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佳慧
摘要: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倦怠的问题,通过参考国内外大量的文献后发现,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问题对其个人成长、身心健康和人格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危害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学习倦怠成因;学习倦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3-0091-03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出现了学习倦怠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危害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全面发展。[1]当前大学生的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然而,它在促使国民基础学历、综合素质和知识技能的提升和带来多种积极效应的同时,随之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当今很多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失去了学习活力、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也在降低。由于目前大学生中产生学习倦怠问题的情况日益严重,我们了解到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社会各界并没有对学生出现学习倦怠这个问题深入了解和关注,人们对这一现象意识层面淡薄,因此需要全社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提升认识,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一、“倦怠”与“学习倦怠”的定义
1.倦怠的定义。“倦怠”是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来的,是指个人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背负着过重的工作压力和负荷,从而身体、心理和情感长时间处于极度耗竭的状态中,身心过度疲倦的一种精神状态。[2]
2.学习倦怠的定义。国外学者Pines对学习倦怠做了定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系列倦怠的情绪。[3]国内学者连榕为学习倦怠做了定义:由于学生长时期处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中,他们的身体、心理、精神、情感长时期处于耗竭的状态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负面消极的情绪。[4]
综合以上学者对学习倦怠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学习倦怠理解为当学生面对学习时,会感到身心疲惫不堪,长期处于身心、精神、情感极度疲倦的状态。
二、大学生学习倦怠产生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
1.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个人层面成因分析。(1)学生的个性特征影响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坚强勇敢、率真坦诚、容易适应新环境,具有好奇心、冒险探索精神、求知欲,这种性格类型的学生相对不太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的情绪,他们能够承受外界施加给他们的压力,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能够及时调整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负面消极情绪。然而,性格孤僻内向、悲观忧郁、敏感、自卑、软弱、不善于与人交流、难以适应新环境、意志力较弱、自律性较差的学生会更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的情绪。(2)学习成绩影响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学习成绩会影响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受到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同学的关注与支持,会获得更多的关心、爱护和鼓励。这促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促进了他們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他们的学习倦怠程度较低。然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会受到外界的责备和打击,会造成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创伤,这会让他们想要逃离学校,对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会更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的情绪。(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影响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时,会觉得自己在学习上花了很多努力却没有任何成效,会对学习感到力不从心,束手无策。当学生的自控力较差时,在没有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下,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想要逃避。
2.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家庭层面成因分析。(1)当孩子遇到学习、生活中的困境时,父母帮助孩子的方式会影响孩子学习倦怠的程度。父母在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时,尺度一定要拿捏得当,不能全权包办,如果孩子过度依赖父母和他人,当他独自遇到困难时不会去应对,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在无法应对和调控这些情绪时就会使他们出现学习倦怠的情绪。(2)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会引发其出现学习倦怠的情绪。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萌生出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当这些想法和观念与家长过高的期望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感到茫然无助,失落沮丧。当自己想要追求的梦想得不到家长的支持、鼓励、认可时,会削弱和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乐趣,会使他们出现学习倦怠的情绪。
3.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学校层面成因分析。(1)教学方式会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在大学里,通常习惯采用“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接收知识的容器”,不断地为这个“容器”施加重量,将学习的内容注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学生通常会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通常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枯燥乏味,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抗拒学习的情绪和抵触心理,更加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倦怠情绪。(2)学校的培养方式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如果学校制定一成不变的标准模式来培养人才,将学生作为加工对象,学校的培养规模和培养方式就会像工厂中生产出的产品一样,千篇一律。如果教师一味遵照学校的固定模式来培养学生,会很容易造成一种强制性压迫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校的强制压迫下机械地学习,失去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弊端,它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健全发展为代价,更会导致他们出现学习倦怠的情绪。(3)教师的教学素养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素养,如果教师为人和蔼可亲,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就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的平等交往,有助于师生教学相长,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而降低了他们学习倦怠的程度,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全面发展。
(4)学校的评价机制会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目前高校中的评价体系和机制过于单一化,大多数高校只是将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机制,这严重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当今社会中出现的“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就是这种过于单一的评价机制所创造出来的“产物”。太过单一的评价机制同样会诱发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情绪。
4.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社会层面成因分析。(1)由于当下社会竞争日益残酷和激烈,社会对学校培养人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的用人单位需要具有卓越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要想在这个社会中顽强生存下来,就要具备卓越的生存能力,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这样残酷激烈的社会竞争促使了大学生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2)大学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造成了就业市场的“拥堵不堪”,这让大学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这给他们带来了繁重的心理负担和就业压力,严重削弱了他们对学习的乐趣、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加速了他们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
(二)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解决对策
1.针对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个人的解决对策。
(1)学生自身应对产生学习倦怠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去预防和控制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可以成立预防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专题委员会,专门去做针对这一问题防范意识的宣传工作,并成立救助小组,目的是将那些陷入学习倦怠泥潭中的大学生解救出来。从大学生的个人思想意识层面上提升是很重要的,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预防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工作中去。(2)减少学习倦怠情绪就要去提升自我效能感,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先让自己从很简单的小事做起,完成了简单的小事之后就会对做复杂的事情产生信心,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提升自我效能感。另外,以他们自身的兴趣为切入点,找到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发现他们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将它们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2.针对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家庭的解决对策。
(1)父母要多接受、认可和尊重孩子的想法,遵循他们的内心,对于学生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脱离现实的想法可以给予一些建议和指导,耐心地去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2)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恰当的引导,给他们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及时鼓励和鞭策他们。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适应新的环境,很快融入新生活、新集体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给予他们一些宣泄和释放压力的空间。
3.针对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学校的解决对策。
(1)我们需要让整个教学活动充满活力和能量,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过程的制定当中去。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需要、发展水平、个性特征等来制定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此来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学习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生的学习倦怠情绪。(2)学校要让学生积极参加校园实践活动,投入到自身热爱的兴趣中去,从而使他们更加开朗乐观,积极向上,有益于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样他们就很难陷入学习倦怠的情绪当中去。董银银、沈建松等人研究发现,积极参加校园实践学习活动的学生和那些不积极参加校园实践活动的学生相比,学习倦怠程度会更低。[5]
4.针对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社会的解决对策。
(1)教育部对高校的课程内容多做一些改变,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不再繁难偏旧,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课程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加强与大自然、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融合性,多增加活动课程的内容;教材要更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差异,教材要更多元化,从而减少学生学习倦怠的情绪。(2)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个性特征、身心发展规律等来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师和学生主体也可以参与到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去,突破传统的“学科本位”、“社会本位”的束缚,走向“学生本位”,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死板的、墨守成规的教育观念和方式。(3)在当下“最难就业季”的风潮中,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在残酷激烈的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四处碰壁,他们的精神和心理都受到了重创。因此,社会要多给予大学生创业的机会,重燃他们对生活的激情与活力,这会削弱大学生因为就业压力和过重的负担而产生的学习倦怠情绪。
三、总结
本文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法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情况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了解到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有很多,分别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研究了大学生出现学习倦怠情绪的成因。
1.从个人角度来讲,例如学习成绩、人格特征、自主学习能力、自控力、心理品质等因素都对大学生学习倦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从家庭角度讲,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有父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
3.从学校角度讲,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有学校的教学方式、学校的培养方式、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学校的评价机制等。
4.从社会角度来讲,主要有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标准、当前就业形势等因素。
除此之外,还包括国家、社会、学校、家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观念以及他们对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重视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本文针对大学生出现学习倦怠问题的成因,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分别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许国萍,周秋红.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内江师范学院學报,2014,26(4):71-75.
[2]Freudenberger H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159-165.
[3]Pines A,Aronson E,Kafry.Burnout:From Tedium to personal growth[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1,88(1):160-169.
[4]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1):54-58.
[5]董银银,沈建松,姬会会.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基于某省教育学研究生学习倦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4):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