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权
〔摘要〕 偏远山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经济发展难题的破解、落后面貌的改变和脱贫攻坚战略的顺利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偏远山区发展旅游业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也有相对突出的劣势;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应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引进投资主体与维护农民利益相结合、旅游开发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等四个结合,确保偏远山区旅游业发展走在“既好又快”的轨道上。
〔关键词〕 偏远山区;旅游业;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5-0064-04
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嘈杂喧闹的环境、相对恶化的空气和水质量、生活压力增大等,使城市居民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拥抱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偏远山区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条件等所限开发不足,有的仍然保持了原始的、良好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山区旅游目的地远离城市,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优势,正逐步成为城市居民放松身心和求知娱乐的目标选择。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偏远山区旅游业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高潮。
一、发展旅游业是偏远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
偏远山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而且对改变偏远山区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一)有利于偏远山区经济发展难题的破解
偏远山区往往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区,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一些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土地贫瘠,农业产出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生活较为贫困。有些山区,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较多,劳动力流失严重,加上信息闭塞、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保守,致使当地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山区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可以吸引大批游客到山区消费,促进与旅游相关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改变山区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为山区经济增长带来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当地群众通过参股旅游企业及相关产业的经营运作,参与旅游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提供旅游设施及服务等,不仅能够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而且能够转变观念,增强通过自身能力改变命运的信心,同时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有利于偏远山区落后面貌的改变
偏远山区大多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较为滞后。有的山区农村因经济发展缓慢,财政资金缺乏,道路年久失修;有的农村水利设施、电力通信设施、文体卫生设施陈旧;有的农村仍然存在“脏、乱、差”等现象。通过发展山区旅游业,不断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管理,加强旅游相关产业的开发与经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道路交通条件、住宿条件、环境卫生条件,提升当地娱乐文化设施水平。与此同时,发展山区旅游业,可以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进而提升偏远山区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水平,为改变偏远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三)有利于脱贫攻坚战略在偏远山区的顺利推进
偏远山区往往是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略实施的主战场。偏远山区贫困人口能否顺利脱贫,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的落实,也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贫困山区旅游业发展,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确定为扶贫开发的十项重点工作之一,明确要求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到2020年,扶持约6 000个贫困村的乡村旅游。借助政策东风,偏远山区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等相关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能够有力地推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近年来,江西婺源县以旅游业为核心带动的第三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当地GDP的半壁江山。该县篁岭村通过搬迁安置与景区建设相结合,融入旅游创客、休闲度假、影视基地等业态,带动全村百姓吃上“旅游饭”,成为偏远山区“旅游扶贫”的样板。
二、偏远山区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
与发达地区相比,偏远山区大多开发较晚,工业经济发展缓慢,但这些地方往往生态区位独特,山水、红色旅游、气候等资源十分丰富,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有着广阔空间。目前,绝大多数偏远山区正处于工业化初期,也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当务之急是如何避免重蹈其他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跳出“怪圈”,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互相促进的轨道。山区旅游業的兴起,契合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正在成为山区经济增长的有力引擎。
(一)偏远山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其一,自然资源优势。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为偏远山区进行旅游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各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对山区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偏远山区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新疆南疆、四省藏区的自然风光更具有不可替代性。这里不仅有高山、雪原、冰川、湿冷植被,而且有戈壁、沙漠等奇特的自然旅游景观,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为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二,文化资源优势。我国偏远山区有许多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革命,形成了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极为鲜明,成为发展山区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如江西的井冈山、陕西的西柏坡、山西的武乡县等都以红色文化而著称。除红色文化外,很多山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人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模式和生活习惯,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是吸引游客的独特优势。此外,一些偏远山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如被命名为“千年古县”的山西省沁水县,既有远古的“下川文明”、史前的“舜耕历山”,又有周文王封原、三家分晋于端氏聚、白起屯兵武安寨等历史传奇。该县西文兴村柳氏民居是以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的后裔为主,形成的柳氏血缘村落,无论是村落选址、规划布局、居民建筑、细部装饰还是风俗民情等,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对发展当地文化旅游产业意义重大。其三,后发优势。发展旅游业的后发优势通常指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迟缓、旅游开发相对滞后的地区,由于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或文化旅游资源,而形成的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偏远山区由于远离工业文明,远离城市的喧嚣,当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切实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处于一种自然的、原始的良好状态,因而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后发优势。
(二)偏远山区发展旅游业的劣势
其一,思想观念保守。偏远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当地群众有着较深的小农意识和计划经济思维。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他们害怕变化,宁愿安于现状,年复一年地固守着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通过旅游开发带动经济发展意识不强,甚至有抵触情绪。其二,经济基础薄弱。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偏远山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往往偏低,不仅制约了当地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而且制约了当地群众的旅游消费需求。其三,自然条件限制。偏远山区气候、土壤质量、地貌类型、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往往比较特殊,有的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屏障区或限制开发区;有的在空间分布上与生态脆弱区高度耦合;有的气候条件复杂多变,自然灾害频繁;有的地形奇特,可进入性差;等等。这些自然因素对旅游开发形成了较大的阻碍和限制。
(三)偏远山区发展旅游业的机遇
其一,国家政策机遇。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引导、鼓励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文件,要求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偏远山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重点加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相关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城市居民带薪休假进行旅游消费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力度空前,为偏远山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二,休闲度假游兴起带来的发展机遇。休闲度假游是指以康体健身、休憩疗养、消遣娱乐、放松身心为主要目的,利用节假日外出到某一特定目的地进行的较少流动性的旅游消费活动。相对于传统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形式,更强调安全宁静良好的休闲环境、丰富多彩的旅游生活、增进身心健康的娱乐设施和高品质的享受与服务。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转而开始爱上健康、休闲和娱乐为主的休闲度假游。尤其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人们的旅游观念和旅游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公务旅游、商务旅游、高档旅游消费等明显减少,国民休闲性、度假性旅游消费逐步增多,并将成为长期的发展趋势。偏远山区大多空气清新、生态良好、远离噪音,在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如果抓住发展机遇,必将引领新的旅游潮流。其三,与现代旅游消费新理念相契合。现代旅游消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从游客的需要出发,对他们开展差异性服务,更加崇尚科学、健康、理性、自然的消费理念,旅游目的地更具有文化内涵。山区生态休闲旅游将地方特色、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等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内容,能够满足现代旅游者追求个性、自然、舒适等的心理需求,使人们在回归大自然的同时,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念。
(四)偏远山区发展旅游业的挑战
其一,投资不足的挑战。偏远山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地理条件、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在交通运输、水电通讯、排污处理、餐饮住宿和购物设施等方面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地区依靠自身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往往难以承担旅游产业开发对资金的巨量需求。如何筹措足够的旅游开发资金,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是偏远山区发展旅游业面临的重大难题。其二,人才不足的挑战。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偏远山区留守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缺乏有知识、有文化、敢闯敢干的“致富带头人”。人才匮乏制约当地产业发展,产业发展薄弱加速人才外流,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当地干部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山区的各种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优势就很难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其三,资源破坏的挑战。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各地旅游发展普遍面临的难题。偏远山区的旅游资源,往往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一旦在开发过程中遭到破坏,将无法恢复。因此,在旅游开发时如何避免“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是一个重大挑战。
三、偏远山区发展旅游业应坚持四个结合
偏远山区发展旅游业挑战和机遇并存,只有处理好发展中的问题,平衡好各方利益关系,才能化挑战为机遇,化劣势为优势。当前,要注重统一规划、突出特色,避免出现无序开发、低层次开发、同质化开发。尤其要重点做好以下四個结合,确保偏远山区旅游业发展走在“既好又快”的轨道上。
(一)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开发与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处理得好,则相互促进;处理得不好,则相互制约。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如果旅游资源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旅游开发也将因失去依托而无从谈起。偏远山区要充分保护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如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良好的空气和水等。相关部门要保护好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如历史遗迹、文化古迹、古建民居、民族风情、特色饮食、文学艺术等。合理科学的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对资源规划利用、修整完善,可以避免其“自我消亡”,延长其生命周期;对历史遗迹、文化古迹等进行发掘、修复、保护,可以避免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对民俗文化、民族风情等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可以使其发扬光大,重现辉煌。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开发,可以实现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从而能够有更多的资金对山区资源和文化加以更高层次的保护。比如,山西介休绵山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成功处理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相关部门和人员聘请专家对侵华日军焚烧后的人文遗迹、残破遗址制订详尽的保护和修复方案,把300余尊散失在多处的唐、宋、元、明、清的塑像全部搜集整理移至展厅,保护展出。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态建设,在绵山植树种草,美化绿化,营造了山水如画的独特景致。绵山旅游开发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自然人文资源的保护,值得借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偏远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迟早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当前生态补偿机制仍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偏远山区群众合理的生存发展要求是应该得到特别关注的。只有尽早顺应山区经济的特点,对具备发展旅游经济条件的地方及早规划、合理推动,才能更好地保护山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引进投资主体与维护农民利益相结合
偏远山区要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单靠政府自身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动员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开发。政府要根据山区旅游资源特色、自然地理条件等进行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旅游开发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和可进入性。要通过出台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措施,吸引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进行深度开发。需要注意的是,在引进投资主体的过程中,要切实处理好投资方与山区农民群众的利益关系。既要避免因土地或资源使用补偿不到位、不合理、不公平而产生损害群众利益的情况,又要避免因当地居民的不合理要求而阻碍、排斥投资方出资的情况。从长远来看,引进投资主体发展当地经济,能够更好地维护农民利益,要突出两者利益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探索实现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三)旅游开发与群众参与相结合
偏远山区旅游业开发,要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农民群众参与到旅游项目的建设与旅游产品的开发经营中来。群众广泛参与,比如当地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演出、文艺表演等,把民俗风情与文化特色融入旅游项目中,不仅能够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而且能够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加农民收入。位于太行山深处的山西武乡李峪村是“地雷大王”王来法的家乡,近年来,该村借助“地雷大王”红色旅游品牌,打造出了中国“魔术第一村”。王来法纪念馆位于李峪村口,是当地接待中外游客的重要爱国主义基地。李峪村借助这一红色文化品牌带来的客源优势,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打造出多种魔术节目,并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演出。如今的李峪村“家家都有魔术师,人人都能露两手”,村民们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登台表演魔术节目和“地雷大王”王来法情景剧。目前,在群众的广泛参与下,李峪村以王来法纪念馆、魔幻大舞台表演为切入点,开发出田园采摘、美丽乡村、农家客栈等一系列旅游项目。该村结合当地文化发展山区旅游,吸纳当地农民群众参与演出,既满足了游客需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良好效果,其做法值得参考借鉴。另外,在旅游开发中,可以尝试让农民以土地、资源或劳动力入股,以合作的形式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对符合条件要求的农户,可以组织、帮助他们兴办农家乐,开展特色种养殖,制作地方手工艺品等。事实证明,通过发展山区特色旅游,能够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
偏远山区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发展山区特色旅游的重要资源。然而,山区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经济发展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民族技艺由于后继乏人或史料丢失正濒临消亡,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内容古老、形式传统,发展起来非常艰难。因此,在发展山区旅游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一要通过打造文化品牌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偏远山区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精彩纷呈、各具特色,但如果不加以合理开发,形成品牌效应,“藏在深山人不知”,终将无法实现其经济价值。因而,在文化产品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对山区文化遗产的科学规划、资源整合,打造文化品牌,借助品牌效应产生经济效益,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使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二要通过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政府扶持固然重要,但市场化才是做大做强山区旅游产业、传统文化产业的出路所在。偏遠山区发展旅游业,要特别注重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提炼和创新。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理念,进行革新和改造,使之更具生命力。成都蜀绣工艺通过革新产品形态,使设计图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同时开发多种延伸产品,如服装、鞋帽、箱包、车挂、首饰包等,使整个蜀绣行业在变革创新中得以快速成长,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统一。
〔参 考 文 献〕
〔1〕方 忠,张华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39-45.
〔2〕薄 敏.太原市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经济师,2018(3):156.
〔3〕李朝晖.用战略眼光谋划旅游业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8-01-05(15).
〔4〕汪 彬,陈 耀.国内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7(12):62-72.
〔5〕魏红磊,贾巨才,白美丽,等.基于旅游扶贫视角的红色文化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以张家口怀来县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05-109.
〔6〕厉建梅.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与旅游品牌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责任编辑 梁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