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战略空间构成及其战略哲学思考

2018-05-14 09:00李明杨亚伟
兵团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军事战略

李明 杨亚伟

[摘要]军事战略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军事战略空间是其载体。在军事实践的视野由“战术”“战略”“大战略”转变为当今的“战略哲学”的同时,军事战略空间的构成具有了新的內涵。为了提高驾驭军事战略空间的能力,从战略哲学高度审视军事战略空间,是必要而迫切的。

[关键词]战略哲学;军事战略;军事战略空间

[中图分类号]E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8)01—0065—03

[作者简介]李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2015级战略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杨亚伟,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2016级战略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战略”一词,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含义。但其最传统、最主流的含义指军事战略。军事战略指为了实现国家的政治目标,对军事手段使用的全局性考量。军事手段的展开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空间。空间是实践的载体和外在形式。军事战略空间指的是军事战略这种特殊实践的载体和外在形式。军事实践千差万别,其空间也必然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军事战略空间作为军事战略的衍生概念,其构成、特性及演化进程等都随着军事战略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历史上著名军事理论家约米尼曾指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①这种“地图上”的“整个战争区”,在战术层面称为战场、战争区或作战空间;在战略层面称为军事战略空间。可见,军事战略空间是战场、战争区和作战空间等概念在更宏观层面的抽象概括。鉴于各国军事战略发展现状和科技水平,可以认为,军事战略空间是一个由自然空间、网络空间和认知空间构成的动态系统。

一、军事战略自然空间

自然空间作为军事战略空间系统的构成要素,其本身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简单地说,自然空间包括陆地、海洋、天空和太空。军事战略在自然空间的展开最为传统,也最为人们常见和理解。

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最早的战争发生在陆地上,最为常见的战场也是陆地。对陆地在战略中地位的反思,形成了英国战略家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区,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譺?訛。随着航海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军事化运用,军事战略的步伐迈进了海洋、天空和太空。虽然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早就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但真正将海洋与军事战略的关系进行系统论述的是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在科学上,天空和太空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天空进入军事战略的视野,要归功于航空技术的发展和具有洞见的意大利著名军事理论家杜黑。他的核心观点是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人类真正意义上进入太空是在美苏冷战时期,前苏联率先发射卫星进入太空。但美国于1982年发布的《高边疆研究报告》才系统地论述了太空和军事战略的关系。曾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指出,“谁控制了宇宙,谁就控制了地球;谁控制了空间,谁就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

至此,自然空间的各要素已全部进入军事战略空间的视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会一成不变。比如,当前主要军事强国对深海、南北两极和深空的军事化探索,就不断地丰富着军事战略在自然空间的内涵和外延。

二、军事战略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是一个不同于自然空间,由人类凭借其智慧创造出来的人造空间。网络空间的诞生和迅速发展都受到军事战略需求的驱动。美苏冷战时期,美国为了抵消前苏联发射卫星和核武器方面的优势,建立了旨在实现数据共享的阿帕网。美国也凭借其先发优势,一直在网络空间占据着有利地位。相比于自然空间,网络空间在情报获取、颠覆他国政权等方面表现出巨大优势。

关于网络空间的定义,国内外不同学科的观点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网络空间是“一个由机器、用户及其关系所组成的虚拟世界”①;是“包括互联网、电信网、计算机系统以及重要行业中的处理器和控制器”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相互依存的网络”?譺?訛;等等。网络空间从早期的阿帕网到互联网,再到后来的物联网概念,其表现形态不断变化。但从战略哲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网络空间的构成概括为三个要素:节点、网络和数据。在阿帕网中,节点指美国四所大学的计算机。在互联网中,最具代表性的节点是电脑、手机、服务器等终端。而在物联网概念中,节点泛指一切可以实现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等功能的物体,它可以是电脑、手机、汽车、武器装备等,甚至可以是基于脑控和控脑技术的人类大脑。网络指节点间的连接。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从有线到无线的过程。数据指在网络空间中以二进制表示的信息。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的表现形态有所不同,如文本、图像、多媒体等。

美国学者托夫勒就曾指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网络空间作为军事新兴空间,一直受到各国重视。新的空间意味着新的控制权和新的作战力量。从构成要素的角度,对网络空间的控制权可以分为节点控制权、网络控制权和数据控制权。为了获得网络空间的控制权,一些军事大国都在加紧网络空间作战力量的部署。

三、军事战略认知空间

认知空间指人类的认知过程依赖的领域和空间。认知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学习、言语、想象、思维、判断、推理等”?譻?訛。对认知空间的研究涉及到脑科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等学科。

在军事经典著作中,不乏对认知的讨论。《孙子兵法》中“令民与上同意也”,说的是政治领袖与百姓在认知判断上统一,才能保证行动上协调;书中还指出“将有五危”,指的是军事将领如果存在五种性格思维上的偏执,则会给军事行动带来不利后果。西方军事名著《战争论》中写到“军事天才是各种精神力量的和谐的结合”?譼?訛,并把精神要素作为战略要素之一进行研究。这里说的精神要素包括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作战区的民心和民族精神等。

在认知空间的军事斗争主要表现为心理战。心理战是运用心理学相关原理和方法,进而达到影响军事斗争相关人员认知的一种作战形式。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指出,“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1879年,现代心理学的诞生为心理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心理战中,作战对象是政府首脑、军事指战员和普通民众的认知;作战工具包括传单、广播、邮件、电视等;作战手段包括谣言、恐吓、欺骗、诱惑等。认知空间的博弈还表现为思想战、文化战、外交战、媒体战、舆论战等形式。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外国观念的侵入比军队的侵略,更能对稳定的社会构成威胁。

总之,自然空间、网络空间和认知空间共同构成了军事战略空间。但是,三者的地位作用有所不同。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时写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意思是在进行军事行动时,直指对方的认知空间是上上策,而像攻城这样的在自然空间展开军事行动是其次考虑的策略。

四、战略哲学的思考维度

空权论创立者杜黑说过,“死抱着过去的陈旧东西不放对未来没有什么教益,因为未来跟过去发生的一切根本不同。对未来必须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探索。”①这个新的角度会不会是战略哲学呢?中央党校战略哲学学科创始人段培君教授认为,战略是在战争或竞争环境中,对重大问题进行全局性、长远性筹划和指导的一种特殊的实践理性。?譺?訛战略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理性,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某种统一,具体表现为战略的效用手段和价值目标的统一。战略哲学是研究战略本质的学问。从战略哲学的视角对军事战略空间的思考有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指战略主体在实际情况下,如何运用理性进行决策具有正当性。工具理性反映的是战略实践活动的效用性。一方面,洞见军事战略空间的变化趋势。洞见未来意味着战略优势。高边疆战略的提出者格雷厄姆曾指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凡是能够最有效地从人类活动的一个领域,迈向另一个领域的国家,都能够获得巨大的战略优势。”?譻?訛这种对未来趋势的预见带来的会是巨大的战略优势和主动权。另一方面,全面系统地把握军事战略空间系统及各要素的结构、地位和特性,结合各自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战略方向和不同军兵种,制定出具体军事战略的空间或空间组合。如美军提出的空海一体战、空天一体战、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网络中心战和多域战等。

第二个维度是价值理性。价值理性反映的是超越性和目的理性,表现为对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关怀。一方面,对西方军事理论进行反思。西方传统军事理论有一个经典表述是“谁控制了……,谁就控制了……。”这一表述背后的逻辑是追求单方面绝对安全的霸权主义。这种军事传统与当今时代主题不符。另一方面,对中国军事理论的表达。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种战略文化在军事战略空间观上的表现,就是超越西方军事理论的狭隘;追求军事战略空间安全、发展和生态三个维度构成的目标体系。在这个目标体系中,安全指基于控制权的共同安全;發展指战略空间服务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生改善;生态指战略空间中人与人、人与空间构成诸要素之间和谐统一。

总之,在我国当前的军队改革中,只有充分考虑自然空间、网络空间、认知空间的战略布局,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层面进行考量,才能有效整合和合理分配军事资源,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战略保障,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置于坚实基础之上。

责任编辑:杨伟民

猜你喜欢
军事战略
苏中战役战略变化之粟裕
从军事历史解析我国主要军事战略问题
从思维方式现代转型看西方军事战略走向
实现强军梦想的军事战略选择
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和安全环境的新变化
《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发表
毛泽东与东北抗战
浅谈军事通信卫星发展及趋势
浅析奥巴马政府军事战略的形成
美国新军事战略瞄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