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 22-14纳米集成电路器件工艺先导技术”项目获得了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表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要走“技术+商业模式”双轮驱动创新发展的道路,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
叶甜春认为,早年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都是替代性的,在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之后,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开始缩小,越到此时,对创新思维的要求越高。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历经60多年的艰苦发展,究竟应如何实现创新发展,从“替代者”转变为“创新者”?叶甜春认为,集成电路产业需要“技术+商业模式”双轮驱动的创新。
首先,创新都是由需求驱动的,根据应用需求,研发出新的产品和技术。未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要做创新,需要面对自身需求,因为当前中国的需求已经开始引领全球。“根据需求研发新技术,找到新的解决方案,这就是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模式。”叶甜春说。
其次,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还要依靠商业模式的创新。他认为,“既然是根据市场需求创新,就必须考虑商业模式,只有商业模式创新加上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才能走得更长远、更稳健,才能真正实现从追赶到超越、从超越到引领。”
在当前的第三次全球信息化浪潮中,集成电路产业将在助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变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就像在工业化时代,必须要解决钢铁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最重要的产品就是芯片,必须要把它做出来,并且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国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就是芯片。在我国整体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中,芯片一定不能成为瓶颈。”叶甜春称。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设计、材料、装备、制造等方面都要形成自身的产业链,形成能够良性发展、相互驱动的产业环境。其次,要掌握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工具上,即集成电路制造的装备和基础软件。第三,要面向应用领域,从应用到产品定义、再到产品制造,应该形成垂直整合。叶甜春认为,在制造业中,从技术、管理和标准要求等各方面来讲,作为基础产业的集成电路制造相对而言都是走在前列的。在《中国智造2025》中,很多计划都率先在集成电路领域实现,随后再辐射到其他制造业领域。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对其他行业而言,是从技术高点向下辐射,是技术的溢出和应用。集成电路产业要真正满足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并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支持它们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