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友茂
断舍离是网络语言,由日本的山下英子推出。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从2000年山下英子以杂物管理咨詢师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讲座开始,特别是《断舍离》一书2009年出版发行以来,“断舍离”在整个日本社会引起轰动,媒体争相报道,全民参与行动。同时,其理念和做法,像不大不小的一场旋风,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股冲击波。
对“断舍离”,道理很多人是懂得的,好处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但“世上最近的距离是从嘴到手,最远的距离是从说到做”———知易行难,让不少人点赞、欣赏,但不去落实。
具体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
购物热情,居高不下———断不了。有段子说,那些爱喝点小酒的男士,也知道酒喝多了误事,喝大了伤身,经常发誓,“戒酒,不喝了”。然而酒场上一坐,往往经不住三劝两让,挡不住酒的诱惑,“不喝不喝又喝了”“喝着喝着又多了”。有些女士,与贪杯的酒徒可有一比:她们明明知道家中衣服呀,化妆品呀,包包呀什么的,皆不缺,有的已造成积压;自己也曾在家人、闺蜜面前表示过“不再胡买八买了”。可一旦来到超市、进入商场,新鲜时髦的服装,琳琅满目的用品,同性、异性购物时的欢声笑语,一下子将自己蛰伏的购物欲激活,将“不再胡买八买了”的决心击得粉碎。于是,不买不买又买了,买着买着又多了,家中衣柜衣橱本来就空间逼仄,又被塞得满满当当;新采购的闲杂物品,时间不长就成了精致的“废品”。此其一。
第二个方面,怀旧恋旧,情意绵绵———舍不下。一些人,尤其是那些“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老年人,眼下年龄在70岁左右,小时候没捞着享福,青、壮年时代生活仍紧紧巴巴,直到改革开放后,日子才逐渐好起来。曾经的艰苦岁月,养成了他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美德,即使生活富裕了,也仍保留着很多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突出表现为对旧家具、旧衣裳,过时的生活用具、用品,这也不让动,那也舍不得扔。外人劝,听不进;子女劝,耳旁风,谁也休想说转、叫停他们脱离对那些“不必需、不合时、不舒服”东西的眷恋。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他和老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结婚时所买的一个衣橱,如今式样老掉了牙,颜色剥落殆尽,即便放到小区的垃圾箱旁也未必会有人捡。可夫妻俩一直宝贝似的珍爱着,两年前将其从旧居搬入装修不俗的新居,很是刺眼。淘汰?万万不行。衣橱成了老两口忆苦思甜、励志后代的载体,要的就是那份思念,那份感情。
再一个原因就是,也想舍弃,老没时间———无暇离。常听有人抱怨、感叹:家里那些旧衣服、旧书籍,多年不动也不用的物品,能送人的送人,能卖掉的卖掉,不能送人、卖掉的就当作垃圾,确实该处理一下了,可“就是没时间”。替他们想想也是:年轻的,上班紧,忙工作、忙业务、忙充电、忙交际、忙应酬、忙健身锻炼,头绪多,压力大,一天到晚,陀螺似的,双休还想放松放松,哪有时间为家居“减肥”?退休的老头老太,也没闲着,帮儿女,带孙辈,广场舞,练太极,攻书法,学画画,有点闲钱便跟着夕阳红专列南里北里到处转,个个活成“大忙人”……全家人,大空儿舍不得,小空儿懒得做。结果,“任何时候都可以做的事情,往往永远都不会有时间去做”。结果,本来宽敞明亮的住宅,变得越来越臃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