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的民族文化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旅游文化发展态势良好、知名度美誉度更是不断提高。在加快推进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助推脱贫攻坚、城镇化管理,素有“金孔雀”之称的西双版纳,从村寨到城市无一不焕发出一种由内而生的包容。
西双版纳的艳阳炙烤着大地,大片大片的稻田映入眼帘,勤劳的村民在田间忙碌。“生命力”成为了勐海县勐遮镇曼根村委会曼光村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因傣族全民信仰佛教,几乎村村都有佛寺,作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坝区傣族村寨,曼光村也不例外,进村不久一个重檐多坡面的佛寺便庄严地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村里的建筑也大都是典型的傣族建筑,但与以往傣族竹楼不同的是,在建筑材料方面,曼光村的住宅由干栏式竹楼向钢混结构发展变化,加之蓝瓦白墙的色彩搭配,让人感觉像极了一簇簇开屏的雀羽。村里四处转转,家家户户不设围墙不设防成为常态,甚至连看家护院的狗都不见踪影,整个村子透露出一股和谐融洽的氛围,俨然人们想象中的“大同世界”。
但曼光村真的像桃花源般一直以来就是一派和谐景象吗?曼光村民小组长岩比寥寥数语描述了昔日的曼光:涉毒人员较多、治安差、小偷不断,家家户户围墙高筑是曼光村曾经的关键词。也应了古话“否极泰来”,正在村干部与村民为村子的情况犯愁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春季的曼光村,大家都在忙碌
曼光村佛寺
从2005年起,云南旅游开始了二次创业,实施了一系列旅游促销奖励政策,制定了旅游市场多元化促销战略。西双版纳旅游西线建设的发展机遇为全州各地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曼光村也迎来了争取重要的政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的机会。“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村里群众积极性很高涨,大家也都希望村子尽快地发展起来,希望能有一个好带头人,不等不靠,带着大家一起发展。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村委会也多次召开会议,希望曼光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并推选岩比为本村组长,没想到这一选还真选对了。”勐遮镇民族宗教助理员岩伍指着坐在一旁的岩比笑着说,“来,说说你的管理妙招吧!”
岩比黝黑的脸上露出一丝羞赧微笑,“在法律基础上,村规民约更接地气。”
在2011年被村民拥护当选为村民小组长后岩比便下决心将曼光村进行彻底整治。他深知“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整改就要结合示范村实际编制属于本村的村规民约,一旦发现有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必须立即处罚,绝不姑息。在岩比的提议下,村民代表及村委会围绕村规民约前后召集10余次会议,终于得以成型。
小到垃圾处理,大到黄赌毒及偷盗;上到如何对待老人,下到适龄儿童上学,凡所想到的问题均事无巨细地在村规民约中一一列举出来并对应相应的处罚方法。“第一次吸毒被发现罚款2000元,罚款用来进行村内建设。如果吸毒人员家里没有劳动力,村民们也会自发组织帮助直到吸毒人员戒毒。”岩比以涉毒人员为例。
就这样,紧贴农村和农民生活实际,紧贴新农村建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的村规民约成为村民自己用来规范和约束自己,并提升自己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载体。曼光村将以往生硬的条文变为易于执行的“接地气”的“大家体”。通过村规民约,曼光村的治安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升,村民也通过自我监督,提升了自身文化素养、幸福感和文明程度。
曼光村的治安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加之省州县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项目资金的投入,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改善,村民收入增多了,幸福指数也有了显著提升。
作为曼光村的民族团结示范户,村民玉儿旦一家通过种植水稻、养鱼、开小卖部获得了不错的收入,“仅去年20亩水稻,就收入了3、4万元。”玉儿旦开心地说道。“通过水稻种植、罗非鱼饲养、大棚种花等项目,一般的村民年收入都会达到5、6万,好一些的年收入会达到10万左右。”岩比介绍。
为了进一步增强和彰显曼光村傣族文化自信,下一步,岩比决定通过民族特色凉亭、观赏养鱼荷花塘、花园绿化亮化工程来打造观光休闲旅游产业,进一步促进曼光村的整体建设与发展。“让更多远道而来的客人了解我们傣族文化与淳朴的乡村风情,通过旅游进一步带动我们曼光村村民富起来。”岩比说道。
曼光村一角
曼里村
同样作为少数民族村寨的勐腊县勐伴镇勐伴村委会曼里村民小组是一个壮族村寨,它的东北方向是彝族村寨,西南方向是哈尼族村寨,是我国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类型。
初到曼里村已是下午,骄阳似火,村里并没有什么人,小广场上矗立着很多民族团结教育的公示牌和宣传栏,“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团结手牵手心连心”的标语无处不在,偶尔几声犬吠将村里衬托得更为安静。与曼光村相似,曼里村家家户户不设围墙,收获的瓜果堆放于房屋底层,偶尔可见村民躺在阴凉处编织的摇床上打着盹。
曼里村里“过家家”的孩子们
一直以来,“和谐”是这里的主旋律。村民和周边的村寨和睦相处,没有任何摩擦、冲突,不仅仅村内治安好,与周边村寨也保持着良好的邻里关系。但美中不足的是,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不太好。
变化从2013年开始。从原来的土路变成平整的水泥路,从密密麻麻的房屋到整齐划一的建筑,当年成为村民小组长的岩勇亲历了变化的过程。
“全村齐动手,村容村貌大变样。”通过各级政府拨付的16.7万元资金铺设了一条从村子到乡公路长2.5公里的村寨道路,建成以后,村民们还每家每户都划分了清洁区域,使得村寨内的卫生情况得到了改善。在村寨的各个路段还修建了10盏路灯,村民们晚间出行更加方便与安全。
基础设施有了保障,曼里村开始对自身经济谋划发展。
在这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寨,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橡胶、甘蔗、砂仁、豆子等作物种植。去年村里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元,相比2012年人均收入2000多元,已经提高了一大截,收入在10万元左右的家庭也达到10余家。“我家冬蔬菜种植了30亩,砂仁30亩,一年下来收入也是可观的,这要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岩勇感慨道。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勐腊县民族宗教局针对曼里村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种植的柚子树进行扶持,统一发放“东试早”柚子苗,并专门安排针对柚子种植技术的相关培训。“村里种植柚子树30亩,一亩44棵。以一个柚子能卖15元作为预算,一棵柚子树就能使村民增加3000元的收入。”岩勇直呼村里的这些变化,除了村民自身努力发展外,大都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指导。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村民们充分感受到了物质文明带来的成果,劳动积极性非常高,人人都积极参与劳作,精心呵护着自己栽培的作物。
“物质基础有了保障,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不能落下。”在岩勇的倡导下,村干部经多次商讨,决定大力开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工作。其中组建的老龄协会在协会负责人与骨干会员的带领下,定期举办各种活动,排演各种村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打排球、跳舞成为了大家参与度最高的活动,原来的赌博、打牌、打麻将,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说起这些变化岩勇甚是欣慰。
物质基础与精神生活相统一,各民族群众友好相处,在这个柳絮纷飞的春季里,“和谐”的春风洋溢在曼里村的各个角落。
“和谐”与“生命力”遍布在西双版纳村里村外各个角落,农村这般,城市又是如何?记者来到国家民委曾给予高度肯定,吸引过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地的考察团以及13个州市民族宗教部门前来学习其管理经验的曼各社区。
告庄西双景一角
小吃摊
告庄西双景夜市
作为西双版纳州第一家民族团结示范社区,隶属于景洪市允景洪街道的曼各社区自2003年由村委会改为居委会,包含11个民族,1800多常住人口,24000多流动人口。面对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只有8个编制的社区居委会,开始对如何做好社区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度思考。
随着深入调查,社区工作人员发现,因为没有了土地,老百姓收入除了种植橡胶外,更多以出租房屋为主,90%的社区群众会将自己多余的房子进行出租,自己摇身一变成为房东,而他们的房子多租给来自云南各县市以及四川、湖南等地的外来务工人员,也就是大部分流动人口群体。那么,“管好”了房东,就等于抓住了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的“牛鼻子”。
于是曼各社区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宣传,用制度管理人。
每家房东都需将租户基本信息上报社区,社区统一登记,通过党员代表一事一议,在群众大会上每家每户签责任书,一旦发现黄赌毒等违法行为便进行相应处罚,处罚不了流动人口就处罚房东。
为避免出现因人口众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社区将卫生工作进行分片及网格化管理,具体由党员代表、老年协会、联防队、民兵负责。
“像每年三月份的登革热防御,每个机关单位如州人大、市人大、市审计局、市招商局等都要挂到社区形成联合党工委,每次登革热防御期都会给我们社区提供预防药品。党员通过开会,跟老百姓宣传,并定期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家中未及时清理,瓶瓶罐罐中有虫卵,就会依规定进行处罚。”曼各社区主任岩温军介绍道,“要通过各种方式灌输给老百姓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思想意识,不能‘等’‘靠’。”
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得曼各社区各村寨间从未发生过群体性事件,各民族在一起也未出现过歧视现象。
在社区居委会二楼的办事大厅,工作人员玉叫正在帮社区人员岩温甩办理新医保卡的领取工作,“因为社区人太多,我们人手有限,不可能将新的医保卡送到每家每户,所以我们会提前通知大家,在医保卡来了以后社区人员可以派代表来帮忙一起取走,所以登记工作就要做好。”玉叫手拿着笔,仔细核对登记簿头也不抬地说道。“今天我是来领取我本人及家人的医保卡,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办事效率很高,平常对大家的服务工作也做得很到位。”提起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岩温甩赞不绝口。
玉勐和她的作品
曼各社区办事大厅
如果不是亲耳听到,亲眼看到,我们完全想象不到这小小的社区居委会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与赞誉度。
因为流动人口多,为了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让居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去年,曼各社区安装了30余盏路灯以及71个摄像头,每个村寨十字路口都有摄像头,加之每星期联防队的巡逻,震慑作用大大加强。
除了维稳工作外,曼各社区从2015年起,对于妇女、党员等创业人员进行特殊扶持,两年内可无息贷款10万,由此激励他们开展创业项目,提高自身经济收入。同时,对于流动人口,在有公务员身份担保人的前提下也可贷款进行创业。
有了良好的物质保障,村民们自发开展起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自编自导自演相声、小品歌颂党的好政策,组建“老年协会”“妇女青年民兵之家”“少数民族之家”“少数民族书屋”“龙舟表演队”“少数民族球队”“民族演出队”等队伍,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宣传活动,与周边村寨社区进行交流。
除了慰问孤寡老人、残疾人、老党员等弱势群体,对于社区中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勐慢轮制陶”和“波宫莎湾慢轮制陶”传承人,社区工作人员也尽心尽力帮其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其中将玉勐制陶作为示范项目工程,政府出资扶持,为其购买制陶工具、展示柜,并通过开培训班吸引国内外爱陶人士前来学习制陶,生产的陶器不仅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更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台湾以及老挝、缅甸、日本等国家。
社区工作做得好离不开带头人的努力,“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曼各社区居委会主任岩温军极为谦虚。
岩温军说:“没有经济收入寸步难行,我们的角色就是引导性管理,鼓励老百姓做点事情,使老百姓增加收入。在告庄有好几家老百姓摆夜摊一晚上毛收入多的可以达几千块,少的也有几百块钱的入账。过去有些老百姓卖餐饮害羞,怕做得不好吃没有人来吃,我们就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岩温军说道。
岩温军提及的告庄是一个集商业、餐饮、住宿、旅游等项目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依托以大金塔为主的佛教文化,周边围绕着无数的客栈公寓、餐饮美食,晚上夜市游人如织,各种特色小吃、热带水果一应俱全。
一路走来,焕发着生命力的傣族村寨曼光、和谐之风吹过的壮族村寨曼里、具有庞大流动人口却井然有序的曼各社区,从农村到城市,西双版纳州的各个角落始终昂扬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其包容性接纳着四面八方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