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润东(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
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能开启人固有的灵性,使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生活中具有情趣、具有微妙情感的东西,让人在平凡的学习、生活和T作中不断地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展示美,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并以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与人生,追求品味人生。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则为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情感本体的审美视域,使人追求诗意的生存方式,提升生活品味,寻找人类精神的伊甸园和人生的归宿。
为了进一步探讨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关系的问题,首先让我们通过对这两种极端观点进行分析和辨证之后,再梳理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关系的问题就会更为深刻明了。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本身是绝对独立的,艺术教育也是绝对独立的,与德育毫无关联。近些年来,受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影响,中国开始出现唯美主义。唯美主义艺术家们认为艺术与道德、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艺术就是艺术,是绝对独立的。如今这种观点和看法也影响到了艺术教育,特别是高校的艺术教育。他们否认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强调艺术教育的独立性,割裂了艺术教育和德育的关系。认为艺术教育和德育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学科,这种观点和看法导致了艺术教育中所特有的道德教化功能被大大削弱。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艺术教育只是德育的工具和手段,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这种观点使得艺术教育无法充分发挥出其所特有的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用于心性修养的“礼乐”活动,礼乐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礼”是指道德伦理教育活动,即德育,“乐”是指具有审美性质的艺术教育活动。这种礼法、技艺相结合的教育实际上是融德育和美育于一体的教育。德育与艺术教育在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方面也具有相同性,如在描写英雄人物的文学作品中的欣赏过程中,既会对英雄人物的行为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感,也会对英雄形象产生喜爱之感。当学生在学习《诗经》、《离骚》、《苏武传》、《满江红》等诗歌时,之所以会为作品的艺术境界和优美的诗句所陶醉,不仅是因为其词句运用的绝美,而是因为其作品所表现的是爱国的激情和先天下的博大胸怀。因此,岳飞、屈原等英雄人物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成为美的化身。所以说人的审美心理和品德心理是相融的,对于美的事物和善的事物的判断也是相同的。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和德育是互相包容、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正确的艺术教育使人有了正确的审美能力,就能接受各种正确的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从而促进道德发展。而也只有具有了正确的审美能力,才能辨别事非对错,也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关于这一点,席勒就曾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这说明具有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艺术教育是促进德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必要的手段。
首先,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为德育提供了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手段,将德育抽象的形式融于艺术形象的美感之中,使抽象的感性知识变得形象、活泼,避免了传统德育的被动灌输与空洞说教,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情感和思想的愉悦、理智的满足、心灵的净化。其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彰显德育内容的社会美、自然美、科学美与创造美,并使高校德育在内容结构、方法手段等方面给人以审美的享受与道德情感的熏陶,体现德育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审美特点,超脱了功利主义与知性主义的束缚,依藉艺术形象,营造出美的意境,抒发美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学习与艺术审美体验中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进而追求美的理想,生成美的人格,塑造美的人生”。再次,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使审美感知、审美情感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奇妙地相互交融在一起,有利于现代德育冲破传统教条主义的樊篱,实现向现代主体性德育的转换。这一融合体现了当代高校德育的精髓,使德育与艺术教育相互浸润、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与可接受性,更使个人健康丰富的情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协调发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人类社会富足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利益追求的最大化使人们精神生活空虚、心灵焦虑困惑,而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不被重视,忽视“智”与“美”的涵养,这极易导致大学生善美隔离、心智分裂。人的发展是多维的,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相融为人的多维全面发展提供了机会,使人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懂得欣赏艺术美,拥有健康向上的心态,从而促进他们德性的生长,幸福感的累积。大学生在领略艺术美、科学美、自然美与技术美的交融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使人品格完善、情感丰富、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使他们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才。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实际上是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过程,就是帮助人实现由自然人到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再到道德的人,最终达到审美境界的人的过程。而艺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催发了这一进程,个体在认识自我中开发德能,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最后通过自我扬弃超越自我,使自身趋近于审美境界的人。
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要求将艺术审美精神渗透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使教育教学达到一种完美、和谐的境界。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德育积极性,将道德的他律手段内化为自律功能,自觉地承担起培养道德人格的任务。在人格完善过程中道德情感培养与艺术审美两者在目标上的一致性,使得学生在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以陶冶,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的道德品质不断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个涵养丰厚、人格高尚的人。艺术以声音、影像的形式感染人,以集中美的方式赞美美好情感,艺术通过表现和塑造情感使人的个性得以和谐发展,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感染力,使大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享受愉悦,能将艺术升华道德感、完善道德人格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有利于大学生完美道德人格的塑造。
现代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和态势,要求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而艺术恰恰是培养形象思维与审美想象力等重要创造力的源泉。综合能力素质要求人才拥有广博的知识体系与和谐的知识结构,而要达到这种知识能力的和谐的状态,也要求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艺术、审美的态度与素养。因而“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也就成为了必然。艺术能活跃与完善人的思维能力,艺术以它的灵活性、多变性和启迪性,激发和强化了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了人的审美知觉力和想象力,开启了人的创造力。因此,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启智创新的功效,培养德、智、艺、美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总而言之,德育与艺术教育融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陶冶高尚情操,完善道德人格,使个体素质走向全面协调而自由发展的境界;德育与艺术教育融合也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创新意识,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人才;“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还能给人以自由、超越的审美快乐,在规范、节制与净化情欲的基础上,提升生活品味,赋予人类以超脱精神,陶冶和塑造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与完美的人生境界”。因此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深情呼唤。
参考文献:
[1]颜世华.高校德育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17
[2]袁本新,德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大学生全面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