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
我有一个邻居,他专门向大工厂推销经营理念。他对我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話:“当我去工厂拜访时,有些老板,无论多忙,都会安排时间,不但细细听,而且提出问题。相反,有些老板只是一挥手:‘我没空!对于后者,我只有同情。因为他不但把我挡在门外,也把他接触一个新观念的机会挡在了门外。”
他的话使我想起一老一少。
“一老”是外交家叶公超。就在他过世前不久,他还参加了台湾历史博物馆的艺术家座谈会。满头银发的叶公超拄着拐杖站起来,很客气地“请教”一位新潮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他很辛苦地站着,盯着对方,十分专注地听那个比他小半个世纪的年轻人分析。
我突然有种强烈的感动,觉得眼前这位外交家虽然已经75岁,但仍然站在时代的前端。
至于那“一少”,则是一位文艺界的朋友。有一天,她很不屑地批评一个二十几岁的新作家,说写出来的作品太肤浅,真是一代不如一代。问题是,当我不信邪地看过之后,却发现那文坛新秀的作品好极了。
我开始了解:当一些人开始追不上时代,他们表现出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否定新一代。他们对新一代关上门的同时其实也把自己锁进了旧时代。这是另一种悲哀。
(摘自《此生何必从头来》北京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