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教育实践研究

2018-05-14 09:38代晓容邝卫华
职教通讯 2018年1期
关键词:招生就业质量中高职衔接

代晓容 邝卫华

摘 要: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从2010年开始,广东省中高职衔接的实践已经培养5届毕业生,通过对试点学校衔接与非衔接专业在专业设置、衔接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质量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以下主要特点:专业的数量逐步增加、文理分布逐步平衡;衔接的连续性逐渐增强;招生规模保持平稳;入学报到率比较高;设计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业质量基本一致。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专业;招生;培养方案;就业质量

作者简介:代晓容,女,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邝卫华,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具设计与制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1-0040-07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关键。随着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中高职衔接经历了形式上的衔接到实质与内涵衔接的转变,从试点衔接到小范围衔接再到大范围衔接的转变。[1]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学校)从2010年开始试点中高职衔接,到目前已经开展了7年的衔接,这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化。本研究基于对2010—2015年的各种数据,对学校中高职衔接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对衔接形式、专业设置、合作单位、衔接招生、人才培养、毕业就业六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同时,还对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思考。

一、中高职衔接现状及特点

(一)衔接形式不断丰富

2006年,学校被立项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后,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从2010年,起在广东省高职院校中首批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包括面向中职自主招生试点(下称面向中职)和实施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下称三二分段)两种形式。2015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至此,学校的中高职衔接发展为三种形式(见表1①)。

表1中的频率表示该年份衔接专业的数量。可见,面向中职的衔接次数在每年的频率波动比较大,三二分段则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形势,也是衔接次数最多的,主要原因是2015年的衔接专业增加数量较大。

(二)中高职衔接专业数量不断增加

学校中高职衔接专业的选择按照科学设计与中职对接专业的科类和数量比例来设置。从2010-2015年,学校招生专业(含方向)共计56个,中高职衔接的专业占了55%。在目前开设的42个专业中,有21个专业在进行中高职衔接。下文对衔接专业的设置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总结为四个特点。

1. 衔接专业的数量逐渐增多。从2010-2015年,学校进行中高职衔接的招生专业主要有:电子商务、酒店管理、连锁经营管理、旅游管理、皮具艺术设计、商务英语、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含方向)共计32个,在这一期间,学校设置的专业(含方向)共计56个,中高职衔接的专业占了57%。2016年,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商务日语和社会工作三个专业也在衔接之列。在目前开设的42个专业中,有21个专业在进行中高职衔接。可见,学校进行中高职衔接的专业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了全校开设专业的一半。

2. 衔接的连续性逐步常态化。从连续性招生的角度来看,衔接专业设置逐步稳定和常态化。2015年之前,只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商务英语(国际贸易)、数控技术4个专业达到了近每年进行中高职衔接招生。由于初期这种衔接的连续性不够强,所以每年进行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比例并不高,基本上维持在四分之一左右。到2015年,衔接形式新增到三种以后,衔接专业便达到三分之一,2016年,更是增加到一半。主要原因是多数专业开始衔接的时间相对较晚,并且有些专业在进行了1~2面向中职自主招生的衔接之后便暂停了衔接,其中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可以得知的是,三二分段衔接的连续性比面向中职自主招生要强。这种模式也更有利于做好中高职衔接内涵建设,构建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3. 衔接专业的文理分布逐步平衡。为了加快产业发展系统培养急需紧缺技能型人才,在开始中高职衔接的时候,学校优先考虑技术含量高且中职培养毕业生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 [2]随着中高职衔接的深入常规化发展,这种情况发生改变,专业的选择面变广,文理类专业也趋于平衡。自2010年开始进行中高职衔接时,文科专业数量比理科少一半,2011年的文科便超过理科数量,2013年的数量反差最大,文科达到了理科数量的3倍,从2014年开始到2015年,文理科进行衔接的专业数量逐步相当,分布逐渐达到平衡。

4. 各種衔接形式的专业数量变化规律不同。目前,学校的衔接形式有三种,但是现代学徒制是从2015年开始的,所以还无法体现出衔接专业在数量变化上的规律性特点。面向中职自主招生和三二分段两种衔接形式,则是同时从2010年开始持续到目前。这期间,两种形式的衔接专业数量在每年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发现,两者出现的规律不同。面向中职自主招生的专业数量虽然有较大的波动,但是从总体上出现的是下降的趋势,而三二分段则是逐步稳定上升的趋势。

(三)对口合作单位数量逐渐增多

从2010年开始,学校与4所中职分别进行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直到2015年,前后与13所广东省内中职学校进行了合作,其合作情况具有以下特点。

1. 合作的面逐步变广。首先,合作单位从学校拓展到企业,主要是指现代学徒制的合作培养企业。其次,进行三二分段合作学校的数量逐渐增多。2010年,合作的中职学校是4所,之后的4年一直保持每年5所,2015年,则达到了7所。总体而言,学校每年开展中高职衔接的学校数量呈现缓慢逐步增加的趋势。

2. 合作的连续稳定性逐渐增强。在6年期间的合作过程中,一方面,合作学校在数量上稳步扩张;另一方面,与部分中职学校形成了越来越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合作的连续稳定性保持较高的水平。在初期合作的几所学校中,有的由于政策规定等各种原因,暂停了衔接招生,有的则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其中,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技术学校等5所学校的合作比较连贯,已经实现3年以上连续招生,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3. 合作深度逐步加强。从衔接专业的数量上来看,刚开始基本上是一个衔接专业对应一所中职,随着合作深度加强,一所学校的合作专业也逐步增加,2015年,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的衔接专业分别达到了3个和6个。

(四)中高职衔接招生情况

目前,学校的中高职衔接专业全部采用两年学制,为了方便命名,我们选择对采用中高职衔接专业的称为两年制专业,非衔接专业称为三年制专业。通过分析对比,发现中高职衔接在招生规模和报到率两个方面的特点。

1. 中高职衔接招生规模保持平稳。近6年,全校招生数基本保持在4 000人左右。中高职衔接的招生数也比较平稳,保持在300~400人。2015年,出现较大变化,三种衔接形式的招生总数翻了一番,全校总招生数并没有明显变化。

2. 衔接专业的报到率比较高。两年制比总招生专业的报道数要高很多,两年制基本都保持在96%以上,三年制则基本在80%~90%之间。目前,中高职衔接的招生对象限于广东省内,而学校三年制招生是面向全国。从数据上来看,省外招生的报到率明显低于省内。

(五)差异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注重对不同生源的差异化设计,做到普通培养和中高职衔接培养的不同要求。我们把学校2010—2015年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进行对比。

1. 整体设计思路不同。(1)面向中职自主招生专业。根据学制、招生对象特点以及与中职相关专业教学计划相衔接的要求来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避免高职课程与中职课程内容重复。(2)三二分段对口自主招生专业。制定中高职学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3)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校要求试点专业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体现“现代学徒制”重要特征的内容(学习工作时间、学习工作条件、合作企业简介、工作岗位及权利义务、教学与考核方式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特别说明。

2. 不同类型课程学时占比不同。对两年制和三年制专业的各类型课程的学时占比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各类型课程所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同。两年制的基本素质必修课学时、基本素质选修课学时、职业能力选修课学时、理论教学学时的占比均低于三年制,职业能力必修课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的占比高于三年制。两年制和三年制各类型课程的学时所占总学时的比例是明显不同的,而且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学时占比也明显不同。所以我们可以说,两年制的基本素质必修课学时、基本素质选修课学时、职业能力选修课学时、理论教学学时的占比均明显低于三年制,职业能力必修课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的占比明显高于三年制。

3. 毕业标准中的证书要求不同。首先,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不同。要求两年制专业在三年中职学段所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高级证书要求。其次,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要求不同。针对中职生源的英语能力水平和学时的差异,对两年制和三年制专业做出不同要求。三年制专业的毕业要求中对这两证证书的要求达到90%以上,两年制专业则相对较少,尤其是对英语证书的要求明显更少。

4. 文理类衔接专业学时占比无明显差异。两年制专业中的文理类专业在各种类型课程的学时占比情况来看,理科类专业的基本素质必修和选修课,以及职业能力选修课的课时比均略低于文科类专业,只有职业能力必修课的学时占比略高于文科类专业。可见,文理类专业在学时、学分和各类型课程的学时占比基本上是相等的。

(六)就业质量情况分析

1. 衔接与非衔接专业就业情况。对衔接与非衔接专业就业质量的对比情况,我们选择对2012-2015年的就业率和平均薪酬来体现。从涉及到中高职衔接专业近4年的就业数据来看,三年制和两年制的就业率是相同,均为98%。平均薪酬有细微差别,两年制为每月2 270元,三年制为每月2 379元,后者比前者略高出107元,差别很小,仅为4%。

2. 不同学科类衔接专业就业质量情况。学校的衔接专业涵盖了大部分专业大类,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的分类方法,从一級大类的层次将学校的专业分为文理两个大类。表2是根据文理分类来对衔接专业的就业率、平均薪酬和专业对口率三个方面的数据汇总。

从表2中可见,理工类专业的就业率稍稍低于文化艺术类,平均薪酬略比文化艺术类高74元,从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来看,理工类比文化艺术类高14%。也就是说,同样为中高职衔接的专业,即使是文理类,他们在就业率和平均薪酬方面也没有本质差异,但是在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方面,理工类专业比文化艺术类专业明显要高。

通过上文对中高职衔接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1)衔接形式丰富,有三种;(2)衔接专业涉及的总体面逐渐变广、衔接专业的文理分布逐步平衡、专业衔接的连续性逐步常态化;(3)合作单位逐渐增多、合作深度逐步加强、合作的连续稳定性逐渐增强;(4)衔接专业的招生规模基本保持平稳、衔接专业的报到率高于非衔接专业;(5)人才培养注重内涵建设、差异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6)衔接与非衔接专业就业质量基本一致。图1表现了学校中高职衔接专业与非衔接专业在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情况的不同特点。

三、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衔接专业招生规模不高

自 2010 年开始,学校进行中高职衔接试点的招生规模仅占全校招生规模的8%~9%,2015年,由于政策原因达到18%,虽然规模有所增加,但相对于广州市中职学校每年 4 万多应届毕业生人数,中高职衔接专业的招生规模仍然不高。从理论上讲,高等职业教育的最佳培养对象应该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但实践上不到 10% 的招生比例把很多中职毕业生阻隔在高职院校大门之外,使得高职院校优秀生源的选拔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中高职衔接的教学管理衔接不畅

有课题组曾以2013级和2014级的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学生为调研对象,得到若干实质性结果,其中之一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高职在中职阶段提前介入,对于中高职教学的有效衔接非常重要。[3]中职的第三学年进行的教学安排主要是顶岗实习,目的是让学生把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岗位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强化其工作技能。但在实际运作中,学生到了企业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来安排实习内容,企业的指导师傅往往较少对实习生给与充分的指导,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也相对较少,学生在这一年处于管理的空窗期,形成中高职两个阶段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衔接不畅。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时间的荒废,也不利于学生很好地适应高职的学习生活。

(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设计不够充分

中高职两个学段的基本素质必修课之间有强烈的知识体系的关联性,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语文等课程的内容与高职的计算机应用与基础、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目前,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比较注重职业能力课程的建设。已经开展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主要是针对职业岗位和能力的分析,很少涉及到基本素质教育的内容,更少直接对基本素质必修课进行两个学段的一体化构建。这样导致中职和高职的基本素质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不充分,容易出现课程内容衔接不合理。同时,中高职教师之间没有形成广泛、深入的交流,没有对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常规性沟通,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化调整不足。

(四)针对现代学徒制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现代学徒制主要招收中职应往届毕业生或者具有相同学历的企业在职员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学徒制的双主体办学、学生的双重身份,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不同的挑战,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从2015年开始,部分试点专业已经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学校和合作企业针对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在协调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界资源方面,还不足以对试点工作形成足够的内部保障机制支撑。学校层面关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不利于校企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作用。

四、中高职衔接的发展展望

(一)尝试高职提前一年介入教育管理

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衔接要由浅入深、层次递进,双方共同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实施,实现中高职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机对接。中职与高职从课程安排上来看,可以实现高职在中职第三学年时提前介入,在中职第三年的顶岗实习中,高职可以参与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针对三二分段的生源,可以在中职第三年开始通过在实习之余选修高职网络课程,提前进入高职学习;面向中职招生和现代学徒制的生源也可以在发放录取通知书之后开始网络课程学习。这样既不耽误顶岗实习,也不放松对学习的要求,而且可以让学生盡早开始了解和进入高职学习的状态。同时,高职衔接专业的辅导员或导师可以在中职的第三学年,或者发放录取通知书后,与学生开始接触,通过现代通讯平台等形式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和专业学习方面的咨询和服务,为将来的入学做好充分准备,并奠定良好的交流基础。

(二)构建动态调整的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

中高职两个学段在某些课程,尤其是基本素质必修课的开设方面存在重复,目前的做法是,中职已经开设的相关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廉洁修身”,在高职不再开设。除了这两门课程外,其他在内容和层次上具有强烈关联的基本素质必修课之间也需要中高职一起来探讨其体系构建和内容划分,使中高职的基本素质必修课也像职业能力课一样,形成系统性和衔接性,发挥对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综合效果。同时,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要注重调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的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使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动态化调整。

(三)建设适应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管理机制

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需要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主体不断推进制度构建、创新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从内外部为现代学徒制提供保障条件。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做好组织管理制度建设:试点专业选择和建设的原则与流程;合作企业的选择标准和合作管理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方法;教学改革的理念,教学形式和场所的选择思路和实施路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同时,由于现代学徒制的双主体办学性质,学校应联合合作企业一起健全针对现代学徒制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取得较好效果的试点专业的良好经验,完善学校和企业双方支撑和保障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四)加强中高职的教师队伍衔接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教育体系建设下的子课题,涉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各种要素。 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主导因素,对衔接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首先是加强教师对中高职衔接的认同。教师对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性和意义的理解决定了教师对衔接的主观态度。中职和高职的教师对衔接的理解会因各自的角色不同有差异,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教学工作等教育过程中。加强教师对衔接的认同程度,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其次是加强中高职教师之间的对话。目前,中高职衔接的教师对话比较薄弱,不利于人才培养的衔接。建立衔接专业教育教学常规化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的直接沟通。

(五)探索一体化框架下的中高本衔接

目前,广东省的教育政策规定高职和本科衔接的招生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因此,在中高本衔接的实践操作中采取的是在中高本一体化框架下的错位衔接,这种错位性体现在中高职衔接与本科无关,学生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高职本科的衔接仅仅是从高职开始,和中职无关。[4]这样的制度性障碍,决定了从中职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要想升本会很困难。当然,这是基于理论设想和现实基础的需求和选择,也是为将来实现中高本全方位有机衔接的前期探索。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搭建中高本衔接、普职沟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就不仅要包括中职与高职的衔接,还应包括高职与本科的衔接。因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服务所有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需求,满足各行业各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发展需求。这就需要从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进一步探索建立从中职、高职、本科,甚至到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体系,拓宽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尤其是中职生的发展可能,应该尽可能实行中职毕业可以升入高职,经过高职学习还可以再升入本科学习的贯通培养制度。

注释:

① 本文中的数据均来自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教务处和就业办。

参考文献:

[1] 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5-88.

[2] 何静.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及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务[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3:197-198.

[3] 何静.学生视角下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的影响因素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 2015(24):66-69.

[4] 代晓容,何静. 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特点[J]. 职教论坛,2016(10):43-48.

猜你喜欢
招生就业质量中高职衔接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PHP招生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Android的招生报名系统设计与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