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辉
近日,与几位年过花甲的文友品茗闲聊,当聊到文学创作话题时,创作态度一向严谨的老王感叹道:“本老汉平均一天能写千把字,就心满意足了。最近看到一些网络作家,每天能写一万多,真是天差地别、自叹不如呀!”老王话音刚落,老李接着话题:“从创佑圭度讲,咱差不多是人家的十分之一。可是,从经济效益角度讲,怕是还不如人家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呢。”这话不假,个别日码万字的“快枪手”,不是早已荣登“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了吗?由此想起左思和他的《三都赋》。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父亲左雍,小吏出身,凭借自己的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相貌难看、不善言辞的左思,小时候胡书、鼓琴等都学过,但都半途而废,没有学成。及至长大成年,其父还对朋友说:“思儿虽然成年了,可他所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候呢。”受到刺激、不甘人后的左思,开始勤奋学习、坚持笔耕。
左思早年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可惜全文早佚。之后又欲赋三都,恰逢妹妹左棻被召入宫中,左思全家搬到京城。于是,左思特意去拜见著作郎张载,向他虚心讨教,继而开始构思。在长达10年时间内,左思家门口、庭院中,甚至厕所里,都摆放着笔和纸,偶尔想出一个佳句,马上就记录下来。为使《三都赋》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等方面的资料。收集好之后,便闭门谢客、开始“煮字”。夜以继日,冥思苦想,常常是花了很多时间,才琢磨出一个满意的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打磨10年,凝结着左思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出來了。
《三都赋》,不只是写三个都城,而是写魏、蜀、吴三个国家概况,分别为《吴都赋》《魏都赋》和《蜀都赋》。全文12200多字,若按10年推算,平均每月120字。《三都赋》问世之初,并不被人们所看好。所幸著名文学家皇甫谧慧眼识珠,高度评价,感慨万千,欣然命笔,为之作序。同时,皇甫谧还请著作郎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做注,请中书郎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做注。之后,陈留人卫权又为之作了《略解》……这样,《三都赋》才如同深闺美女,揭开神秘面纱,被时人所称誉和推崇。司空(古代官名)张华读了此赋,感叹道:“左思是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此赋)能使诵读的人感觉文已尽而意有余,历时越久,越有新意。”随后,《三都赋》不胫而走、声名鹊起。于是,豪门贵族争相传阅抄写,以致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一涨再涨。
平心而论,《三都赋》的成功,实乃来之不易。打从左思准备创作《三都赋》之日起,就受到一些人的嘲笑与讥讽。江南名士陆机,便是其中之一。陆机的文章很有名气,当他听说左思要写《三都赋》时,不但哈哈大笑,而且还写信给弟弟:“洛阳有个叫左思的粗野浅薄的人,妄想作《三都赋》,等他把文章写成了,只配给我们盖酒坛子!”不过,当他看过左思的《三都赋》后,还是为之所折服,便将自己所写的手稿烧掉。由此演绎出“洛阳纸贵”“陆机辍笔”的历史典故。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如今,某些码字高手,日均挥就万余字,就是让我抄也抄不过来呀。有人推算过,简体汉字平均笔画约10笔,一般人一分钟大致可写30个字左右,专业打字员1分钟打200个字左右,注意,是只打不想。至于创作,即便天才作家,也离不开思考。都说,酒是陈年香。酒的生产过程,通常包括糖化、发酵、过滤、杀菌等。否则,原料、酵母、配方、工艺等再好,没有经过必要的时间发酵,仓促之间生成的东西,绝不是琼浆玉液,充其量不过是带有一点酒味的液体罢了。文学创作,恰如酿酒。
不错,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所谓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而这里所说的量,应当包括数量与质量。二者兼备的效率,才有“生命”可言。《三都赋》之所以能够在文学史上赢得崇高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左思有极高的艺术造诣。而艺术造诣,则与左思有着明确的创作意图和严谨的创作原则密不可分。我的创作效率不高、稿酬收入更低,但绝不会因此心生嫉妒,或者“吃不到葡萄就说酸”。不过,我认为“慢工出细活”的说法,对文学创作而言如同真理。纵是天才作家,短暂时间内、偶尔若干天,日写万字,或许可能。长年累月,天天如此,不说粗制滥造,也是胡编粗造。这样的“高速创作”,能否创作出精品,暂且不论;登不上文学高峰,则可断言。相反,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能被读者所抛弃、被时间所尘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