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鹏 朱宾欣 李向东
摘 要:再制造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解决地区环境资源问题的有效模式。在阐述再制造价值的基础上,对江苏发展再制造的可行性、必然性和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深入发掘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苏再制造产业未来战略路线图建议;并从建立完整的废旧品回收体系和通畅的营销渠道、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再制造自主创新水平、加强再制品的社会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以期为江苏再制造产业乃至绿色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再制造产业; 循环经济;地区环境资源;江苏产业现状;资源循环;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3-0036-09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根据BPS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最新数据,2016年,我国碳排放量尽管比上年下降0.7%,实现了连续第二年下降,但总量仍达到9 533.2百万吨,仍居世界碳排放总量首位,因此,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在各国低碳循环实践中,再制造被普遍视为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开发机制。通过对旧产品的回收再制造,实现资源的重新整合利用,可以较小的成本延长产品寿命,同时,还减少了生产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1];根据统计,再制造品的生产成本仅为新产品的50%左右,能够节省能源约60%左右,节约原材料约7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是循环经济的高级发展阶段。[2-3]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在汽车发动机、机械工程、打印机配件等领域形成了包含废旧品回收、产品再制造以及再制品销售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再制造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已超过千亿美元。我国的再制造产业从2000年起步,发展至今已经有18年的历史,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产学研融合、既循环又经济、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再制造模式”。[4-5]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在江苏整个工业体系中占比已达到90%以上,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大部分行业,但其再制造产业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呈现出规模较小,产能较低的态势。基于此,本文对江苏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具体分析了江苏再制造产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而提出江苏再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及对策建议。
一、 江苏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江苏再制造相关产业发展稳步增长
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再制造发达地区的再制造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设备、废旧电子产品等方面。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是典型的工业发达省份。经过多年努力,江苏制造业形成了以设备制造业、机械冶金、纺织服装为主,门类较为齐全的制造工业体系,发展速度尤为迅速。近几年,江苏工业总产值以及五大适合再制造行业(交通设备制造、电子器械制造、电子设备制造、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和橡胶及塑料品制造,简称R行业)工业产值数据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近三年,江苏适合开展再制造的五大制造业(R行业)总产值保持在高位,且逐年稳步增长,而R行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40%左右。这些行业产值的增长表明,江苏开展再制造活动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二)江苏耐用品保有量不断攀升
江苏属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GDP总量和人均GDP不断攀升,人们生活水平普遍较高。汽车、家电、计算机等产品的保有量不断上升(见表2)。随着耐用品保有数量的增大,每年淘汰、报废的电子产品、汽车、计算机等数量也不断增加。一方面,这些废弃物若不妥善处理,将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这些废弃物也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供给。如按照一般标准,每年汽车保有量中的报废率为3%左右,报废汽车中将有30%可以进行再制造进行计算,则理论上在2016年,江苏仅家用汽车的再制造产业的产值就达到10亿元左右。江苏再制造产业的潜力相当巨大。
(三)江苏制造业发展能源依赖性高、能源消耗量大
近年来,江苏制造业发展迅速,装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等产业生产规模不断加大,已成为江苏省内具有鲜明专业化特征和一定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制造业基地。随着政府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江苏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情况有所好转,然而,江苏制造业发展中能源依赖性高、能源消耗大的固有弊端没有能够根本消除,制造业仍然是江苏最重要的能源、资源消耗主体以及最大的污染源。[6-7]表3列出了近年江苏制造业以及R行业的能源耗用情况;表4则列出了江苏工业主要废物排放量数据。
再制造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高级阶段,具有良好的节能和环境效应。若按照一般标准,再制造产业能平均节能60%,假设江苏R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40%,并且R产業中开展再制造的比例为30%进行测算,则2016年由于开展再制造能节约用电量155亿KW·h,节约综合能源消耗量达到了197万吨标准煤,并且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8 658万吨,减少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25 790吨,减少烟尘排放17 940吨。由此可见,江苏开展再制造产业对于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四)各级政府对再制造产业及循环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大力推动再制造产业化发展,已把再制造业列为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8-9]《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详细指出:“国家支持企业开展机动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的再制造”;国务院 2013 年发布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15年末再制造产业各领域的发展目标;2013年8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商务部和质检总局联合印发《再制造“以旧换再”试点实施方案》,提出了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为扩大再制造产品份额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江苏政府对循环经济和制造业发展也给予了充分重视。2014年7月,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由“社区回收点、区域分拣中心、集散交易加工中心”三部分构成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2015年9月,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引领制造业中高端发展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以汽车零部件、内燃机、电机和办公信息设备等再制造为主体,培育具有较大规模的再制造企业。”该意见是江苏第一次提及再制造产业涉及范围的相关文件,标志着再制造已正式纳入江苏省政府工作规划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江苏制造业的稳步发展、人们耐用品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江苏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江苏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较为严重的能源依赖性以及各级政府对循环经济及再制造的支持是江苏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具有必然性。
二 、江苏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问题思考
尽管江苏再制造产业具有不错的发展环境,但总体而言,江苏再制造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产业化程度较低,现在仍处于萌芽阶段,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有所发展,但速度不快
废旧品交易及利用情况是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江苏省政府对循环经济的重视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江苏废弃品综合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不仅出现了诸如江苏废旧金属交易市场等一些专业化的废旧品交易市场,赶集网、百姓网等江苏门户网站也出现了专门的废旧品回收交易模块。表5列出了江苏废旧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近几年发展情况。从表5可以看出,2014年与前几年相比,该产业有了较迅速的发展,工业总产值和工人薪酬达到历史最高,但2015年又有所下降,2016年又开始增加;专门从事回收加工的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68家减少为2016年的53家,并且职工薪酬也逐渐下降。从该行业吸收社会资本的角度看,最高峰也出现在2014年,但仅比2013的最低值年增加不到30%,且2015年又出现下滑。尽管废旧资源综合利用行业已被正式列入工业体系,但从2016年创造的工业总产值的角度看,该行业在工业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仅为0.16%,可以说微不足道。由此可见,近五年来,江苏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总体来讲有所发展,但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并且出现了一定波动。江苏专业化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总体吸引力不够。
(二)已形成一批废旧品回收及资源再生利用企业,但尚未建立起再制造完整产业体系
目前,江苏已形成一批以废旧品回收及资源再生利用为主要业务的独立企业,它们在再制造的两个重要环节——废旧品回收以及废旧品拆解领域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为江苏再制造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资源供给。如江苏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常州今创博凡能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等等。尽管江苏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但再制造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应该涵盖废旧品回收——拆解檢验——生产再制造——再制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所有环节,其核心在于再制品类型与原产品一致,且质量达到或超过原产品,这样,再制造产业才能显示出完全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效应。而江苏参与再制造产业的企业数量很少,资金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再制造产业链体系。根据实际调研情况,真正从事独立废旧品回收利用的企业数量极其有限,大多数只是附带业务而已,并且这些“资源循环再利用”企业从事的业务也仅仅是再制造的上游环节,即废旧品回收、拆解和清洗,然后直接进行拆解品的销售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而没有把拆解品作为原材料进行修复和再制造形成新产品,也没有建立起独立完善的再制品营销体系,社会化大生产更加无从谈起。因此,再制造产业体系巨大的经济价值和节能环保效应就无法实现,甚至在废旧品拆解的过程中,还会形成新的环境污染,大大降低了再制造产业体系应该发挥的社会效应。
(三)再制造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但实际应用较少
近年来,江苏再制造产品技术研发实力不断加强,一批再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纷纷在各高校成立,开展不同领域再制造的研发工作。比如,江苏理工学院的报废汽车绿色拆解与再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装备与再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等。这些科研中心面向全国,协同政产学研各方资源及力量,合力构建高端智能装备先进制造与再制造工程的创新机制与模式,共同开展高端智能装备先进制造与再制造工程关键技术的攻关与开发,大大加强了再制品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能力,为江苏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然而,江苏再制造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一些高等院校等科研单位,而企业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尽管再制造技术研发中心的数量不断增加,自主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而言,技术创新体系并不完整,投入实际再制造的研发力量仍然比较薄弱,并且这些研究中心现在主要的精力仍然花费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于再制造新技术实践应用方面的经验非常缺乏。因此,很少有制造企业能真正掌握再制造所必须的诸如表面工程、激光修复等复杂技术。江苏除了几家企业零星涉及再制造业务(如江苏因诺唯新机电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外,根本没有培养起真正的再制造骨干企业,自然也无法支撑起整个再制造产业体系。
(四)再制造产业法律政策不健全、不具体
尽管各级政府在多个政策文件中提及支持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但大多停留在产业规划方面,缺乏促进再制造业发展的具体可操作政策,大大限制了江苏再制造产业的发展。首先,再制造产业政策缺失的突出表现是缺乏技术标准支持。技术标准是产业发展的游戏规则。目前,我国在再制造领域两项关键的标准:报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至今还没有国家标准出台,在规则和保障上阻碍了再制造业务的开展。同时,一些现行产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其次,没有制定详细的再制品目录。尽管国外和我国都制定了相关再制品目录,但在江苏这样一个再制造产业基础并不十分发达的地区,发展再制造业必须要在一些重点领域先行开展,然后才能加以推广,而现在江苏关于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中缺乏可开展再制造业务的具体产品目录,这使再制造产业发展方向并不十分明确。再次,回收再制造市场缺乏监管。再制造行业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如对再制造产品的认证、产品质量信息的发布,对再制造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等行政审批或备案制度等。回收再制造监管制度的缺乏不利于再制造产品的合理流通,阻碍再制造企业的健康运行,制约再制造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再制造业务企业缺乏资金支持。通过和一些回收再制造企业管理人员的谈话了解到,很多企业缺乏开展再制造业务动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再制造环节的成本比较高,例如:废旧品拆解、清洗、修复等关键环节。由于再制造技术环节的原因,再制造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这就要求政府出台一些对再制造业务的资金补贴政策。而江苏至今尚未有相关政策的出台。
三、江苏再制造产业战略路线及对策建议
(一)江苏再制造产业发展战略路线图
再制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类表面工程及工程修复技术,不可能在所有制造业中同时开展,必须有步骤有重点地选择一些适合开展再制造的产业首先进行试点。[10]特别像江苏这样完整再制造体系几乎为零的地区,更应该确定优先扶持的再制造行业。根据国外开展再制造的实践,结合本地制造业的现状,我们认为,可以把江苏装备制造(如轨道交通)零部件、汽车零部件、通信设备(如手机)这三大产业作为优先支持的再制造产业,分别制定产业战略规划。例如,装备制造零部件再制造具体战略发展路线可制定(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江苏再制造产业发展应该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目标,即可通过15年左右的发展建立起完善的再制造回收体系、营销服务体系、质量体系以及再制品标准体系;通过良好的市场引导机制和有效的政府激励机制的支持,实现再制造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真正发挥再制造产业强大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
再制造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既涉及表面技术、清洗技术、修复技术和装配技术等工程技术问题,也涉及到回收體系、运作模式、营销服务等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这两个方面都要进行详细规划。再制造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通过政策探索、重点攻关和关键技术攻关三个方面。首先,在政策探索方面,主要解决理论研究和培养试点企业,部分政策法规制定及产业基础投入也是在这一阶段进行。其次,重点攻关方面,主要是建立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的废弃回收物流体系,形成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再制造和再使用的闭环物流链。针对再制造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加再制造生产企业数量,减少回收物流半径,降低企业运作风险。并经过政府宣传和引导,建立完善的再制造产品销售市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关键技术攻关方面,要加强技术创新,逐步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标模式转变发展。从再制造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综合考虑其可拆解性、可回收性、可再生性。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包括废旧产品的失效分析、剩余寿命预测与评估技术、再制造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评价技术及零件表面修复系统工程的关键技术,更要在产品设计初期就把再制造的绿色工艺特性考虑在内。在技术创新模式方面,政府应该创造条件,比如:增加研发财政补贴,加强绿色宣传等方式,促进再制造企业之间通过合适的路径,结成合作研发联盟并充分共享研发成果,以形成完全合作溢出研发模式,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方面的任务可并行实施。第一个五年内主要完成探索阶段的任务,也可同时进行产品失效分析和修复加工方面的技术攻关。后两个五年主要完成重点攻关、关键技术攻关以及形成研发技术联盟等方面的工作。
(二)江苏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1.建立完善的废旧品回收体系和通畅的营销渠道
江苏省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理论学习后,制定合理统一的产品回收和处理标准,建立完善的废旧品回收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例如,2006年,在学习和参考欧盟ELV指令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制定了《汽车产品利用技术政策》,制定了各阶段目标和时间要求,规定了汽车回收利用技术的标准。江苏有关部门应以此为发展准则,分行业分别制定各阶段发展目标及合理详细的标准。
废旧品回收体系的建立是再制造的第一个环节,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参考国外废旧品回收实践,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可建立以下三种废旧品回收体系:(1)秉承“谁生产,谁回收”的原则,通过延伸生产者责任制,促使产品生产企业在废旧品回收利用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以常州为例,在轨道交通零部件再制造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鼓励戚机厂等大型制造商负责废旧零部件的回收。(2)由产品零售商负责废旧品的回收。这种机制适合于小件产品的回收,可以发挥零售商与客户距离比较近,对客户消费特征比较了解的特性,如手机的回收。(3)鼓励第三方回收企业进行废旧品零部件的回收。例如,废旧汽车轮胎的回收。
营销渠道的完善是实现再制造价值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必须引起充分重视。尽管江苏再制造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相关政府部门仍应该未雨绸缪,认真策划,吸收当前营销理论的最新成果,致力于建立再制品通畅的营销渠道。要根据再制品种类选择合适的营销模式,如装备制造零部件等再制品,应鼓励由制造商直接销售,因为这些制造商资金实力比较强大,且已经拥有完善的销售渠道。而诸如再制造手机、电脑等家用电器则应鼓励由零售商进行代销,并应积极鼓励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销售。另外,在营销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鼓励再制造企业和销售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分享机制。两者可共同投资建设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销售企业通过ERP,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消费者的绿色需求进行精准预测,并把市场需求的数据通过信息系统共享给制造商,制造商再以此作为再制造的生产依据。同时,应鼓励再制造企业和销售商积极构建战略联盟,以共同的利润目标进行产品绿色度、零售价的决策,以此实现绝对利润以及信息分享价值的最大化。
2. 不断完善各项再制造法律法规
江苏省政府各相关部门应致力于逐步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废旧产品的法律体系。根据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状况,全面梳理现有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再制品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相关标准及技术规定”的形式。具体来讲,当前再制造亟需的法律法规重点如下。(1)制定江苏再制造产品目录,不断丰富目录所覆盖的产品门类及数量。根据江苏再制造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装备制造零部件、汽车零部件、通信设备等三大再制造优先产业的产品目录应率先制定。(2)建立江苏再制造产品质量标准,规范再制造准入门槛。虽然诸如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领域已经有国家标准存在,但鉴于江苏再制造产业比较薄弱的现状,再制品质量标准可以略低于国家标准。但在质量标准中,仍应该强调再制品技术增值的特征,把再制品和翻修品、二手品进行区别,从而规范再制造企业的准入门槛,防止假冒产品与再制品相混淆。(3)形成再制造产品认证体系,明确再制品知识产权方面的独立地位。美国法律明确规定再制造商不需要经过原制造商的授权就能进行再制品的生产。江苏再制造法规可以效仿这一点,适时修改专利法。明确要求初始制造商在一定条件下,许可他人再制造其生产的已报废整体设备和零部件。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挤兑效应的存在,新产品的专利授权经营对再制品的发展总体而言是不利的。通过形成再制造产品认证体系,将能有效避免再制品知识产权纠纷,大大降低企业独立开展再制造业务的准入阻力。(4)制定再制品独有的税收政策,对再制品进行税收优惠。
3. 加大对再制造企业的扶持范围和力度
江苏省政府要从财税政策上扶持再制造企业,培养制造业中的龙头企业(如戚机厂),或认定已开展部分再制造业务的企业(如翔宇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为全省再制造试点企业。逐步对再制造产品实行减征或免征增值税政策,继续深化“以旧换新”“以旧换再”试点工作,落实试点企业补贴资金的拨付;继续完善信贷、担保等投融资渠道,对通过自身销售和维修网络回收旧件的企业、再制造重点建设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将再制造产业发展纳入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在对再制造各环节进行财政补贴时,应利用管理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补贴决策,实现政策效益的最大化。在废旧品回收环节,政府不应对制造商刻意设置补贴门槛,而应在加大补贴力度的同时选择合适的补贴对象,并且要努力保持各方市场力量的均衡;在再制造环节,政府应加大企业废旧品回收和再制品生产的激励力度从而降低再制造成本,提高再制造率。
4. 加强产学研合作,进行科学研发决策,提高企业再制造自主创新水平
再制造研发创新能力较弱所导致的再制品质量低下是制约江苏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再制品需求及再制造商的利润均与技术创新水平正相关。因此,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再制造企业,都有加大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虽然我国在某些再制造行业的关键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突破,部分技术已产业化,但由于企业的生产工艺不同,使得技术需求不同,还有很大一部分再制造行业的关键技术的研发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在江苏,加强再制品技术研发,不断降低单位制造成本,提高再制品质量更成为发展再制造产业的核心要素。(1)应该鼓励再制造企业加强与从事再制造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再制造研发中心(如前所述的“智能装备与再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作用,通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成套工艺和装备的开发与工程化,建立再制造检测评价体系,构建再制造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另外,要加强再制造技术和关键技术设备的产业化推广,加快再制造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制造业与再制造业的相互溢出效应,促进再制造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2)引导企业进行科学的再制造技术创新决策。为了提高再制品性能和社会绿色效应,应同时考虑再制造企业研发成本、消费者对再制品认可度和研发模式及市场结构等多重因素。首先,对开展再制造自主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奖励,适当降低其研发成本。其次,加强对再制品性能的大力宣传,让消费者理解再制品与新产品的本质区别,提高对再制品的接受度。最后,政府应该鼓励资金实力较强的大企业开展独立再制造业务,增强再制造商在渠道中的定价话语权,从而提升再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
5. 加强社会宣传,增强消费者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对再制品接受度
消费者对再制品的接受度是实现再制造营销渠道的另一关键要素,同时,也将影响再制品的技术创新水平。江苏再制造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对再制造的宣传力度不够,再加上民众普遍比较富裕的生活水平所引起的“一次性消费”观念,再制造作为一种新的理念还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同,不少江苏消费者目前还难以接受和使用再制造产品,有些人甚至还把再制造产品与“二手货”混为一谈,对再制造产业的认识不足。因此,加强提高再制品认可度对再制造产业发展极其重要。首先,以绿色消费为核心,加大对再制造产业的社会宣传,普及再制造知识,强调再制品不仅质量和性能上达到或超过新产品,更拥有强大的环保节能要素。可以学习西方某些国家的做法,在所有再制造商品表面都贴上绿色环保标志,从而引导消费者了解和接受再制造产业,主动积极消费再制造产品。其次,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鼓励各级政府在采购过程中选用再制造产品,以政府效用带动消费者选购再制造产品。再次,可以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到基础教育中去——对学生从小进行培养,开设环保课。引领学生以实际行动参与环保运动;通过学生影响家庭、家庭影响社会,形成良性循环系统,最终达到每个人都了解并理解循环经济和再制造,并自觉付诸行动。
江苏地区虽然制造业整体水平较高,再制造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政策环境,但由于受到废旧品回收体系不完善、再制造企业间信息共享程度低,再制造研发创新局限于理论范围且总体水平不高、消费者对再制品接受度较低以及政府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扶持政策等因素的困扰,再制造产业仍然只处于起步阶段。在对江苏再制造产业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再制造先进国家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江苏发展再制造产业的战略路线图,并从建立完整的废旧品回收体系和通畅的营销渠道、完善各项再制造法律法规、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再制造自主创新水平和加强再制品的社会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希望能够为江苏再制造产业乃至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滨士. 再制造与循环经济[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徐滨士. 再制造技术与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3] 徐滨士,刘世参,史佩京,等. 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效益分析及对循环经济贡献研究[J]. 中国表面工程, 2005,18(1): 1-7.
[4] 孔晓莉, 杨益民. 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现状及发展[J].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11, 26(7):9-12.
[5] 陈海威. 再制造产业: 概念、问题与发展对策[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7, 27(6):57-60.
[6] 陈海威. 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问题探讨[J]. 学术论坛, 2007 (3): 87-90.
[7] 刘友金, 胡黎明. 再制造产业:研究现状、基本内涵及若干理论问题[J]. 求索, 2011, 31(3):9-11.
[8] 徐滨士,等. 我國再制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中国经贸导刊, 2015 (15): 77-79.
[9] 徐滨士. 我国再制造工程及其产业发展[J].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 2015(2): 6-10.
[10] 张培红, 刘辉. 我国机械工程再制造行业的现状及出路探讨[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12(10):113-114.
[11] 周航, 余晓华, 杨蕴敏. 常州制造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J].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9 (12): 30-35.
[12] 马道明, 左玉辉, 倪天华. 常州制造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J]. 生态经济, 2005,(12):88-91.
[13] 刘继伟. 中国汽车再制造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11, 27(4): 134-136.
[14] 储江伟, 张铜柱. 汽车再制造企业运作模式探讨[J].汽车与配件, 2009, (3):64-66.
[15] 朱坦, 冯昱, 汲奕君,等. 我国低碳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推进路径探索[J]. 环境保护, 2014, 42(ZI):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