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理工类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实施要领

2018-05-14 09:38詹忠根
职教通讯 2018年20期
关键词:高职

摘    要:“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样态,但不少专业课教师对理工类课程是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教育的空间、限度和现实可能性等仍心存疑虑。究其原因,既有教师自身的认识偏差与知识结构欠缺的因素,也有课程固有特性的差异。提出可以从学科发展中挖掘奋斗历程,培养科学精神;从学科价值中剖析人文情怀,认识科学伦理;从学科研究中领悟科学思维,掌握研究方法;从学科实践中总结人生经验,分享事业感受,从而开发理工类课程的思政资源。同时,探讨了理工类课程思政的实施要领,认为方向正确是根本,“触点”寻找是难点,学以致用是归宿。

关键词:高职;理工类课程;思政资源;实施要领

作者简介:詹忠根,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0-0029-06

当前,“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我国思政教育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样态,也为寻求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融通之道、科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供了精神指引,是破解思政教育“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的行动指南。[1]99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当前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任务,其理论和实践问题已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有文章认为,高校“课程思政”的短板和难点在于理工类课程,理工类课程能否很好地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成败。[2]因此,要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需要充分发挥理工类课程的思政功能,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方式,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从而早日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又红又专的理工类人才。

一、理工类课程落实“课程思政”的困境分析

目前,文、史、哲、经、管、法、政等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所蕴藏的德育资源已被高校教师乃至全社会所熟知,但教师对于理工类课程是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教育的空间、限度和现实可能性等仍心存疑虑。究其原因,既有教师自身的认识偏差与知识结构欠缺的因素,也有课程固有特性的差异。

(一)认识偏差是主因

在人们固有的意识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是思政理论课,“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一些教师认为,专业课程主要是知识传授与技能学习,并将目标直接定位为培养满足企业岗位技能技术水平需要的人才。这一定位人为地割裂了教书与育人的内在联系,使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被严重弱化。同时,也导致很多专业课教师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己关系不大,而是高校学工部、宣传部、团委等党群部门的主要职责,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课程中“失语”、在教材中“失踪”、在论坛上“失声”。[1]99

1.要推进“课程思政”,首先要端正认识,要真正认识到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所有课程都肩负德育的责任。坚持“立德树人”既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其责无旁贷的岗位职责。

2.要认识到“课程思政”并不是指具体的思政课程,也不是要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替代思政课程,而是要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提炼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形成立体化的育人模式。

3.要认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育人的过程,既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

(二)课程特性是客因

高职理工类专业课教师之所以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心存疑虑,其原因在于这类课程不同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关注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世界、价值追求,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思想政治导向十分显著和明确。而理工类课程是以自然知识为基本对象,反映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机理,具有客观性、通约性和普遍性,自身并无鲜明的意义立场和价值判断。[2]因此,理工类专业教师普遍注重育“才”重“器”,重视实践,而轻视人文精神、道德素质的阐发和弘扬,从而培养出众多形象突出的“理工男”。

然而,理工类课程真的本身就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提炼许多耀眼的科学思想,从当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可以挖掘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可见,理工类课程同样可以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而且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其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加强大,具有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优势。[3]

1.理工类课程不仅要注重逻辑知识传授,也要重视人文思想的启迪。要通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引导学生对我国工业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对我国科技发展成就增强认同感和自豪感。

2.要激发学生学好专业本领、投身产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热情,让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三)知识结构有欠缺

理工类专业教师之所以普遍注重育“才”重“器”,除认识偏差与学科特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育德意识薄弱和育德能力的欠缺。[1]99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源于长期以来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课教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自为政,专业课教师往往忽视了“育人先育德”这一主题,重智轻德现象成为一种普遍的倾向,即使有的专业课教师具有课程思政的主观意愿,但由于未真正理解和把握“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内在关系,其实施过程也会不得要领。二是源于教师自身忙于教学科研工作,加之课程思政的考核压力较小,故在思想政治素养和德育资源方面无力顾及,有所欠缺。三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我国影响深远,理工类课程的知识结构、技术成果较多体现的是西方文明的发展和科技成就,而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被严重弱化。

因此,高职院校亟需在制度上加以完善。

1.构建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工线教师的协同联动育人体系,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让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有的放矢。

2.加强专业课教师关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增强“四个自信”,以“各门课程有思政,专业教师也育人”为指引,以“润物细无声”为目标,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二、理工类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思路

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理工类课程表面看来学科性较强,实际上也隐含着思政教育的很多功能和内容,因为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涉及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都要面对伦理和道德问题。

(一)从学科发展中挖掘奋斗历程,培养科学精神

马克思说,科学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岖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从学科发展史挖掘科学家们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追求卓越、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脚踏实地的严谨作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教师通过介绍中外科学家,尤其是为中国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励志故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还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曲折的探索历程,从而认识到科学是一个长期、曲折、复杂、艰苦的过程,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

比如,在講分子生物学的课程中,就可以结合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人类在认识DNA双螺旋结构过程中的曲折和不易。从1868年发现核酸,到20世纪初弄清了核酸的基本化学结构,再到三个经典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及碱基A 与T配对、碱基G与C配对,最后于1953年4月25日《自然》杂志刊登并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研究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整整花了近一百年的时间。这都是在几代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和经历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才取得的成果。通过这些背景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激发好奇心、培养学习方面的兴趣、拓展知识面,而且科学家们所体现出的那种敢于摸索、勇于标新立异以及永不言弃的科学精神,更是学生永远的学习榜样,对于培养学生不怕挫折、锲而不舍和勇于挑战的科学精神非常有利。

(二)从学科价值中剖析人文情怀,认识科学伦理

最近一百多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控制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提供了巨大力量,但同时,也增加了利用技术、自然力危害人类生存的可能性,即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问题日益突出。

如互联网的发展,在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窃听、重传、伪造、篡改、非授权访问、拒绝服务攻击、行为否认、旁路控制、电磁/射频截获和人为疏忽等一系列的网络安全问题;核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清洁能源,但核战争的阴影、核泄漏的辐射却是人们世世代代的噩梦;基因技术的发展,标志着科学的巨大进步,但双胞胎分离、活体人脑取样、光遗传学、人类胚胎成像、互换胎儿、人体试毒和人猿杂交等“背德实验”的提出,无疑对社会、家庭伦理提出了巨大挑战。可见,科学技术如果离开了人文情怀,违背了科学伦理,就不是为人类开启天堂之门而是凿通地狱之道。

因此,理工科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以此为切入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危害人类,人类要想趋利避害,就要增进科学技术与人文情怀之间的关照与理解。

(三)从学科研究中领悟科学思维,掌握研究方法

理工类课程反映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机理,其自身蕴含着大量的科学思维与研究方法,其中,逻辑思维和实验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4-5]对这些思维方法的学习、训练、掌握和运用是学好理工科专业的基本要求。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更热衷于通过背诵公式和结论去解决考卷中的题目,而严重忽视逻辑推理和科学实验,如此,缺少了科学中的关键环节,就难以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育科学创新人才,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短板所在。

因此,理工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经常梳理本领域或学科的发展趋势,讲清楚概念及重要理论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而且更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例如,在“食品分析”课程中,除让学生学会按标准完成检验操作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检验过程中各项操作条件的设定理由,分析引起误差甚至是错误操作的原因所在。要通过综合实训、小课题研究和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切身体会科学求实的研究精神,养成用科学实验检验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习惯。

(四)从学科实践中总结人生经验,分享事业感受

教师的道德面貌、品格意志、言行举止、情感态度和学识能力等对学生具有示范性,具有强大的价值引领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而理工科专业教师的独特优势正在于此,其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无形中为自己树立了高大的形象,从而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其羡慕、崇拜之情由然而生。

教师的人生经验是身处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和价值问题而无所适从时的一部生动教育素材;教师的现身说法将为青年学生三观的确立提供正确的引导;教师的事业感受,是教师长期的“做人”与“做学问”的经验总结。因此,教师自身的言谈举止、身体力行既是一种先进的思政教育方式,也是一部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

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机会,以自己的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专业技术和科研水平等感染学生,以自身的渊博学识赢得学生敬佩,以自身的大家风范、人格魅力让学生产生敬仰。

三、理工类“课程思政”的实施要领

理工类课程落实“课程思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不可盲目冒进。要遵循思政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要在合适的时间,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或工作场景,选择恰当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和观念,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政效应。

(一)方向正确是根本

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根本点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6]理工类课程当然也不例外。应在充分把握课程所要揭示的现象及其实质的基础上,发掘其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和战略定位。

1.对于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索创新精神及职业素养(如协同性、集体性、合作性)的养成,注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效渗透,引导学生从家国情怀和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关注自然的内在价值,增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

2.对于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使其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

(二)“触点”寻找是关健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7]28而“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则在于寻找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触点”。

1.不同理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课程思政”的立脚点就有所不同,有的注重培养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有的着重培养工匠精神。即使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开设,其思政的“触点”也有所差异。

2.课程的性质不同,课程思政的着力点也有所不同。要根据学科的性质特点,并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

3.教育对象的差别,如本科学生与高职学生关注点有差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就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触点”没找好,“思政”教育功能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会让课程教学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割裂甚至冲突。理工类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品格的专业人才,因此,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触点”的寻找要坚持学科专业原有的性质不变,要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形成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发挥专业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华东理工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就以融入绿色理念为“触点”,让“绿色”印迹长存心中。该专业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一项工程,不论是设计、建造还是实施阶段,都要对周围的生命和环境保持理解和尊重。在实践教学中,体现绿色化工生产过程,像面皮自然包裹肉馅一样,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顺其自然地“揉”进对应的专业课程中,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家国情怀教育并重,形成思政教育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的全新格局。[6]

(三)学以致用是归宿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最终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7]29理工类课程担负着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关乎国家发展战略乃至国家治理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理工类“课程思政”要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密切关联,要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增进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增强家国情怀,培养社会责任感。

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将课程实践、专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融合,依据专业技能组建“茶艺”表演队,开展“茶缘满社区,茗香连民心”品茶活動,茶艺表演进社区、中华传统茶艺知识宣传活动;组建“阳光维修”服务队,开展汽车维护与保养宣传,开展“汽车医生”进社区、汽车检查和咨询服务;组建“健康你我他”服务队,开展膳食搭配宣传、义务测血型、用药安全宣传与过期药品回收等服务;组建“食品营养与安全”宣讲团,开展食品安全咨询与检测、食品安全进万家等活动;组建“数控维修保养”服务队,开展“情暖万家——便民服务进社区”“爱在机电、小家电维修保养”等服务;组建“快速检测”服务队,开展农贸市场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食品包装材料快速检测服务等。通过将服务理念与服务意识融入课堂,使学生在服务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职业品质与形象,从而增强其实践与服务意识,促进专业与服务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涵.从“思政课程” 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98-104.

[2] 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3]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

[4] 许良英,范岱年.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574.

[5]钱兆华.为什么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对科学特别重要[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1):20-22.

[6] 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16-18.

[7] 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28-29.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Essenti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ZHAN Zhong-gen

(Department of Applied Engineering, Zhejia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Trade,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constructed a brand-new educational pattern for Chin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many professional teachers still doubt about whether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urriculum has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space, limitation and realistic possibility of education. The reasons exist in not only the teachers own cognitive bias and the lack of knowledge structure, but als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This paper holds that we can excavate the course of struggle and cultivate scientific spiri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nalyze humanistic feelings and understand scientific ethics from the value of disciplines, comprehend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master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research of disciplines, summarize life experience and share career feelings from the practice of disciplines on political resources and so on. Meanwhile,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essential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thinking that the correct direction is fundamental, “contaction” is difficult to find, application is the final outcom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implementation essentials

[責任编辑    盛    艳]

猜你喜欢
高职
2019年—2020年部分专科(高职)院校在晋招生录取情况统计表
2021年广州市中职学校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情况汇总表
2021年广州市中职学校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情况汇总表
善待“工匠之师”是远见之举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