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学薄
很多年前我就注意到,妈妈们好像更加偏爱邀请自己的妈妈,也就是孩子姥姥,而不是奶奶,来和小家庭一同照顾宝宝的起居生活。毕竟绝大多数母女之间的嫌隙,处理起来,还是要比婆媳矛盾要简单一些。但是近两年来,这个情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老人=指手画脚?
有越来越多经济上没有压力的小家庭,尤其是新手妈妈自身,都表示宁愿去市场上找月嫂、育儿嫂帮忙带孩子,也不想劳烦老人来插手。她们说: “我妈不在,我只是辛苦一点;她老人家一来,天天都说我这不对、那不好。简直太烦了!”
有的妈妈反馈说,老人到了孩子身边,往往会制造更多的麻烦——过度宠溺,过度爱护,哭了就给糖,闹了就哄骗,甚至挨孩子打了,还乐呵呵地求饶:“哈哈哈,宝宝力气好大!好厉害啊!”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在我看来,这种现象还真不仅仅是由于母女两代人教育理念之间的不一致,更为深层的,是我们的新手妈妈们,有关“女儿”心态向“母亲”角色转换的成长议题。家庭治疗中常说“如果一个妈妈总是在家里追求做一个好孩子,那么,她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就一定不是一个好妈妈”,就是这个意思。
从孩子到成年人的角色转换
在比较理想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大家在成为父母之前,都需要在心态上完成一个从“青春期的孩子”到“独立成年人”的角色转换,在此之后,再去摸索着成为另一个孩子的爸爸妈妈,就会在很多育儿挑战上拥有更多的确认感和勝任感,也就不会太过依赖从自己的妈妈那里获得完美的支持。
我这里说的,不是具体的照顾孩子方面的生活协助,而是更加强调心理层面上的认可、肯定和赞赏。我们来对比看一看,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是什么样子呢?青少年(心理意义上的)往往是一边依赖着父母双亲的各种支持,一边又不断嫌弃他们不够好,不够全能;在待人处事方面,也总是喜欢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对抗父母”,而不是如何更加用心地“过好自己”。
简而言之,指责他人,总是要比为自己的生活全权负责容易很多。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也是在真正离开家庭,面对社会独立生活的时候,才会发现家庭之外那些不在乎你生不生气、满不满意的老板或客户们,远远要比爹娘难对付得多。
回到育儿的话题,对于老人,对于他们在育儿生活上给予的大小帮助,爸爸妈妈首先都要报以万分真诚的感谢,因为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其他人有责任必须帮助我们,能得到多少都是一种福气。
至于他们带来的各种大小麻烦,实际上就是生活本身在考验我们与外界划清界限的能力,温柔而坚定地说“不”的能力,甚至装傻充愣臭不要脸耍赖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