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钱币的特点、发展历程及成因研究

2018-05-14 11:23宋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6期
关键词:西夏钱币成因

宋云

摘 要:西夏立国189年。前期北盟辽国,南拒北宋,从北宋获得了长期的岁币输入;后期宋室南迁,不再与西夏接壤,1124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对金国称臣,建立了封贡关系,于是呈三国鼎立之势。直到1210年,金、夏双方战事再起,西夏与金国之间保持了86年的长期和平关系与相对平等的外贸关系。这些重大政治、经济因素对西夏钱币流通情况产生了重大和长远的影响。文章以1124年崇宗李乾顺对金国称臣为界,以西夏的外交政策、经济外贸活动、矿产资源作为解释因素,通过分析钱币的原料供应、铸造与流通,来解释现存西夏钱币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

关键词:西夏;钱币;铸造;成因

西夏是由党项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兴于党项首领李继迁、李元昊的战略眼光与赫赫武功。前期在与辽、北宋的对峙中攻伐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占二十二州之地,割据一方;后期与金、南宋呈鼎立之势,终被成吉思汗所灭。金属货币是研究一国货币史乃至经济史的关键文物。西夏钱币的铸造始于李元昊开国时期所铸“大夏国宝”,兴盛于专业铸钱机构通济监的设立,终于神宗光定年间所铸“光定元宝”。由于西夏立国仅189年,蒙古及元朝对西夏历史不够重视,目前国人只能通过《宋史·夏国传》《西夏书事》及出土西夏货币窖藏来研究西夏钱币。本文在这些基本史料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者对西夏钱币的研究成果,以西夏的外交政策、经济外贸活动、矿产资源作为解释因素,梳理西夏钱币的历史,并对现存西夏钱币的主要特点进行解释。

1 西夏早期钱币的发展及成因

这里所指的西夏早期自1038年李元昊称帝始,终于1124年崇宗李乾顺对金称臣,共86年。西夏早期钱币出土数量较少,但已有了年号铸币。整体来看,西夏文与汉文交替成为主要钱币文字,铸造工艺普遍不精。

自李元昊称帝,西夏便开始了正式的钱币铸造。西夏钱币在外形上与宋、辽、金时期的钱币相似,以圆形方孔为基本形态,铸造工艺沿袭唐、五代和北宋初期的旧法工艺,但规格要小很多。初代铸币“大夏国宝”为魏碑体汉字,此后随着李元昊对党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推行以及对宋朝文化的排斥,所铸西夏钱币便多为西夏文。此后,历毅宗、惠宗二帝,钱币仍以西夏文为主,但辽、夏边境出土的汉文“大安通宝”疑似惠宗大安年间所铸。到崇宗李乾顺时期,钱币重以汉文为主。币文书法则呈现从魏碑体到隶书、楷书的转变。

西夏起于朔漠,铜资源匮乏,西夏与北宋之间的间歇性战争状态也使其对铜、铁等战略资源保持了较大需求,西夏本国的经济活动发展同样需要金属货币作为经济的血液。在此期间,铜钱货币需求如何得以满足?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解决方式:一是岁币输入,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庆历和议,宋给西夏岁币,每年共计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而其中白银则多折算为边境地区的铜钱输入。由于西夏人口长期保持在200~300万人之间,岁币输入的铜钱起到了流通货币的作用。二是贸易换得货币,主要流通的货币是北宋陕西流通的大铁钱,以西夏境内特产的青白盐作为贸易的对价。换来铁钱而非铜钱的原因可能是北宋限制了铜这种关键战略资源对西夏的输出。三是以货易货的长期流行,李鸣骥先生认为此时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人以及羌人具有典型的游牧部落的结构特点和物质需求,牧民之间的交易通行以物易物,这也在客观上减少了西夏人对金属货币的需求量。

西夏早期钱币存世极少,原因主要是宋朝货币的持续输入,使得民间对本国铸币的需求量不大。元昊时期的过度征伐造成本就短缺的铜铁资源用于军事目的,本国既缺少大型铜矿,又缺少独立的铸币机构,便对宋、辽所铸货币产生了较大需求。由于西夏人口长期保持在200~300万人之间,及至庆历和议获得岁币输入,以及本国人以物易物的传统,西夏对本国独立铸币的需求量不大,造成这段时期的西夏钱币存世极少。而缺少专门的铸造机构,也使得铸造工艺缺少传承与发展,使得此时的铸币工艺相对不精。

2 西夏中后期錢币的发展及成因

本文所指的西夏中后期自1124年崇宗李乾顺对金称臣始,终于成吉思汗灭西夏,共103年。目前国内出土了大量西夏货币窖藏,钱币基本上集中在1158—1223年这个时间段,多为天盛元宝、乾祐元宝、天庆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等。钱币文字以汉文为主,兼有西夏文;字体以楷书、隶书为主,行书数量较少,篆书极为罕见。类型以元宝为主,宝钱次之,通宝、重宝极为罕见,目前宁夏博物馆全国巡展中有崇宗李乾顺所铸的元德通宝,品种也集中在天盛年间至光定年间的80余年间。铜钱占绝大多数,目前甘肃、宁夏出土的西夏钱币窖藏主要是铜钱,而铁钱集中出土于内蒙古河套地区,在13处窖藏中10处为铁钱窖藏,铁钱多为仁宗李仁孝所铸的天盛元宝、乾祐元宝,但桓宗天庆年间所铸的汉文天庆宝钱有铁母存世。与同时期的北宋、南宋、辽、金相比,西夏钱币的直径最小、重量最轻。这些鲜明的特点,与西夏的政治局势、外交政策、经济活动、矿产资源情况密不可分。

《西夏书事》中提到,金国对西夏实施了较为严重的货币剥削,“及金人据关右,置兰州等处榷场,若以‘中国钱贸易,价辄倍增,商人苦之”。西夏对金国的贸易,若采用金国所铸铜钱,则价格提升,贸易所获之利大打折扣。而辽国已灭、不与南宋接壤的地缘条件,也使得西夏面临两个选择,继续沿用金朝的铸币,或自行大规模铸造本国钱币。西夏明显选择了后者,这样选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治、外交方面与金国实现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以贸易方式获得铜和铁。宋室南迁后,不再与西夏接壤,1124年西夏崇宗李乾顺对金称臣,建立了封贡关系,于是呈三国鼎立之势。直到1210年金、夏双方战事再起,在这86年间西夏与金国之间保持了长期和平关系,外交局势的稳定深刻影响了西夏钱币的原料供应、铸造与流通。没有岁币输入,又不能通过打仗来掠夺,意味着西夏只能依靠贸易来换取新增铜钱、铁钱。而和平的环境又使得用于军事目的铜铁可以重铸为钱币,同时劳动力供应增长、生产产出增长又带来了更加充分的贸易活动,为铜铁的持续流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专业铸钱机构的设立。突出事件是仁宗天盛十年(1158)“始立通济监铸钱”。而西夏设立通济监的时间仅在金国设立宝源、宝丰两大钱监的三个月之后,可能通过与金国的政治同盟关系,了解到设立专业铸钱机构的种种好处,便模仿性设立。在此时西夏经过80多年的发展,国内已经习惯了以铜钱、铁钱作为货币。在铜铁资源储备允许下,通济监作为官方铸钱机构,明显比非官方机构更加重视制作工艺和钱币规格,带来了西夏钱币制作工艺的显著提升,从而大大推动了西夏本土铜钱、铁钱的铸造和流通,并进一步化解该国流通的金属货币短缺的问题。

三是拥有相对丰富的铁矿资源,使得西夏所铸货币得以铜钱、铁钱并重,而铁钱甚至在一段时期大规模流通。铜是比铁更加稀缺的矿产资源。在天盛年间大规模铸造天盛元宝铜钱后,由于需要与金国维持长期较平等的贸易关系,换取生活必需品,西夏难免面临铜钱的大量流出,不得不铸造大量铁钱用于对外贸易。这也可以解释天盛元宝兼有大量铜钱和铁钱出土的现象。西夏在河套平原和陕北一带有相对丰富的铁矿,后期与金国主要通过东胜、环州两个榷场进行经济贸易,可以说西夏所辖的内蒙古地区成为了西夏针对金国的“铁钱流通区”,避免铜钱大量流失。

3 结论

本文从政治、外交、外贸、矿产资源等因素出发,对西夏钱币铸造展开了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研究,认为自李元昊称帝至李乾顺对金称臣的这段时期,西夏拥有北宋的岁币输入,可通过贸易换得北宋所制铁钱,又长期保留了以物易物的交易习惯,便对本国铸造货币的需求不高,而缺少专业铸币机构也使得货币在总量极少以外,使得铸造工艺一般。而李乾顺对金称臣后,面对金国的货币剥削,西夏通过与金长期保持和平贸易关系、设立专业铸钱机构通济监以及拥有相对丰富的铁矿资源,使得西夏所铸货币得以铜钱、铁钱并重,铁钱主要流通于内蒙古地区。

参考文献

[1]李鸣骥.西夏钱币铸造特点及其变化原因初探[J].西夏研究,2017(01):44-49.

[2]杨富学,陈爱峰.西夏钱币的流布区域及相关问题[J].西夏研究,2012(04):3-28.

[3]牛达生,牛志文.西夏钱币的发现及研究[J].西夏研究,2013(04):88-109.

猜你喜欢
西夏钱币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记者应该“围着谁转”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宁夏西夏风情园
Sun Yat-sen Numismatic Museum, Hangzhou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左脑风暴
从出土档案看西夏官吏请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