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
提起贵族,人们想到的大多是出身豪门,生活舒适安逸。不过,对英国历史上的许多贵族而言,却并非如此。自中世纪开始,英国及欧洲贵族的继承制度,就是“长子继承制”。所谓长子继承制,就是贵族家庭中嫡长子将继承家族的贵族头衔和几乎全部财产。剩下的儿子们几乎什么也得不到。这种遗产分配制度,显然有失公平。
这种制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的不公平,导致父子、兄弟结怨,亲缘关系疏离,致使原本和睦的家庭分崩瓦解。到了17世纪中后期,非长子地位呈现出严重恶化的趋势。有人甚至预言,没有财产的贵族非长子们,未来可能会通过抢劫维持生计。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从非长子的角度看,“长子继承制”是非长子们一出生就要面对的“残酷”现实———不管家里地位多高贵,拥有多少财富,未来都与他们无关,他们想要的一切只有靠自己去创造。非长子们靠什么创造财富呢?只有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他们大都选择读书深造———因为他们深知:这是家庭唯一可以帮助他们积累的“资本”。
在当时,剑桥、牛津的毕业生中,超过80%来自贵族子弟。而非长子们的比例又远高于长子———因为他们更加努力。接下来,走向社会的非长子们,要面对社会各个阶层,他们为了生计必须和不同层次的人打交道———他们并不拥有贵族的地位和财富,因此也就没了高傲、轻慢的资本;相反,受过良好教育的非长子们,将优雅、温和的绅士风度传递到社会各个角落。这让普通民众对贵族、富人有了新的认识。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在英国的兴起,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非长子们,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长子继承制”,给非长子们带来巨大心理落差的同时,也让他们學会了正确看待人生的挫折。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社会精英。
与英国“长子继承制”相比,中国自古以来的析产继承制显然要“公平”得多。所谓析产,简单地说就是财产分割,所有继承人都有份,自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开始,贵族封地便可以分割继承,在财产上所有子嗣人人有份。但结果如何呢?在明代,朱氏子孙们整日养尊处优,个个脑满肠肥,结果在明朝覆灭之时,他们都成了被劫掠的重点目标———因为他们既无能无知又有钱。到了清代,贵族子弟全部优待,数百万旗人国家供养,其结果是养出了一大堆不学无术,只会挥霍祖宗财富的“寄生虫”。八旗子弟一时成为纨绔子弟的代称。加之他们不断繁衍使特权阶层无限扩大。所以,看似公平的析产继承制度,却在社会、国家层面上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造就了其后代的悲剧命运。
看似公平和不公平的两种继承制度,产生出两类截然不同的结果。谁更“悲催”?想必历史已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