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超鹰
2018年12月15日到2019年1月10日,是日本年末的黄金假期,濑户内市立美术馆和当地的山阳新闻社,与东京中国文化中心、日中友好会馆、PAOSNET、博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一起,特地举办了《连接大海的记忆-景德镇巨匠·佐竹德展》,由于濑户内市的武久市长、高间议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仰贤、邱含等一众大咖出现在开幕式上,在美丽的濑户内海,又一次掀起了中日民间交流的热潮。实际上,能够在濑户内市立美术馆展出中国的艺术作品,有着许多特殊的意义。
首先,濑户内市立美术馆是迄今为止日本第一个每年都会介绍中国现代艺术作品的官方美术馆;第二,作为著名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核心区域,能够获得展出机会的艺术家,成为世界级艺术大师的几率特别高,包括来自中国的艺术家蔡国强、刘永刚等;第三,从首次尝试到第一届、第二届,每一次的中国艺术展,濑户内市的武久市长都亲自参加了开幕式;第四,这个美术馆经常用新颖的形式,为中日艺术家创造交流的机会。
展览以美术馆馆藏的佐竹德大师珍品和景德镇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余仰贤、邱含、陈敏,以及他们制作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极高的艺术瓷,构成了两国艺术家跨越大海、超越不同时空的艺术交流主题。
1998年百岁仙逝的濑户内市荣誉市民佐竹德先生,是当地最著名的画家,虽然中国人知之甚少。作为常年在海边写生的画家,佐竹德先生的作品始终追求着对大自然景色的光影记录,红土、绿树、蓝海、碧空,以及对人的胸怀和境界的展现,具有印象主义的画风之美。其中描绘濑户内市景色的《橄榄树与大海》,不仅多次获奖,也让更多的人知晓了美丽的濑户内市。本次策展之所以选择了佐竹先生的作品,与景德镇四位大师的作品在同一空间中展出,是为了表达彼此的艺术记忆和问候。
展厅中秦锡麟大师的作品十分引人注目,因为他的作品不再是日本观众所熟悉的白瓷青花单色之妙,而是借助了釉里红、颜色釉的窑变,通过近似大写意的技法,形成了青花斗彩、青花釉里红的全新品类,不愧为“中国现代民间青花”的开宗立派者。
余仰贤大师的作品融入了西方绘画的视觉语境,将瓷面的装饰与印象主义的佐竹油画,形成了巧妙的混声合唱。从粉彩到古彩,余大师发挥着创作上的独立和主观能动性,将适合于视觉表现的工艺材料应用于作品之中,让日本观众领略到了景德镇瓷画创新的典范。
邱含大师的作品画面清灵通透,源于生活,超越物象。他经常在攀山越川,抚琴品茗,听风观瀑之中,寻找精神感悟与艺术灵感,所以,他的作品没有学院派的教条和陈腐。在器物表面可以感受到跳动不停的笔触、线条起伏的变奏,以及饱含激情的柔美,具有日本人喜爱的恬淡和优雅,因此特别受到了日本媒体的关注。
陈敏大师的作品依然是可爱至极的婴童题材,他将传统民间青花与现代构图融为一体。画面似乎大同小异,但件件新颖,个个意趣。诙谐幽默的寥寥数笔,勾勒出天真的写意。以儿童嬉戏打闹入画,反射世风的夏暖秋凉,立意用心非常深刻。因此,当地的评论认为:他是用一种洒脱、一丝谐趣,另僻出了一条景瓷以外的大美之道。
为了让五位大师的作品能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著名钢琴演奏家山地真美小姐,根据不同的作品内容,即兴作曲并演奏了充满想象的曲目。以可以聆听的形式,将中国景德镇的瓷器之美予以多维度的展现,应该是景德镇艺术作品从未有过的呈现方式。
开幕式过后,日本多家媒体分别采访了余大师和邱大师,详细了解了景德镇艺术瓷的最新变化,并于当天和第二天,通过电视台和报纸,向广大日本民众进行了介绍。
在美术馆和日中友好人士的安排下,余、邱二位大师专程访问了日本六大古窑之首的备前烧产地,并得到了人间国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伊势崎淳先生的热情接待,也由此实现了一次可以载入陶瓷交流史册的大师对话。
伊势崎淳先生在家里为两位同行认真地介绍了备前烧的主要特色。他说:日本的六大古窑包括滋贺的信乐烧、福井的越前烧、爱知的常滑烧与濑户烧、兵库的立杭烧,以及冈山的备前烧(也称伊部烧)。冈山县的备前市伊部地区,拥有特殊质地的制陶黏土,制陶已有过千年的历史,加上曾有皇族在这里定居,并经常需要定制祭典用具,所以备前烧也就理所当然的作为日本古窑之首而备受青睐。
他认为:备前烧的美在于不上釉、不绘彩,是完全依靠水、火、风、土的自然环境来制作的陶器,每一件作品都会因为自然因素而完全不同。“备前烧使用的陶土取自于海边稻田里的泥土,含有很高的铁质、贝壳等复杂成分。因此,在摄氏1200度或更高的温度下连续烧制十几天,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的颜色。我们会利用红松木的油脂和稻草的厚度来烧陶,松和稻的灰烬随着窑中的风火自由飞散,并粘附在陶器表面,形成许多意外的、不可预知的纹样,这也许是备前烧最令人感到神秘的幽美之处吧”。
伊势崎淳先生接着说:“日本的制陶史可以上溯至一万多年前,但六世纪后开始的备前烧,应该是受到过中国陶瓷的许多影响,作为日本茶道的必备用具,与细腻精致、色彩鲜艳的上釉瓷器相比,备前烧是以保持原始的质朴和原味的无釉著称,烧制方法非常传统,也就有了自己的独特气场。”
出身于1936年的伊势崎淳先生是近代备前烧的名家,与已故的金重陶阳(1896-1967)、藤原启(1899-1983)、山本陶秀(1906-1994)、藤原雄(1932-2001年)一起,被誉为备前烧五杰。他是陶艺家伊势崎阳山的次子,但是在兄弟四人之中,深得父亲真传。他最初是想当一个有稳定收入的教室,从冈山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曾担任了一年的高中教室。但备前烧的魅力,最终还是让他决定辞职从事陶艺创作,因为获得了大量的顶级奖项和众口一致的高尚人品,2004年被评选为“人间国宝”。
伊势崎淳先生目前的得意弟子是他的侄子伊势崎创,由他带领着中国两位大师参观了祖传的、长约16米的古窑。“让泥坯与窑火和通风口充分地产生相互地作用,窑内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发生各种深邃莫测的窑变效果”,伊势崎创先生这样介绍说,“当然,这并不是简单地听从于所谓的偶然,技术的熟练非常重要,比如,我们装窑的工序就很讲究细节,不仅要计算好窑火的温度从哪里开始上升;判断松木和稻草的灰烬怎样落下;还要考虑好将器皿放在何处、如何重叠、架空等等,也许还要借助神力的帮助。”他笑着指向窑口上方供奉的神祗。
确实,非人力之巧所能及的奇异变化,也只有窑火带来的偶然和陶工意图的天作之合,才能诞生出如此美妙的,也是令人感叹的作品。
伊势崎家使用的是典型的登窑,这是由低向高建起,如同登山般的逐渐往上的窑,这会让温度集中而减少能耗。据介绍,现在每年最多只能烧窑两次,每次要花上十天以上的时间,每次会使用十吨以上的松木,期间需要把火候加热到1200度以上的温度。可以想象,如此高难度的劳力,使每一次的出窑,在整个家族的所有成员心中,都充满了忐忑不安的期待。
两位中国大师都静静地细看了一件件备前烧作品,松木落灰与油脂痕迹自然地残留在陶器表面,粗糙的肌理与黄、褐、灰色的外型一起,随着光线的变化,显得格外地古朴漂亮、富有内涵。邱大师说:由于现在许多瓷窑都改成了“气窑”或“电窑”,采用精准的控温技术,可以烧出漂亮规整的瓷器,但也容易失去古朴和窑变的自然气息。余大师认为:“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先人们累积留传下来的遗产,不断摸索新的表现形式,争取能够从两国陶瓷界传承下来的技术中,留给下一代更有价值的东西。”
邱大师最后提出:“是否能够和伊势崎先生共同创作一批特殊的作品,将景德镇的雅致与备前烧的素朴,通过传统的松木柴烧,实现绝无仅有的大师跨海合作。”听到邱大师的这个建议,所有在场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而伊势崎创先生也立刻表示了赞同这个计划。真的太期待了!明年,也许感动中日艺术界的、陶与瓷的大师作品,将会再次出现在全球瞩目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