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
前不久,海归中年莉娜去欧洲出差。在机场排队安检时,排在前面带小孩的夫妇动作慢得夸张,莉娜径自越过他们一家,往外掏自己的電子产品过安检。娃儿妈当即小声嘀咕:“中国人就是不知道排队。”莉娜听见了,立马回怼:“中国人就是磨叽。”
同胞互黑这种事在国门外尤其明显。混在不同肤色的人群中,一旦排除日韩人,锁定同胞身份,关于素质的批判最喜套用“中国人就是怎么样”的金句模板。地域歧视或民族偏见都顶着国人的高帽握手言欢了。
去国外转悠时,免不了自动加载对比系统,一旦启动根本停不下来。往好了发展会有跨文化视角,玩飞了就容易发展成“装外宾患者”。主要症状有动辄怀抱对海外故乡的深沉眷恋,一面在三里屯的外国餐厅剔牙,一面怒其不争地“开黑”:国人素质就是不行,公共场合放飞自我,熊孩子也管不好;国人脑细胞数量正急剧衰減,好娱乐八卦,恶趣味横行;国外店家眼中的人“傻钱多速来党”是不会给自己争脸的。
逢人吐槽两句也就罢了,还有试图进阶为理论派的选手:分分钟以初次眺望这块土地的惊诧,把沿街拍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标语发在朋友圈,深沉感慨今日的中国触目皆奇观;在知名网络论坛和微博刷刷帖,吼两嗓子,端出满盘子的宏大叙事和公共话语,囫囵吞下后吐出若干不明就里的批判;末了,不忘以开启民智和培育公共意识的导师姿态,悲悯地望向沉默的大多数,又一次在翻墙软件的帮助下重返故乡,仿佛他们不曾真的离开过。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