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大觉寺及海丰塔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018-05-14 11:23祝琳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6期

祝琳琳

摘 要:无棣大觉寺及海丰塔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而后规模不断扩大。时至今日,大觉寺及海丰塔仍是无棣代表性的佛教建筑,是鲁北地区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大觉寺;海丰塔;历史现状

无棣大觉寺在消失百年后恢复落成,成为一处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独特艺术价值和丰富人文内涵的礼佛胜地及旅游场所,促进了佛教在无棣的发展。如今,大觉寺仍香火旺盛、游僧互访,不仅对于当地佛教的传播及民众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所具有的教化、慈善作用以及特有的文物历史价值,对发展当地经济、促进宗教信仰自由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无棣大觉寺及海丰塔的历史背景

无棣大觉寺及海丰塔均建于唐贞观年间,正是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相比道教,唐太宗对佛教寄注了更多的热情。无棣虽不是名山大川,却也是一处风水宝地,是佛家的佳境胜地,在此修建佛寺及佛塔让佛光普照棣州大地。

1.1 创建背景

唐朝是佛教文化的兴盛时期,佛教文化作为唐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信仰。无棣大觉寺就建于这一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为无棣地区唯一一座保存下来的古代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无棣县志》载:“唐太宗尚浮屠,彼时佛国进舍利几十粒,颁海内大郡,建寺贮之,无棣故垒遗墟犹存,或可以称大郡,遂于贞观十三年,命尉迟恭于棣州起造普照佛寺。”海丰塔同样始建于唐贞观时期,历史悠久。因何缘由修建唐塔,年代久远,已无确切文字记载。明光禄大夫杨巍《海丰县重修宝塔记碑》载:“……或有菩萨与真舍利藏于其间耶!”唐贞观年间,佛教为极盛时期,况人乐丰年,歌舞升平。文殊菩萨“无棣歇脚藏舍利”的说法,传到京城后,推崇佛学的人向陛下奏请建塔,于是唐太宗派遣尉迟恭到无棣这一风水宝地主持修建唐塔。

1.2 更名情况

无棣大觉寺原名为普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普照寺改名为开元寺。《宋高僧传·后汉棣州开元寺恒超传》中记载:“五代高僧恒超,挂锡无棣开元寺二十七年,节操高迈,披佛千古。”明洪武初(1368),开元寺又更名为大觉寺。海丰塔在历史上有三次更名。唐贞观年间创建之初,该塔名为舍利塔,相传塔下有文殊菩萨途径棣州时埋下的舍利子,所以,以此命名。明洪武年间,因大觉寺易名,唐塔也随之更名为大觉寺塔。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因无棣的“棣”字与其名字相同,遂改县名为海丰,唐塔也更名为海丰塔,沿用至今。

2 无棣大觉寺及海丰塔的维修保护和现状分析

2.1 维修管理方面

据《无棣县志》记载,大觉寺在历史上先后维修扩建多达十几次。始建于唐代的大觉寺,金元时期逐渐荒废,明清两代相继修葺,其中明代修缮次数较多。清康熙五年(1666)改建前殿,乾隆二十三年(1758)修大觉寺台殿廊榭及高阁两楹,增修东西配殿,东为伽蓝殿,西为祖师殿。自民国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部分建筑一直作为无棣县的办公场所被保留下来。唐代13级佛塔因地震等自然灾害破坏,至1957年只剩七级半残体,经报省政府批准后拆除,但塔基封存保护。1991年,县政府籌资155万元,重建海丰塔,由全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乡贤张镈设计,塔身为八角楼阁式,高42米,13级,位于旧塔以北50米处。是年七月动工,1992年9月竣工。2004年原塔基址被滨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至2007年初开展了一次规模最大的维修工程,筹资捐款320多万元。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结合现状修复原三排大殿,重建大雄宝殿,整合原塔基和海丰塔,再现了唐代佛教寺院风采,呈现了其宏伟规模。12月,大觉寺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 保护管理方面

大觉寺及海丰塔自唐代始建至1905年均有僧人管理。1905年部分建筑改为高等小学堂后,至1911年由县衙负责管理保护。1912年至无棣县解放,由国民党县公署负责对其进行管理。解放后作为学堂使用,部分改为县广播局办公场所,原塔基遗址部分由县人武部作为办公场所,即分别由以上单位进行保护管理。2002年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无棣县人民政府将其保留的原建筑及原塔基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产权移交县文化局,直接由县文管所对其保护管理。

2.3 现状分析

大觉寺原貌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起起伏伏,仍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散发着它独特的韵味,展现着它迷人的魅力。现无棣大觉寺占地2.28万平方米,东西宽190米,南北长120米,为明代建筑风格,保持了佛教建筑艺术特色。以现存原有的三排大殿建筑南北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鼓楼、观音殿、地藏殿、大雄宝殿。依次修复的三排建筑为藏经殿、功德殿和禅房。13级海丰塔高45米,座径11米,八角密檐式砖石结构,浑然古朴,屹立高耸,塔门朝南,每层皆有,唯底层南北门相通,并将海丰塔旧址及新塔纳入寺院内,寺院山门前两侧设停车场、旅游商品店等服务配套设施,寺院内种植草坪、树木、花草,与海丰塔形成一个整体,成为无棣一大人文景观和旅游胜地。

3 无棣大觉寺及海丰塔的社会影响

无棣大觉寺及海丰塔的历史基本代表了当地佛教的发展史,作为一座千年古刹,其对当地佛教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千百年来,无棣大觉寺有多位高僧曾在这里传经诵佛,促进了佛教在当地的传播。大觉寺吸引四方人士,广结佛缘,作为多种佛教艺术的会集之地、弘扬佛教和举办多种佛事活动的中心场合,对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无棣大觉寺教导人们积善行德,慈悲为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人的信仰。此外,大觉寺也是人们回避现实,求得心灵宁静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生活、事业上的不如意时,很多人都会去大觉寺烧香祈福,听僧侣诵经礼佛,获得思想上的解脱和所谓“神灵”的庇佑。其实这些人并不都是佛教信徒,甚至对佛学也没有深刻的理解,去礼佛参拜,不过是求得心灵上的安全感。

无棣大觉寺还兼具教育的性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海丰县令杨增辉将大觉寺改建为高等学堂,从清末民国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它一直是无棣县的公立学校。该高等学堂修业期为四年,“必修科为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九科,此外,还可视地方情形加授予工、商业、农业等科”。其作为当时海丰县最正规的高等学堂,肩负着教育民众的重任。

无棣大觉寺寺内有“增修大觉寺碑(弘治十年梁善撰)、重修大觉寺殿址碑(嘉靖二十七年杨巍撰)、重修大觉寺塔碑(正德六年仝进撰)、海丰县重修宝塔碑(万历三十二年杨巍撰)等碑刻”,这些碑刻包含了大觉寺及海丰塔历史上的修缮情况。另外寺内藏经殿藏有一百多万册经书,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综上,无棣大觉寺及海丰塔历史悠久,寺院建筑为周边地区之冠,是无棣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不仅是历代无棣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丰碑,更象征着无棣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大无棣大觉寺及海丰塔的研究力度,既是弘扬历史优秀文化,创造浓厚文化氛围的现实需要,也更有利于提高无棣知名度,与无棣古城融合带动旅游业发展,进而助推县域政治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