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洛灵

2018-05-14 11:23王晓鸣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6期
关键词:洛神赋顾恺之艺术魅力

王晓鸣

摘 要:从古至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世间不乏有许多描绘美人仙女的作品,而《洛神赋》和《洛神赋图》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历史的篇章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筆。

关键词:洛神赋;顾恺之;艺术魅力

泱泱华夏五千年,无论是诗书还是画作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这历史长河之中,有这样一位画家,他被奉为中国书画家四祖之首,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写入史书作传记的画家——顾恺之。

顾恺之的造诣不仅仅是作画,诗词歌赋他都精通,被称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他十分博学,尤其擅长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题材。约364年顾恺之在南京为瓦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366年他当上大司马参军,392年为殷仲堪参军,405年升为散骑常侍。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所画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其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作有《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斫琴图》《女史箴图》《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等,并著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古至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世间不乏有许多描绘美人仙女的作品,而《洛神赋》和《洛神赋图》则是从中慢慢展现出自己的魅力,在历史的篇章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洛神赋》是三国曹魏大诗人曹植所作。曹植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二子,十岁能文章,援笔立成,每进见其父,有所问难,总是对答如流。史传曹植与上蔡县令甄逸的女儿相生爱慕之情,后甄氏女嫁曹丕为后生魏明帝,甄后却因后宫之怨而遭谗致死。曹植获赠甄后遗枕,在归途中适过洛水,感而生梦,遂作《感甄赋》以致,借以抒写他心中的哀感幻艳、辗转思慕的情绪。后魏明帝见此赋改称《洛神赋》。《洛神赋》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它的思想及成就被赋予了极高的赞颂,在历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洛神赋》常被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相提并论,这些都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洛神赋》既有《九歌》浓厚的抒情意味,又有《神女》对女子美丽姿态、造型的精妙刻画。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即是根据曹植这一充满浪漫情调的辞藻而画成的,从《洛神赋》到《洛神赋图》更是男女情爱到精神之爱的升华。由于顾恺之卓越的艺术构思和形象的塑造能力,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他发挥了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采用连环图式的长卷形式予以表达,具有完整的情节,将曹植彼时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其多变的手法和隽永的形式是之前的作品所达不到的。因而《洛神赋图》也和《洛神赋》诗篇一样,被千百年后的人们所赞颂,也表现了中国民族艺术遗产的优越及丰富。

《洛神赋》的题材是以恋爱不能实现的问题为核心,主人公是曹植和失落恋情的甄后——宓妃。文字的作者为了表示对她所谓“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的爱慕和愿望不能实现,因而把她神话,创造成一个美丽得像天仙一般、忽隐忽现的洛神这一形象。以“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形容自己的多情与怀着极度失望的悲哀,来烘托这一个女子的妩媚和可爱。顾恺之抓住了作者恋爱不能实现这一矛盾的线索,巧妙地处理了这一错综复杂的题材,典型地、真实地、生动地把它在画卷上展现了出来。

《洛神赋图》整个画卷可分为三个部分七个情境。第一个部分描述了曹植从京城跋山涉水返回封地途中,人疲马乏,正小憩于洛水河畔,忽见双鸟惊飞,一女子立于山崖边上,一旁侍从们的木讷表情与曹植的惊喜交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女子默然,眼神若即若离,由此烘托出两人初见时矛盾的心情和氛围。第二部分画面中远水泛流,曹植坐于榻上,与女子两人遥遥相望,虽然两情相悦、“冯夷鸣鼓,女娲清唱”,可是仍然抵不过“恨人神之道殊兮”的悲哀,曹植和女子游乐的情景更加将其满怀愁绪的心理状态反衬得十分到位。第三部分重点述说离别,女子翩然而去,顾盼回首间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曹植望着心上人远去的背影,黯然神伤,清醒过来的他乘舟直追,浓云疾驰,人马奔腾。这样的情景给画面增添了强烈的动感,将情节推向了高潮。可惜伊人已去,曹植只能万般无奈地任由轻舟随波自流,不愿离去,夜不能寐,盼望女子归来。

如此这般富有文学性的画作在古代绘画发展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洛神赋图》的叙事性非常巧妙,每个情节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统一性。作为场景之间的连接,山水树木的表现也起到了分割画面的作用,同时又一步步推进画面,使得故事走向高潮。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也相当传神,每一个人物不同的情绪都一一由其表情、动作铺垫开去,将文字中的复杂心境表达得惟妙惟肖、细致入微,可见画家深厚的刻画功底。其中眼神的表现是顾恺之最重要的绘画主张,在《洛神赋图》中更是把“悟对神通”这样的艺术主张贯彻到底。不同情节中,主人公眼神的描绘各有差别,直接反映出当时人物内心的情感,侧面丰富了人物的性格,所描绘的对象仿佛走到观者面前,他们的爱恨情愁都通过眼神向你娓娓道来。并且眼神也起到了空间上的转换作用。在主题的表达上,画家刻意突出主体人物,无论是形态还是具体描绘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与那些平铺直叙的画面相比,这样的手法夸张、直接,富有浪漫主义的情怀。其考究的线条赋予了整个画面极强的韵律,顾恺之在创作时,没有刻意变化线条,而是利用缠绵悱恻的翻转,使得线条流动、飞扬起来,更加显得神女的缥缈美丽,飘逸灵动的表达方式给予画面不同的生命力,让观者意犹未尽。

顾恺之的艺术历代评论家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唐张怀瓘在《画断》中说:“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亡方,以顾为最。”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中说:“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这些说明顾恺之的艺术是无比高妙的。

总的来说,顾恺之的绘画思想简略地归纳如下:

①画家必须有高明的学识以及通达人情世故等的做人常识,才能结合艺术的原理、原则以及时代的实际情况。

②画家必须多方体验对象外形与内在的一切,才能得到对象的形神性格情致等的统一结合。

③画家必须掌握熟练的技术,才能得心应手地创作出适合于欣赏的作品。

④画家在作画之前必须精密构思,才可以下笔。

⑤作画应极重画面上的布置。

⑥作画及鉴赏应重骨法、气势、神情、韵味,尤以神情为主。

顾恺之的成就源于他的绘画上的造诣,也是由于他学问的渊博、文艺的深至相互辅助而达到的。顾恺之是我国的古代绘画大宗师,他的绘画作品和理论著作都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艺术的珍贵材料。

参考文献

[1]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陈绶祥.中国百位巨匠——顾恺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3]温肇桐.顾恺之新论[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

[4]潘天寿.中国画家丛书:顾恺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洛神赋顾恺之艺术魅力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洛神赋图》之三
是谁又懂“苟活”——品读舞剧《洛神赋》
浅谈梨园戏《郑元和》
《美丽人生》中的二元对立
漫谈河南豫剧的“哭戏”
试论动漫影片中色彩的艺术魅力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顾恺之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