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留学生文化,助推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

2018-05-12 02:01
张江科技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都市留学生上海

上海要把握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发挥留学生作用,创新卓越全球城市的大文化服务思路、环境和平台,不负众望,早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大都市。

上海大都市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融合、创新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与留学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留学生文化是以“学贯东西、追梦兴邦、寻根报恩、心系天下”为特征的知识分子文化,是有异国留学、讲学、访学、进修经验的知识人群对各国文化精髓的吸收、融合与升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

自上海开埠以来,留学生文化对上海大都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形成“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海,中国留学生文化的起点

上海是近代中国留学生最早走出家门、回归国门的地方。1872年8月12日,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出发,开启了近代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河;10年后,幼童们被清政府全部撤回上海,在中国留学生文化历史上留下了时代遗憾。1919年3月15日,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从上海出发;30年后,他们中间走出来新中国的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

上海是近代中国留学生推动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发展的前沿。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文化事业达到极盛,汇集了当时全国一流的文化人才,在文化发展方面具有导向性,在文化鉴赏方面具有权威性,引领中国新文化的时代浪潮。留学生在其中的作用特别突出,文学巨匠鲁迅、漫画家丰子恺、美术家刘海粟、泥塑家张充仁等,都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1920年8月,留学日本的陈望道在上海第一次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在13位代表中,就有7位是留学生。

上海是近代中国留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的舞台。许多留学生抱着“知识救国”的思想,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报效祖国,选择了上海。他们或从事科学研究,或从事技术工程,或进行文化创意,为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大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1929年,上海市建设委员会聘请留学美国的董大酉为顾问,推进“大上海计划”。董大酉坚持让江湾市中心区的公共建筑凸显中国建筑的传统特色,一时成为佳话。这些美轮美奂、兼具中西特色的建筑,被铭刻在上海城市发展的记忆中,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奠定了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

留学生文化:“取经”“化经”和“传经”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发展使命。上海要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和文化大都市,离不开留学生文化的支撑。留学生文化通过“取经”“化经”和“传经”,引领中华文明继承传统、与时俱进,护佑中华文明避险排难、砥砺前行,推动中华文明泽被四海、和平天下,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伟大的中国贡献。

公元前6世纪,孔子负笈学“礼”,求教子产,问道老子,天下“取经”;自设讲堂,传承经典,努力“化经”;带弟子周游列国,艰辛“传经”。晋唐时期,法显、玄奘等一批僧人和思想家历尽艰辛,先后前往印度留学、讲学,“西天取经”,“化经”于中土,使得原生印度的佛教,转变为具有本土特色的佛家文化,构成了以儒、释、道为主要内涵的中华传统文化。“化经”之后的“传经”活动更是轰轰烈烈,既有阿倍仲麻吕等一大批日本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来我大唐学习,又有鉴真和尚等大唐高僧东渡扶桑。留学生的“传经”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留学生文化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典范。

19世纪中叶,清政府为了“师夷制夷”,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学,选拔80名船政青年留学欧洲。之后,负笈东洋、勤工俭学、庚款留学等留学活动激励大批青年走出国门,开启了一轮又一轮海外“取经”的高潮。

抗战初期,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一大批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人才留学苏联和欧洲,回国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把国外的“取经”成果与中国“化经”实践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中国化改造,在战斗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的伟大胜利。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留学生为新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做出举世无双的骄人成绩,成为中国“站起来”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又有一大批优秀留学生走出国门,回到家门,寻梦、筑梦、圆梦,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富起来”的人才基础。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强起来”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离不开近现代留学生文化“取经”“化经”的成功实践。当今世界,学习中国文化,正在成为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人民的最热词汇,留学生文化进入第三次向外“传经”——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历史时期。

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中的留学生力量

上海大都市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留学生文化的新使命,是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核心内涵,也是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发展方向,更是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义不容辞的历史担当。

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精心打造世界文化交流、交融的人文高地,让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更美好,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国的文化发展成果。传承留学生文化,弘扬留学生精神,完善留学生服务的体制、机制,吸引优秀的中国留学生来沪工作、生活,为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贡献才华;引领中国留学生创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修“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身,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家、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国,平“多元、和平、共建、共享”之天下;弘扬“追梦兴邦平天下”的留学生精神,发挥留学生“里通外国”的国际化优势,创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环境。

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进一步发挥留学生作用,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圈”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完善政策和配套措施,鼓励优秀的上海青年人才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讲学、访学、留学。“传经送宝”,讲清楚“一带一路文化圈”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意义;广交朋友,借嘴说话,展示“世界的中国”以及“中国的世界”之魅力;为外国朋友加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合唱,培育“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共通文化基因,构建“一带一路文化圈”的共同体思想夯实基础。

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进一步创新国际化大都市理念,加快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优秀青年来华来沪留学、访学、进修。传承盛唐风范,完善留学生服务工作,支持他们在沪就业、回国创业,争取在上海涌现出更多新时代的“阿倍仲麻吕”,借筒传声,搭台唱戏,共建“一带一路文化圈”;发挥社会作用,鼓励企业和个人设立来华留学奖学金,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优秀青年来华学习和工作,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与本质;结合上海自由贸易港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项目建设,发挥留学生牵线搭桥的优势,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小企业来沪销售特色产品,推进中外科技人文交流,把上海建成“一带一路文化圈”的人文高地和桥头堡,提升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国际影响力。

风物长宜放眼量。历史上,留学生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为形成上海个性鲜明的“海派文化”发挥了独特的历史性作用。进入新时代,上海要把握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发挥留学生作用,创新卓越全球城市的大文化服务思路、环境和平台,不负众望,早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大都市,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上海应有的历史贡献。

猜你喜欢
大都市留学生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Battle for Bohemia
BATTLE FOR BOHEMIA
2020国际大都市数学奥林匹克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大都市
留学生的“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