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思潮生态在构成成分、价值取向和传播手段三个方面均表现出复杂性。这其中,错误思潮在不断抢占阵地和受众,威胁到我国的文化自信,其原因则与当前的社会变革、国内外思想政治斗争、一部分领导干部的能力缺位有关。对此,应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高领导干部分析和研判社会思潮的能力、坚持文化产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强化对网络社会思潮的监管四个方面入手加以应对,深入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社会思潮生态;文化自信;意识形态工作
中图分类号:D64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8.03.009
当我们考察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之间的博弈状态,就得到社会思潮生态的概念。以此反观当下中国社会,不仅能看到社会思潮总体的复杂性,也能够通过深入探究这种复杂性及其成因,找到它对文化自信的影响。这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我国社会思潮生态现状及对文化自信的影响
笼统地讲,我国社会思潮生态是复杂的,这也能够突显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体现在社会思潮的构成成分、价值取向和传播载体等三个方面。不论是哪一个方面,都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及文化自信的冲击,这也突显出当前狠抓意识形态工作、坚定文化自信的紧迫性。
1.构成成分的多样性构成了对文化自信的政治冲击
从社会思潮主体入手,我国当前社会思潮可以划分为官方思潮(即社会思潮中的红色地带)与民间思潮;而从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入手,又可以将当前社会思潮划分为主流思潮和非主流思潮。在民间社会和非主流思潮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其中既包括无政治诉求的思潮,又包括有政治诉求的思潮。无政治诉求的思潮,多以各种学术思想、民众日常的社会心理为主,这一类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思潮中的灰色地带,对主流的社会思潮一般不会构成太大的威胁。而一些有政治诉求的社会思潮既包括拥护马克思主义、拥护党的领导的正确思潮,又包括反对、质疑乃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和党的领导的错误思潮。当前,错误思潮里的主力包括针对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针对革命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针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普世价值,其实质并不在于学术研究或理论探讨,而在于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1]以这些错误思潮为基点,又衍生并催生出军队国家化、公民社会、否定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等错误思潮,其中包藏着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等不可告人的政治诉求。这些错误思潮在各种社会思潮中属黑色地带,它们积极参与并力图控制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博弈,蚕食红色地带的地盘并拉拢灰色地带,加剧社会思潮生态的复杂程度。同时,其影响的扩大极易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生否定与质疑,进而极大地干扰人们对各种思潮的识别与判断能力,危及到当前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促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度下降,这对于文化自信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2.价值取向的多元性构成了对文化自信的内核冲击
与社会思潮复杂性相伴随,我国社会思潮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的特征。而在当前的文化场域中,社会思潮的价值取向又大多通过文化产品诸如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畅销书籍等反映出来。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思潮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表征;另一方面,文化产品都以话语作为自身与受众沟通的媒介,而任何话语都暗含着说话者的意识形态诉求、价值取向等等,它们“不纯粹附属于以制度为体现的权力形式,特殊话语中的语言表达是对那种权力、那些政治的表达,就如同众多想象的和象征的表达一样” 。[2](P84)可见,价值取向、话语、社会思潮三者之间存在着线性的关系。这也告诉我们,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向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标的相对应的社会思潮。总体上讲,多数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向是求美向善的,或者说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的。不过,在娱乐至死的文化语境之中,一些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向开始出现失范,“媒体制作并且播出格调不高的娱乐类节目,人为地制造笑料、噱头,‘恶搞‘戏说的成分过于泛滥,甚至在某些新闻、社科类的节目中也掺进娱乐元素,乃至用打情骂俏、大话性感、卖弄色相的情节和画面来取悦观众” ,[3](P143)这种负能量争抢文化产品价值取向制高点的现象成为当前社会思潮生态的重要表现之一。價值的多元性促进了社会思潮生态的众声喧哗,特别是使那些价值失范取向的文化产品成为社会思潮中的噪音,它们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左,直接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传播载体的多维性构成了对文化自信的平台冲击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的传播载体与方式多维而丰富。既包括自上而下的传播,也包括自下而上的传播;既包括传统大众传媒如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也包括网络媒体如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一般来说,自上而下的传播较为正式,但是互动性较差,在当前的舆论格局中不占优势,需要有创新性的因势利导。大众媒体一方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能够促进积极、正确的社会思潮被民众所接受,而另一方面,大众媒体的商业性也容易将这种传播带向刻意炒作,容易成为错误思潮的温床。而在新媒体、自媒体兴起的时代,网络传媒已经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不过,网络媒体在推进了社会思潮传播的同时,也成为错误思潮滋生和蔓延的又一处阵地。由于在虚拟空间中人们的边界意识、主体意识的消失使得人们在虚拟世界中自我意识暂时缺位,同时也由于虚拟世界中点对点传播的私密性,人们在发布信息时的现实顾忌就会减少,这就会让一些政治上的别有用心之人、敌对势力钻空子:他们或者左右网络世界的议题设置,或者在线上、线下互动,操纵一些网络社区流布反动信息和错误思潮。错误思潮传播载体的多维性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导致各类传播媒介很容易异化为传播反动文化、腐朽文化的平台,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二、当前社会思潮生态成因
1.价值主体的多元化是引发当前社会思潮生态的社会因素
价值主体的多元化系由当前的社会转型所引发。我国社会转型之前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社会高度整一,这就造成社会群体较为单一,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也因而相对单一。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经济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4]与此相伴随的则是全社会的利益格局开始分化,这种分化带来了社会群体、社會阶层也发生大的调整。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利益指向、利益诉求有很大的区别,其社会心理、价值取向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阶层事实上就已经成为不同的价值主体,直接参与了社会思潮生态的构建。因此,当前,我国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实际上是价值主体的多元化在思想领域的折射,价值主体的博弈就会带动社会思潮的博弈。
2.境内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是引发当前社会思潮生态的思想政治因素
众所周知,“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国家旨在推翻社会主义政权而实施的长期战略。在苏东剧变的悲剧之后,他们将和平演变的矛头集中指向了中国,在思想领域搞乱人心、搞垮人心以至收编人心则是他们更加钟情、更加擅长的手段。特别是在新媒体、自媒体日益发达,人们的思想日益开放的当代社会,意识形态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俨然成为敌对势力用最低成本推进其“和平演变”战略的不二选择。他们或者大肆兜售宪政民主、普世价值那一套,或者是运用各种方式抹黑党的历史、党的领导人,或者就当前改革步入深水区之后暂时出现的民生短板过度炒作,力图在搞乱人心之后再趁机“捞一把”。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告诫的,“西方反华势力一直妄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多年前有西方政要就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社会主义国家投入西方怀抱,将从互联网开始”“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 。[6](P28-29)不能不承认,境内外敌对势力用思想意识的“阳谋”来实现其政治“阴谋”的做法,加速了社会思潮的博弈,也使识别、判断社会思潮的工作难度更大。
3.一部分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认识与能力的缺位是引发当前社会思潮生态的重要助推器
如何分析、研判社会思潮,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政策,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或者存在不正确的认识,或者在方法上不得要领。习近平总书记曾严肃批评这一部分干部的工作状态,“现在,是不是存在对意识形态工作不想抓、不会抓、不敢抓的问题呢?我看是存在的” 。[5](P33)不想抓,就是认识不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抓经济为由,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忽视、漠视意识形态工作看似较“虚”的工作。[8](P173)不会抓,就是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低下,具体到社会思潮而言,则是在考察社会思潮时不能辨析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别是面对表述极富迷惑性的错误思潮,往往不能切中其要害;而在传播正确的社会思潮时不能积极创新传播的方式方法,片面倚重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甚至完全依赖于行政化的传播方式。不想抓,则是一部分领导干部大搞“爱惜羽毛”那一套,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当“绅士”不当“战士”,面对错误思潮时不敢发声亮剑,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丧失原则立场。这一部分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缺位,给各种错误思潮的滋生、繁殖和蔓延以很大的可乘之机,使得错误思潮有了更多的“筹码”和正确思潮“较量”。
三、理性应对当前社会思潮生态,坚定文化自信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各种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我国文化建设之魂,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生态,如果否定、质疑甚至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但社会思潮众声喧哗的局面难以控制,同时也会使错误思潮有恃无恐,更加放肆地争夺受众,“老祖宗不能丢”这个道理在处理社会思潮生态问题时同样适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对于“两个巩固”要长期坚持、不能动摇。一方面,是要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防止在西方学术话语面前出现“失语”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失地”。另一方面,则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理论、学术研究的层面,而是要通过内容创新、话语创新、传播方式方法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 “接地气”的问题,积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回应、回答群众关心、关注的理论问题、现实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总之,就是要通过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加坚强有力,使之成为整合、引导社会思潮的重要工具,促使正确思潮在诸种社会思潮中成为不可动摇的主力并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进意识形态发挥好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进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自信。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领导干部分析、研判社会思潮的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源头上应当对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形成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特别是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树立科学、全面的政绩观。在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6](P198)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们的图谋保持高度警惕,自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方法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要用唯物史观对各种社会思潮及其衍生物的思想本质有全面的把握,不被错误思潮尤其是富有文学性、模棱两可的表述所迷惑。对于错误思潮及其代表人物,应当做“战士”不做“绅士”,敢于亮出立场,敢于斗争,也敢于划清界限。同时,对于社会思潮中的灰色地带,要努力争取,使“灰色”转化为“红色”。在这方面,必要的思想引领、思想工作应当跟得上,为此,要注意分析灰色地带出现的原因、灰色地带主要代表人物的现实利益诉求和理论困惑。在此基础之上,明确对这些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政策主张,并配齐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思想工作。[7]在具体的争取工作中,应一分为二地分析灰色地带的各种思潮,对其正确之处给予肯定,对其中的偏颇、错误之处应给予必要的批评教育。
3.坚持文化产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错误思潮在各类文化产品中无处藏身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使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环节中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要在这些环节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活动中,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抵制、远离错误思潮的影响,消除反动、腐朽的错误思潮带来的各种价值失范现象;让正确思潮占领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环节,使各种文化产品成为承载正能量的平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需要指出的是,坚持文化产品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不是要直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成文化产品生产、创作的标签,而是说文化作品的创作者、生产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作为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创作各种文化产品的立场与视角,用文化产品中体现出的生产者、创作者求美向善的价值追求来间接地体现出文化产品中的价值取向。[8]进一步讲,在我们考察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向时,就应当注意,能直接在文化产品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然很好,如果没有在文化产品中表现出违背、否定、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我们同样也可以认为这一类文化作品没有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其价值取向应当视作是正确的。
4.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强化虚拟空间社会思潮的监管力度
基于网络世界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重要阵地之一和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的现状,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减弱。在此,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宣传、文教、公安系统的领导干部应当不断提高网络监控的能力,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的行家里手” 。[5](P29)要把网络舆情的监控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网络舆论往往都是社会思潮的重要载体之一,网络的监管者就很有必要掌握足量的輿情信息。在此基础上,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网络世界舆论信息“把关人”的角色,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做好对各类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和网络社区的舆情监管和线上、线下互动的监测,“进一步完善网上舆情发现、研判、处置、回应机制,做到网上舆论的热点在哪里,舆论引导就跟进到哪里”;[9](P209)还要严防境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是移动终端对我进行渗透,对利用网络散布谣言、刻意渲染社会问题的行为零容忍。总之,就是要使网络世界成为风清气正之所,成为正确思潮活跃的平台,缩小、消除错误思潮在网络世界的地盘,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最经常接触到的是正确思潮,进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引领,建设积极、正面的网络文化,并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网络空间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吉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课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创新模式研究》(qs20180213)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樊建新.社会思潮与文化安全[J].红旗文稿,2017,(7).
[2](美)于连·沃尔夫莱.批评关键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蒋述卓,陶东风.大众文化研究:从审美批评到价值视野[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4]余保刚,王永贵.我国当前社会思潮新态势分析[J].理论探讨,2014,(4).
[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蒯正明.中国共产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7]谈际尊.社会思潮多样化发展态势与意识形态建设新策略[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1).
[8]于建玮,赵丽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文艺价值[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9]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于建玮,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责任编辑 董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