高校心理咨询制度,既是对来访者的保护,也是对心理咨询师的监督。
3. 增加专职心理咨询师比例,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与进修。为了心理咨询专业性的发展,学校应配备更多比例的专职心理咨询师,让心理咨询队伍更加专业化。高等院校心理咨询团队大致由三类构成:第一种是行政类教育队伍,第二种是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师以及精神科医疗团队,第三种是思想辅导团体。有调查结果显示,高等院校心理咨询员的构成多样,其中医务人员占14%,学校心理学专业教师占22%,党员占64%。虽然,高等院校中的心理咨询员大都学习过一些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但其中的行政类教育队伍和思想政治辅导员却很少接受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教育,他们对于心理咨询的技巧也甚少了解,有的仅接受过简单表面的心理学理论培训,缺乏实践,导致咨询内容只停留在表面,过程流于形式。由于缺乏专业认证和正规系统培训,致使很多高校心理咨询者对目前工作的开展还不是很熟练,即使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专业人员,也未必接受过专门的心理咨询培训。另外,有些心理咨询师一旦取得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没有计划持续性进行进修,学校应该有步骤地鼓励并督促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性的培训,这既有利于心理咨询师自身专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咨询效果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
4. 心理咨询方式多样化。大多高校心理咨询都是面对面的咨询,这样有其好处,但也有时间限制的弊端,有些学生上课时间无法进行心理咨询,下课时间不合适又无法进行正常的心理咨询,会造成学生低落的情绪无法倾诉,耽误心理的疏导。《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指出,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该工作应当面向全校所有学生,通过个别面对面的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高校可以增加学生易于接受、方便倾诉的平台,如心理热线、QQ、微信等,这样既可以打破心理咨询接受访问的时间限制,也可以降低学生心理咨询的门槛,让学生敢于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5. 提高高校的心理咨询被接受程度。第一,加强宣传,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工作。第二,将心理咨询中心独立出来。大多高校将心理咨询中心设置在学生工作之下,有些工作会受到限制,难以发挥心理咨询的功能。第三,建立心理档案,对某些特定的学生建议接受心理咨询并计入学分中,如离异家庭的学生、留守家庭的学生、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情绪状态不佳的学生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能推动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學生活。
参考文献:
[1] John McLeod. Doing Counselling Research (Second Edition)[M]. London: The Cromwell Press Ltd,2003:71-72.
[2] John McLeod.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2001:10-20.
[3] Morrow, S. L.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Conceptual Foundations[J].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2007,35(2)209-235.
[4]傅安球. 学校心理咨询若干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 心理科学,2000,23(3):275—278.
[5]吴家栋,王声湧,董晓梅. 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态度和相关行为的调查[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4):327-330.
[6]肖永春,刘明波,高山川.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 复旦教育论坛,2005,3(2):50-55.
[7]高东.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求助行为调查[J]. 华夏医学,2009,22(4):723-725.
[8]胡智慧. 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5):30-31.
[9]崔娟. 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促进优良学风形成[J]. 林区教育,2006,(8):88-89.
[10] 郑安云. 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状况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以西安高校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6):141-145.
[11] 朱颖婷. 中外高校心理咨询比较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责任编辑 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