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探析

2018-05-14 11:18晨曦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困境大学生

晨曦

摘 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和“中国梦”的实现。面对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困境和挑战,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创新教育手段,优化教育环境,加强队伍建设,突出教育时效性,实现多方联动,多维互动的长效机制,开创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1.21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1-99-05

所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即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传递给受教育者,促使其认知、认同、信仰,唤起聚合心理,并上升为共同信念和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彻底的实践性,是一种生产实践活动,它以无产阶级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来导向和动员人民群众,以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的合法性,反应了無产阶级的理论主张,是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理论依据。高校承担着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历史的选择性和现实的需要性,大学生作为优秀青年群体的代表,已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对象。全球化浪潮来袭、网络时代到来、多元文化影响、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这些复杂因素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困境和挑战。随着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为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供精神指引,已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和解决的现实又紧迫的问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困境探究

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较为复杂。全球化趋势席卷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严重冲击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认知与实践;网络时代的快速到来,使得互联网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集中爆发,进一步冲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践行力度,一系列复杂因素使新时期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

(一)全球化趋势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冲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全球化逐渐成为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何为全球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由此可见,全球化不仅局限于经济范畴,还应包括制度、文化、文明范畴。从经济层面看,全球化是一种经济活动走势,以资本的全球范围流通和资源的全球范围配置为特征;从制度层面看,全球化即资本主义制度的世界扩张化;从文化和文明的层面看,全球化是全世界文化、文明交流融合的趋势,是未来文明存在的一种状态。纵观全球化发展至今,其实质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建立在现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基础之上的、以跨国公司为推手的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全球化”,政治上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全球化”,文化上表现为“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全球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备受挑战。

1.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新自由主义”是全球化进程中,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冲击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代表。“新自由主义”满足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寡头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需求,成为代表西方发达国家整体利益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极端新自由主义者抨击计划经济,极力否定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否定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大学生对于这些言论若不加甄别,极易受其影响,产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疑,对共产主义共同理想的不坚定,甚至是对执政党合法性的质疑,从而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效果。除此之外,“消费主义观”“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严重冲击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威胁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2.资本主义经济扩张与意识形态渗透具有同步性。当前全球化过程既是资本主义经济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也是西方意识形态向全球渗透的过程,二者具有同步性。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凭借其强大经济优势,在进行经济扩张的同时将西方价值观念、西方社会思潮(理论、主义)传播到全世界,以实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由于受认知水平和知识能力等多重因素的局限,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迅速重构阶段,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对新事物、新思潮的认知往往容易受外来观念的影响,缺乏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心理特点,合理引导其辩证看待西方价值观念,树立新型国家安全观意识。

(二)网络时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挑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7年8月4日在京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半年增长率为2.7%,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其中就包括意识形态领域,冲击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1.各种网络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挑战。互联网技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媒介。大学生作为人数众多的网民群里,其价值观念的形成极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而庞大的网民基数也使互联网成为我国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同时,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等特征,网络条件下各种社会思潮同时存在且良莠不齐,既有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也有消极腐朽的意识陷阱,西方国家利用网络的这些特点,极易将资本主义价值观念裹挟着潮流热点传送到世界各地,以影响各国网民的方式进一步控制各国舆论导向,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实现其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由此可见,各种资本主义思潮借助网络迅速传播,大学生在面对浩瀚如海的网络资讯和不同价值导向时,极易出现价值判断上的失误与迷茫,也极大程度影响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认知和认同,从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造成巨大挑战。

2.网络时代对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模式提出挑战。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书籍、期刊、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这一教育模式,促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模式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由于网络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等特征,网络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提出了挑战。从教育者层面而言,网络时代的教育者不能再凭借其对知识、资讯的传统占有优势对受教育者进行简单“灌输”和传递,而要不断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完善原有知识储备,凭借自身对知识的横向把握和纵向提炼重新赢得受教育者的尊重;从受教育者层面而言,网络资讯的飞速发展,受教育者的知识来源已远远超出课堂和书本,在吸收新知识的同时要学会从理性思考的角度加以甄别。同时,网络时代也迫使受教育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与教育者实现“互动式学习”。

(三)社会转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挑战

所谓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期,主要表现为“五个转变”和“三个转型”,即中国社会正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从伦理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伴随而来的是结构转型、机制转型和观念转型。在一系列“转变”和“转型”过程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产生挑战。

1.社会分层引发不同利益群体价值判断的差异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同步进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原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诞生出新的社会阶层,新社会阶层的产生又带来利益格局的再次分化,收入水平和区域差异加速社会分层进程,这一系列变化将最终表现在不同社会阶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性。来自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家庭背景的当代大学生们,其价值观念毫无疑问地会受到各自原生环境的影响。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也会因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呈现出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倾向,甚至出现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背道而驰的价值取向。多种价值观念的相互冲击,极易导致大学生价值体系混乱,成为社会安定的隐患,这就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形成挑战。

2.社会转型促使大学生价值选择多元化。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既面临着机遇,也必然存在一些挑战。大学生在时代前进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时代新思想的影响,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新思想也喷涌而出,这其中既有反应时代主题的先进的、科学的思想,也有与时代主题背道而驰的落后的、愚昧的陷阱。大学生由于其处于知识能力快速增长期,其对新观念、新思维的接受能力要远远高于社会其他群体,大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的时事资讯要远多于其他任何社会发展时期,并对这些资讯进行加工、创造和再传播。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具有前有未有的多元性,其不再是知识、资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信息的主动搜集者、加工者、创造者,乃至传播者。基于此,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困难重重,充满挑战。

二、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路径选择

任何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通过教育得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要实现教育效果就必須诉诸于一定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作用,创新教育手段,优化教育环境,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实现多方联动,多维互动的长效机制,共同开创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方向和灵魂;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内核和主题;没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精髓和主旋律;没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价值坐标和道德标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更应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育人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导性地位,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心聚力方面的旗帜作用。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夯实学生理论根基,促使学生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行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并在此基础上使全校上下形成强大理论共识,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二)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手段

新时期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还要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创新教育手段,挖掘教育资源,开拓教育新途径,多方合力,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育人效果。如引入多媒体技术,制作效果精良的多媒体课例;顺应互联网时代需求,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实践育人优势等。在具体做法上,如创建符合本校师生实际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专题MOOC平台,鼓励校内校外相关研究人员在平台上开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专题课程,倡导在校师生制作或上传与主题相关的PPT课件、视频、参考资料、图片、文献、研究心得,促使平台成员就有关问题进行线上线下互动讨论,通过对MOOC平台有关知识的解读与内化,达到教学效果。又如,可尝试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体验式教学,更好的实现新时期教育的人本化倾向,以关注受教育者的内心体验取代教育者说教为主的传统施教模式,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回归生活化教育,更好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实现教育目标。再如,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设计主题鲜明、环节合理的实践活动,进行课内实践的同时注重课外实践延伸,课内课外双向互补,共同实现教育效果。

(三)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环境

所谓优化教育环境,就是要减少、规避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的消极因素,创造、利用积极因素,并发挥出积极因素的最大公约数。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等都能对其认知心理、价值选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教育效果。基于此,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就不得不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进行解读。从社会层面而言,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健康、和谐发展;要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增强民众法治观念,塑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气;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增强文化自信,兼容并蓄,注重甄别。从学校层面而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自觉学习、积极践行的良好风气;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校园软件构建,硬件设施建设是物质基础,软件构建是良好保障;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发挥隐性教育优势。从家庭层面而言,要注重家庭文化氛围塑造,自觉抵制错误思想侵蚀,促进良好家风养成;要重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沟通,以情感为纽带,加强教育效果;要加强自我教育培养,自觉接收科学、先进文化观念,抵制错误、愚昧、落后思想。

(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教师队伍培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自身学科素养是否扎实,知识能力是否健全,理论视野是否宽广不仅事关自身职业发展,也事关教育内容能否有效传递,教育效果能否充分实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注重教师队伍培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知识储备,充实教师理论素养,构建教师队伍发展长效机制。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教师队伍的选拔机制,坚持选贤任能原则,通过上级任命、同级推荐、层级选举和公开招聘等形式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战斗力,公平竞争,择优晋升;二是要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培养,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师资培训和进修学习,夯实理论根基,增长职业本领,促进自身专业素养提升,高校要为教师队伍培训给予政策、制度和经费上的支持和保障,为教师自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紧抓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完善考核制度,确立激励制度,规范人员流动机制,创造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队伍管理模式;四是要加大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视力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高意识形态教育教师队伍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促使其产生对自身工作的使命感、认同感、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刘洪波,李斌雄.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问题与对策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5).

[2]李国娟,张朋光.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正名”——基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視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

[3]吴爱邦,彭新东.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求实,2012(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秦利民

猜你喜欢
困境大学生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神奇的设计师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