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怀春

2018-05-14 10:44杨杰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古惑仔香港电影缅怀

杨杰

北京的秋天,兜头一场冷雨。自古逢秋悲寂寥,万木凋零,景物肃杀,阴霾湿冷,特别适合躲在被子里伤春悲秋。

这几天新闻不断,主持人走了,作家走了,女星走了,当然还有iG终于登顶。

综艺节目、金庸作品大全、靓绝五台山或是电子竞技,我都不甚了解,只能默默看着朋友圈一波接一波的缅怀和庆祝。人们也许没有一期不落地看完《非常6+1》,没有精读过金庸的那副“对联”,但旧人旧物确是自己青春里实实在在的标点,一提到他们,仿佛就闪回到阳光灿烂的日子。

几年前,我曾听过六神磊磊线下的讲座,他说起年少时同学读金庸被老师发现,罚写检讨,想咬破手指按血手印。结果并不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手指一咬就破。陷入僵局时,班干部说,“既然咬不破,就用刀啊”。从此他的记忆里,存储了许多脸色惨白的同学,发誓以后再也不读金庸的画面。

有位博主发起一项调查,发现读金庸的多是70后、80后,90后读过和没读过的都挺多,00后基本就没什么人读了。除了博主读者年龄层的局限性,或多或少反映了金庸是那代人的青春读物。

有多少人当初把武侠书放进桌下偷看,一抬头竟忘了今夕是何夕;有多少人披个床单,拿根木棍就幻想自己是大侠;还有每年暑假不断档的电视剧。

有人说,那是我们的浪荡岁月,没有压力地过生活,在那个时期的喜好也被镀了层金,打上光线,看上去分外迷人。那些轻飘飘的时光,轻到不看过去,不问将来。为什么不问?因为问了就有责任了,有责任就是成年人,成年人的世界凄苦,这种苦让你午夜梦回到那些轻盈时光,心底泛起惆怅的暖意。

如今,这些人已经进入30岁,生活的重担一个接一个压上,当属于那段时光的人走了,禁不住自顾自地缅怀轻盈时光。

10多年后,那是蓝洁瑛和香港电影的时代。人们听说过蓝洁瑛的疯癫,感叹美人迟暮,当她孤身死在香港的公屋里,最为大众知晓的是《大话西游》中美艳的妖精。1995年,又一代人的青春。

那也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夏天的太阳晃得刺眼,暑假属于盗版VCD、周星驰的喜剧片、花里胡哨的鬼片、还有古惑仔系列,把青春期的小孩看得心潮澎湃。前段时间,《古惑仔》原班人马拍的《黄金兄弟》上映了,浩南、山鸡都已青春不再,岁月对男艺人也是一样的心狠手辣。

那时的蓝洁瑛还很灵动。再早些年,1983年,她作为新人采访邓丽君,她们都很年轻,眼睛和唇彩一样闪亮,两人清清淡淡地说着时光逝去不复返。

处在那样的年纪,未来还没有被定义,生活冉冉升起。大家每天雄赳赳气昂昂,开始买日本的电器看美国的电影。拿到爱华随身听,激动得整晚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听张学友。香港是怎样的,让人神往。

父母的单位发了一捆一捆的带鱼,煎成脆脆的,馒头切成片裹了蛋液炸一炸。方便面煮起来真香啊,副食品大楼里有粉色塑料小盒装的奶油蛋糕,五颜六色的花旁是绿色的奶油树叶。

妈妈们穿着的确良衬衫,白色塑料凉鞋,行走在上世纪90年代的街道上。北方的冬天还会下很深的大雪。

一茬又一茬,到了95后,青春的標的物可能是夺冠的iG。有个70后问iG登顶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相当于我们那会儿跳皮筋大赛拿了世界冠军。”

虽然不懂,但也能理解看直播人的那份激动。有人说:“一切都是青春安排最美好的样子,那是属于我们的青春。”那些付出过时间的东西,我们很难从心底抹去。

窗外凄风苦雨,我想起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李咏给我打电话,问,小朋友你想砸哪颗金蛋?

猜你喜欢
古惑仔香港电影缅怀
古惑仔
缅怀历史,开创未来
迷失记忆
对话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样”
愚人节缅怀革命先烈
少年“古惑仔”,其实你是成年人的伤
应采儿三招降服“古惑仔”
少年“古惑仔”,其实你是成年人的伤
缅怀谢晋导演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