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少卿,陈冠军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81)
目前雷达、电子对抗等领域的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大功率放大器作为电子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对其综合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在Ka频段,传统的行波管功放具有驱动电压高、体积大和易老化的缺点[2],已经不能满足电子系统对功放小型化、高可靠性的要求[3]。
目前采用氮化镓(GaN)材料的Ka频段功放芯片已达到10 W的输出功率[4],但是由于Ka频段大功率器件禁运的原因,我国在固态功放的研制中还是多采用砷化镓(GaAs)芯片多片合成的方式进行设计[5]。
由于平面合成方式在Ka频段损耗较高[6],该频段的功率合成通常在波导内进行[7];同时,为了提高参与合成的芯片密度,尽量缩小合成器体积,波导内空间功率合成技术则成为主流技术途径[8-9],本文提出了一种Ka频段12路波导内空间功率分配/合成方案,该方案由H面波导内3路功分结构配合2×2鳍线叠层式空间功率分配/合成器组成。利用该12路功率分配/合成网络配合GaAs功放MMIC设计了一种功率放大器[10-11],该放大器具有结构紧凑、合成效率高的特点。
根据N路功分器原理[12-13],N路功分器在N个输出端口阻抗不相同时,输入端耦合至各个输出端口的功率都不相同,通过该基本原理调节输出端口阻抗以及输入输出端口间的匹配,即可获得任意功分比的N路功分器。从N路功分器原理中推导出H面3路功分器电路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3路功分器原理
N路功分器为了实现N路等功分,必须使得R1=R2=...=Rn=R。同时为了保证输入阻抗匹配,设功分器输入传输线阻抗为Rs,为了实现阻抗匹配,必须要求Rs=Zin。这里
(1)
本文中的功分器为波导结构,矩形波导传输线在传播TE10波时,其特征阻抗为:
(2)
由式(2)可看出,空气波导的宽边长度确定之后其特征阻抗为一固定值,并联之后并不能实现Rs=Zin,为此必须在每一个支路加入一段阻抗为Rgn的传输线参与匹配。
本文H面3路波导功分器采用该拓扑结构的设计思想进行建模,三维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H面3路波导功分器模型
该结构采用WR28标准波导输入,之后将波导宽边扩展,形成一过模波导腔体,该过模波导腔可等效为一段低阻抗传输线。由于波导腔内场分布在输出端口2支路处最强,在两侧输出端口处较弱,为了调节功分比以及使4个端口匹配,在设计中减小输出端口2与过模腔连接部分的波导宽度,并在过模腔内增加4个感性方柱。通过优化可使得该3路功分器的4个端口的阻抗与标准波导阻抗相匹配,并且3个输出端口实现等幅输出。
同时,由于3路功分的传输路径不同,为确保其等相位输出,还需在输出2端口增加一段弯折波导,通过增加传输路径实现相位补偿,以达到等相位输出[14-15],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H面3路波导功分器仿真结果
由图3可以看出,3路功分器在32.8~36.2 GHz带内有着良好的功分幅度平衡度,3路输出功率幅度离散小于0.3 dB,且回波损耗S11小于-20 dB。
同时,由于传输路径的不同导致3个功分支路有一定的相位差,在功放需要的33.5~35.5 GHz带内的相位差小于等于9°,该相位差对功率合成的影响并不明显[16]。
传统的波导—对脊鳍线过渡结构可以实现电磁波从波导的TE10模传输到微带线的准TEM传输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将鳍线变为双对脊形式,并将转换后的微带线以功分形式输出即可构成双对脊鳍线功分器。鳍线的基础过渡线采用余弦平方渐变线的形式[17],其公式为:
(3)
式中,L为过渡线的总长度;b为WR28波导的窄边宽度;W为50 Ω微带线的线宽;z为渐变线的纵向坐标。利用HFSS软件进行建模,在完成过渡的同时对其进行了2路功分,基片嵌入位置为WR28波导宽边中心部位,电路基片采用0.254 mm厚的Rogers RT/duroid 5880介质基片,2路微带线输出端口阻抗为50 Ω。对其进行优化后可得到图4的模型以及图5的仿真结果。
图4 双对脊鳍线功分电路
图5 H面3路波导功分器仿真结果
由图5的S参数仿真曲线可看出此结构在30~38 GHz带内的回波损耗小于-15 dB,2路输出功率幅度不平衡度小于0.1 dB。2路输出端口的相位相差179.59°,符合理论分析中的180°相位差情况。采用该结构进行功率合成时,合成网络是功分网络的镜像应用,2个端口同样相差180°,在背靠背级联时就对功分相位差进行了补偿,从而完成无相位差的功率合成。
2×2鳍线叠层式空间功率分配/合成器包含了2层双对脊鳍线功分器,将双对脊鳍线基板镜像,并以WR28波导宽边中心位置作为基准面将2个基板对称放置,即可构成2×2鳍线叠层结构的基本形式。在此基础上对微带线参数以及基板位置做统一优化即可实现该2×2叠层功分器[18]。为了使功放MMIC能够接触到波导底面得到良好的散热,将输出带线设计为面朝波导内部的结构,三维模型如图6(a)所示,将其进行背靠背仿真以验证其功率合成效果,模型如图6(b)所示。对其进行仿真的结果如图7所示。
图6 2×2鳍线叠层结构
图7 2×2鳍线叠层结构仿真结果
由仿真结果可看出,2×2鳍线叠层结构功分器有着良好的输出功率一致性,且在31.5~37 GHz频带内的回波损耗低于-20 dB;背靠背结构在31~37 GHz带内回波损耗小于-20 dB,插入损耗小于0.1 dB。
在H面3路波导功分器的每一个波导输出端口上级联一个2×2鳍线叠层功分器即可实现12路功分输出,并对其进行建模及优化仿真。该12路功分器结构如图8(a)所示,仿真结果如图9(a)所示。再取2个同样的12路功分器进行背靠背连接,并对其进行仿真以考察该设计的合成效果,模型结构及仿真结果如图8(b)所示,仿真结果如图9(b)所示。
图8 12路功分/合成器结构
图9 12路功分/合成器仿真结果
由图9可看出,该功分器结构在33.5~35.5 GHz带内的功率幅度离散小于0.4 dB,具有良好的功分幅度一致性;背靠背仿真结果显示该合成结构的S21小于0.4 dB,S11小于-15 dB。由仿真结果可判断,该12路功率分配/合成器具有良好的驻波特性以及传输特性。
该功率放大器需要在33.5~35.5 GHz带内实现40 W以上的功率输出。选择Triquint公司的TGA-4517功率放大器芯片作为基础的功放单元。
根据脉冲体制的要求及电源设计[19],首先将功放的工作条件设定在工作占空比5%、工作脉宽10 μs、漏极工作电压VD=6.3 V,栅极工作电压VG=-0.6 V 。在此条件下测定该芯片在33.5~35.5 GHz的饱和输出功率最小点出现在33.8 GHz处,为36.5 dBm(约4.5 W),如图10所示。
图10 TGA-4517单片饱和输出功率测试结果
采用该芯片配合上面描述的12路功率分配/合成器进行了功放的整体设计及加工,2×2叠层鳍线模块实物如图11(a)所示,功放整体如图11(b)所示。
图11 波导内空间功率合成功率放大器实物
对该功放进行输出功率测试,测试结果如图12所示。
图12 12路功率放大器整体输出功率测试结果
由图12可以看出,通过本文设计出的12路波导内空间功率合成放大器在33.5~35.5 GHz 带内最大输出功率为47.1 dBm,约为51.3 W;带内最小输出功率出现在35.5 GHz频率点,此时的输出功率为46.5 dBm,约为45 W。
配合图10中测出的单芯片输出功率可以计算出,该功放在33.5~35.5 GHz带内合成效率最高在33.7 GHz处,为85.3%;合成效率最低在35.5 GHz处,为79.6%。
本文介绍了一种H面3路波导功率分配/合成器和一种2×2鳍线叠层式空间功率分配/合成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12路空间功率分配/合成器。采用该功率分配/合成器将12片功率约为4.5 W的芯片进行了功率合成,在33.5~35.5 GHz带内实现了大于45 W的总功率输出,合成效率大于79.6%。提出的非二进制(2n)功率分配/合成网络,具有结构紧凑、插入损耗低和输入输出端口驻波好等优点。
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的地面站上行频率为29~31 GHz,与本文的设计频率较为接近,同时二者均采用WR28波导,本文设计的12路波导功率分配/合成器在参数稍作调整的前提下即可应用于卫通功放,该结构还可应用于Ka频段的多种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1] 吴伟仁,李海涛.嫦娥二号工程X 频段测控技术[J].中国科学,2013,43(1):20-27.
[2] 李新胜.X 频段1000 W 连续波固态高功放研制[J].无线电工程,2013,43(5):39-41.
[3] GRANATSTEIN V L,OARKER P K,ARMSTRONG C M.Scanning Technology:Vacuum Electronics at the Daw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Proc.IEEE(Special Issue)1999,87(5):702-716.
[4] BECKER J P,DICKMAN E J.A Planar Compatible Traveling-wave Waveguide-based Power Divider/Combiner[J].IEEE Transaction on Microwave Theory Techniques,2008,56(8):1889-1898.
[5] SONG K,FAN Y,HE Z.Narrowband Amplifier with Excellent Power Combining Efficiency[J].Electronics Letters,2007,43(13):717-719.
[6] SONG K,XUE Q.Planar Probe Coaxial-waveguide Power Combiner/Divider[J].IEEE Transaction on Microwave Theory Techniques,2009,57(11):2671-2767.
[7] 江肖力,王斌.Ka频段T型波导功率合成器的改进设计[J].无线电工程,2009,39(3):41-43.
[8] 刘立浩,王斌.50 W Ka频段固态功率放大器设计[J].无线电工程,2013,43(11):46-49.
[9] 邓海林,张德伟,周东方,等.微波功率放大器非线性特性分析[J].电讯技术,2016,56(12):1393-1399.
[10] 王雷,刘立浩,薛腾,等.Ku频段80 W固态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实现[J].无线电工程,2015,45(11):73-76.
[11] 朱峰,方家兴,吴洪江,等.模拟预失真功率放大器的研制[J].半导体技术,2016,41(8):595-598.
[12] JIA Pengcheng.Multioctave Spatial Power Combining in Oversized Coaxial Waveguide[J].IEEE Trans.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2002,50(5):1355-1360.
[13] 杨志国,刘立浩.一种新型Ka频段六路功率分配/合成网络[J].无线电工程,2011,41(2):41-43.
[14] 王斌,汪春霆.一种Ka频段功率合成放大器的设计[J].无线电工程,2017,47(1):49-52.
[15] 吴旦昱,陈晓娟,刘新宇.Ka波段16 W脉冲功率放大器的研制[J].半导体技术,2010,35(6):589-593.
[16] JIA P,CHEN L Y,ALEXANIAN A,et al.Broad-band High Power Amplifier Using Spatial power-combining Technique[J].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2003,51(12):2469-2475.
[17] XIE X,ZHAO C,DIAO R.A Millimeter-wave Power Combining Amplifier Based on a Waveguide-microstrip E-plane Dual-probe Four-way Power Combining Net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2008,29(9) :862-870.
[18] LAI Y A,LIN C M,CHIU J C,et al.A Compact Ka-band Planar Three-way Power Divider[J].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IEEE,2007,17(12):840-842.
[19] SONG K,FAN Y,HE Z.Broadband Radial Waveguide Spatial Combiner[J].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IEEE,2008,18(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