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交互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018-05-14 10:01刘海州陈旭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交互设计互联网+

刘海州 陈旭

摘 要:通过对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艺术院校的走访,发现基于“互联网+”的交互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相对薄弱,均未形成成熟的教学模式。鉴于此,本文从“互联网+”入手,以“双导师制”项目教学模式为例,通过双导师制、“五级进阶”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交互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目的是培养更具专业素质的交互设计人才,提高数字产品的品质,增强竞争力,也为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和就业空间,并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交互設计专业课程体系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交互设计;双导师制

作者简介:刘海州,硕士,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交互界面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研究;陈旭,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2-0041-02

随着社会日益繁荣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当代设计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基于“互联网+”的交互设计也拥有了更宽阔的发展空间,并由此影响了设计需求、设计内容、设计方式的变化。艺术设计内涵和外延的不断延伸,也向交互设计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交互是人与信息交流的媒介,是信息产品的功能载体和典型特征;信息产品不存在工艺、材料上的限制,优秀的交互设计师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当前,交互视觉设计师主要从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转型而来,普遍对交互设计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全凭个人的摸索和积累。建立科学的交互艺术设计学科及课程体系,培养专业精、素质高的交互艺术设计人才是艺术院校相关专业正面临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等教育院校中,仅有清华美院的艺术与科技(信息设计)、中央美术学院的信息设计、江南大学的交互与服务设计、南京艺术学院的信息交互设计开设交互设计相关课程,并未形成全面的、成熟的课程体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交互设计相关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仍处于专业缺失、教育缺位的状态,尤其基于“互联网+”的交互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方面研究相对薄弱。

本文从“互联网+”入手,以“双导师制”项目教学模式为例,通过双导师制、“五级进阶”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交互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国内高等教育院校交互设计课程体系。

一、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指由交互设计专业教师组成的第一导师团队和具备行业经验的企业管理者、设计师组成的第二导师团队构成,是项目教学的主体。在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行业细分化趋势愈演愈烈的时代,两个以上的专业领域都保持专精的水准,能同时达到这种复合型标准的教师从目前来看为数甚少,还要在统一时段内分身有术,从容承担起项目运作和组织教学这两方面工作,实属不易。所以,需要建立“双导师制”项目教学模式,第一导师负责学生交互设计实训的组织和指导,另一组负责对应的交互项目运作。学生的实训内容与项目运作在形式上需保持一致,并且需要根据同一流程、进度和规范要求同步执行,只是不要求学生真正承担完成项目的责任。

二、实践项目

如果没有“实践项目”做载体,项目教学也就无从说起。然而,“项目教学”的实践项目并不是指所有来自社会和相关企业的项目,需要根据交互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遴选“互联网+”背景下高标准、规范化运作的项目,进入“双导师制”项目教学的项目库。低标准和不规范的项目运作无法实现符合行业要求的能力训练目标,有时还会产生误导,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依照教育规律,学校传授的内容应该具有行业领先趋势。行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如果对学生的教育没有一个提前量,反而相对滞后,等到学生毕业时,将何以获得企业的青睐呢?这就要求我们“取法其上”和“驱前教育”,而这也是将“高标准”和“规范化”作为“双导师制”项目教学模式运作准则的充足理由之一。

三、“五级进阶”课程教学体系与能力培养

如果把“双导师制”项目教学法喻为职业教育的一台先进设备,那么也只是一台“职业人才生产线”上诸多机器中的一种。如果缺少全套设施的精密配合,无法独自加工生产出合格的人才。因此,要想完整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并使其发挥功效,还需要对交互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有全面、系统的把握。

交互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面向专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方向,该专业对接“互联网+”产业,依托工业设计行业,主要与浙江省互联网、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安全防范等相关企业合作,培养具有合格政治素质、良好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交互设计领域用户研究、UI设计、交互流程设计、视觉设计等设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交互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基于“互联网+”的交互设计专业中,“双导师制”项目教学体系采用“五级进阶”模式进行,即基础教学阶段、案例教学阶段、仿真项目教学阶段、真实项目教学阶段以及顶岗实习阶段。下面对其中的教学任务和目的以及学生能力要求分别做出说明:

第一阶段——基础教学阶段

这是职业素质和职业领域认知的基础教育阶段。此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帮助学生奠定此后职业生涯所需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培养结构设计和艺术欣赏分析等与交互设计职业相关的基础素质。学生通过入学教育、文化课、艺术理论和美术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对交互设计相关职业的初步认知,具备一定的艺术文化素养和美术基础,明确交互设计就业岗位相关行业的专业定位,能够了解“互联网+”背景下交互设计行业状况、职业能力要求及运作规律等。

第二阶段——案例教学阶段

这是初步掌握专业要领和培养社会能力的熟悉阶段。此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在前阶段职业素质和交互设计行业认知教育培养的基础上,设计和选择经典“互联网+”案例,教师对其进行拆分、讲解、示范、指导。学生通过交互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在参照性或还原性的实训过程中,培养运用应用软件完成单一项目或较小的工作任务的能力。

第三阶段——仿真项目教学阶段

这是交互设计专业要领和社会能力初步掌握阶段。此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以角色扮演进行“实战演习”,使学生置身于模拟“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和交互设计行业的工作情境,遴选虚拟项目或特别选取已经完成的项目。选取的项目除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难度外,还要有针对性地依照学生个人能力目标。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始实施“双导师制”项目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交互设计专业人士和指导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开展模拟工作式的学习。学生通过仿真项目教学,以“准员工”的身份,在模拟岗位上全程参与承担数个仿真项目。通过实际应用和亲身体验,继续巩固和提升前阶段初步掌握的专业技能,逐步熟悉适应交互设计职业工作方法,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四阶段——真实项目教学阶段

这是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度提升至接近工作水准的阶段。此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就是学生以上述阶段仿真项目的“演练”结果为基础,切实参与到真实的交互设计项目工作中,实施“双导师制”项目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若干完整项目运作的全过程实战锻炼,获得企业实际工作能力,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某个综合的交互设计项目,使自身职业能力接近目标就业岗位的基本标准。

第五阶段——顶岗实习阶段

这是职业能力达标,实现从“准员工”到“职业人”转换的准就业阶段。此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使学生在校外专业对口企业或校内工作室的校企合作项目中,由企业部门负责人及指导教师帮助、督导学生进入真實的工作序列。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以实习员工的心态进入就业试用期,实际参与承担交互设计项目的工作任务,不断适应企业的工作氛围和规范,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使自己职业能力达到岗位标准,从而完成从学校学习、实训到企业就业的过渡,真正走向社会。

通过以上的简要说明可以了解到,“双导师制”项目教学模式要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必须确定适应就业岗位需求的交互设计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一套以行动为导向的交互设计课程体系,否则势必事倍功半。

综上所述,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从“双导师制”项目教学模式出发,以现有的课程教学及实践创作为基础,进行改良、扩展,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交互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和方法,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为完善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提供了极具特色的研究探索,为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艺术设计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辛向阳.交互设计: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J].装饰,2015,(1):58-62.

[2] 李洪海,石爽,李霞.交互界面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 张成忠,孔梅.交互设计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未来展望[J].包装工程,2011,(8):68-71.

[4] 田海.零基础学UI[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5] 孙红娟.以人为本的用户交互界面设计[J].包装工程,2015,(4):113-116.

[6] 孙朝阳,许懋琦.移动VR自然交互界面设计探究[J].设计,2017,(23):140-141.

[7] 张婷.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在产品可用性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4,(20):63-66.

(编辑:秦俊嫄)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交互设计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