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文
大芹山——闽南第一高峰。海拔1544.8米,在平和县境内,与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灵通山相峙而立。
大芹山是我老家村里的一座山。所以对大山的记忆是与生俱来,从小开始的。当然,儿时对山的概念是模糊的。因为长在山里,屋前屋后,漫山遍野。去过的,没去的,都是郁郁葱葱,茂林修竹。但不知为何,唯独大芹山缺少了那份树的挺拔,绿的盎然,而更多的是芦苇的妩媚和矫情。也许是海拔的原因,造就了这片高山的苇海。高山上偶有小竹丛生,若见整片的小竹林,那便是高山最亮丽的外衣了。
小时候跟村里大人登过大芹山,基本没啥印象。略大时跟伙伴登过山,只觉好玩。上中学后与同学登过山,抒发少年志。而今星移斗转,世事变迁。昔日的荒郊野岭,已开辟成上等级的盘山公路,登顶的山路统一由打磨过的标准石板铺就。于是,造访的人渐渐多了。每每回老家,我都有登山的冲动。
初春时节,我又回到了大芹山。这是一个多雾的季节。大山里云雾缭绕,云里来雾里去,倒也正常。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衣。而大芹山脚下的雾,厚重而深沉。车行在盘山公路上,犹如浸泡在大海烟波里。你来了,它揽你入怀,丝毫都不避让。人行走在雾里,则全身浸润,直至眉梢。顺手就能抓一团,捧一把,掬一口。憨厚的雾简直就让你触手可及,无法逃身。如此丰盈的雾啊,似一坛陈年的老酒泼洒开来,带着泥香,带着绿意,带着春的气息,带着大山的呼唤,陶醉着你。
停车简装,接地步行。山腰上的霧,似乎轻盈了许多。雾在飘移,在旋转,在升腾。有如一艘艘帆船来往穿梭,似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沿着登山的台阶,人随雾走,雾同人移。还是古人说得好“足底闲云屐齿生”。一路上,能看到的是满山的“白轻纱”,能听到的是爽朗的谈笑声,能感觉到的是全身的飘洒和无尽的滋润。
拾级而上,登峰造极。闲谈琐事,纵论古今。不知不觉一股大雾扑面而来,其速度之快有如速雷不及掩耳。翻腾的云雾忽上忽下,突左突右。时而兵临城下气势汹汹,时而号角齐鸣勇往直前,时而喷涌向上气贯长虹……我倏地倒吸了一口冷气,被如此雾状所震撼——变化莫测,势不可挡!顶峰到了。是风,是风在作祟。雾儿本平静,山风自扰之!我想人间世事亦如云来雾去,漂浮的是云雾,稳重的是大山,平静的是心情,享受的是心境。
山顶上有一块被本地人称为“八音石”的大石床。说石床是因为其形如床,长约2.5米,宽2米,厚0.3—0.5米,底部由三个石柱撑着。从不同方位敲打,发出异样的音响,让人连连称奇。在晴空万里的大芹山顶,能远眺大海,顾及厦门。当然,饱尝雾福的我又多了几分期盼: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放眼未来。
得天独厚的地方总能吸引仁人志士的眼光。雾多自然产好茶。随着投资过亿的大芹山万亩茶园的开垦种植,以及按五星标准配置的茗峰山庄的建成启用,大山的面纱渐渐地撩开,参访的人络绎不绝。登山赏雾品茗,修身养性抒怀。大芹山将以雄伟的峰,登天的梯,妖娆的雾,清新的香,迎接芸芸众生,不断吐故纳新。
灵通山因明朝黄道周题“灵应感通”而得名。而与之遥望的大芹山则有容乃大,容得飘渺的云雾,容得世间万种风情。窃以为,是谓大情(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