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国
十六、篆书的结体一间距匀称
篆书属于正书类,和楷书、隶书一样。篆书在结体上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间距匀称。也就是要求一字中笔画(线条)之间距离应当疏密一致,如体操队列排列,也好比画表格一样。横向的各笔画(纵向的线条)的间距应当尽量均匀,纵向的各笔画(横线)之间亦应大体均匀一致。当然,在不同字中,笔画线条有多有少,笔画(线条)多的整体较密一些,笔画少的则整体要疏朗一些。篆书中,与楷书的笔画匀称规律稍有不同。因篆书(特别是小篆)整体上呈较为修长的上紧下松式结构,以展示其修长婀娜的特征。因此,从上到下各横线之间的距离往往上部是比较匀称的,但下部最后一条横线则与上面其他笔画之间的距离拉得较长,如“王、左”等字。另外,纵向的线条之间也不像楷书那样竖笔往往较直,而是除中间一竖线较端直外,两边的线条都会呈对称式弯曲而稍倾斜。因此,多竖线的组合,往往是上窄下宽,各竖线(包括斜线)之间亦会稍有变化。上窄的,各线之间的距离都稍窄一些;下宽的,各线之间的距离则稍宽,而非绝对匀称。(图16)
十七、篆书的结体——修长整齐
篆书的形体基本上都是呈长圆形的,特别是以《峄山碑》为代表的小篆,是非常标准的长圆形。所谓长圆形,即整体是长方形,但因为线条较圆转,故在四角的弯转处又是呈圆弧形的,犹如将一个长方形的四角切圆而形成的长方中略带圆转之形。小篆如西汉《袁安碑》《袁敞碑》以及清代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等多家在字形结体上都是比较修长整齐,呈长圆形结构的。东汉隶书碑额中是宽扁的形状,这是个案;大篆中一些主要碑帖如《毛公鼎》《虢季子白盘》中的大部分字也是长圆形的。当然也有如《散氏盘》《大盂鼎》中的字多呈圆形,这是其独特风格使然,以表现雄奇開张、恣肆奔放的特征,不是篆书的主流。我们在学习这一类篆书中,要观察其个性特征以区别对待。而在学习大多数篆书特别是小篆时,要把握其结体修长整齐的主要特征,并要注意其形之长与宽的比例。大多数字形的比例基本是符合黄金分割关系的,即多在1:1.6左右。有的字形更长,如战国时期的金文。清代吴让之篆书等都突破了这个比例,显得更加修长。在修长之中,大体比较整齐,形成长圆形,个别字为了突破干篇一律的整齐感,而有意进行一种错落对比,这在后一节中将专题阐述。(图17—1至图17-3)
十八、篆书的结体——上紧下松
篆书的结体在间距匀称、修长整齐的前提下,还有一条重要的法则便是上紧下松。这主要是为了增加字形的灵活感,而使其如蝌蚪形体一样,形成一条长尾,并以带弯转的曲线在下方形成尾部的摆动,从而显得如游鱼一般具有灵活游动的运动感,使字形在匀称中形成变化,整齐中避免刻板,形成婉转流畅、灵动而多姿的动态美。所以,字形在笔画的间距以及直曲度上都有变化而颇具特色。上部笔画间距匀称中整体较密,下部的笔画(特别是几条横线中最后一笔)间距有意拉大。弯曲的竖线中,上部短,下部长,形成一个长尾;上部的笔画一般都是较直的横线、竖线,而下部的竖线或者较长,或者大多数形成左右弯曲、犹如蝌蚪摆尾一样的长弧线,如“为、木、每、光”等字。在篆书笔画线条的间距处理上,整体都呈现上紧下松的特点。(图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