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丽娟 记者 丁云
新时代的社区生活,幸福安稳。有困难有需求,可以找社区商量,寻找解决途径;有余力有技能,可以以服务社区的方式回馈社会;想要业余生活过得多姿多彩,也可以到社区参与活动。健康、安定,是每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共同愿望。
金阊新城(白洋湾街道)各社区党支部成立了多样的行动支部,支部活动灵活多变,对应了居民的实际需求、多元化需求,以多元化的志愿服务,践行了“党员当先锋、服务我先行”的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也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到了居民当中。
路南社区辖区由路南苑和春馨园这两个回迁房小区组成,小区内居住的大多为失地农民和外来出租户,人员结构复杂、治安意识薄弱、硬件设施老旧、管理水平滞后,社区治安存在较多隐患。自小区成立以来,交通事故、偷盗事件等时有发生。
哪里有需要,党员就会出现在哪里,路南社区“巾帼安居”行动支部在居民最需要的地方正式组建了。这是一支平均年龄62岁28人的巾帼行动支部,成员包含区街机关党员、社区党员、非公企业在职党员等。
每天清晨和傍晚,行动支部的“巾帼英雄们”佩戴着统一的小红帽和红袖套,穿梭在大街小巷,行走在社区楼道,巡查在商业店铺,人均日执勤步数都在15000步以上。
家住春馨园77岁的夏永林阿姨是路南社区“巾帼安居”行动支部的一员, 45年党龄,在路南这块土地上生活了近50年。2018年初那场大雪,困住了居民出行。夏阿姨说,“我们的家园,要我们自己来守护。”她有腰椎间盘突出,但连续三天在凌晨五点拿着笨重的雪橇开始铲雪工作。居民们被感染了,也纷纷加入铲雪队伍。行动支部的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巾帼英雄”。
社区居民说:“每天看到‘巾帼英雄’从家门口经过,心里就非常安定、踏实。”路南社区“巾帼安居”行动支部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到了居民当中,让居民居住安心、出门放心,发挥了党员示范引领作用,也让“行动支部”变得更鲜活,更具生命力。
宝邻社区内的宝邻苑小区是一个保障性住房小区,区内情况复杂多样,既有较多中低收入和廉租的困难居民,特别是一些刑满释放人员和无业人员,因生活困难而滋生事端,影响小区的和谐稳定;又有不少缺少关爱和亲情陪伴的空巢、独居老人,生活寂寞,感情空虚,工作难度高且复杂。
针对中低收入和廉租的困难居民,社区党支部22名党员组建了一支“同心圆”行动支部,意为以党支部为“圆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体作用和党员的奉献精神,带领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志愿服务,长期地以集体的行动帮助刑满释放人员充分就业,实现居民自治的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
创设“生活好帮手”、“就业帮帮团”、“志愿巡逻”等服务载体,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结对帮困、扶老、助残活动,切实解决刑满释放人员、大龄、残疾人就业困难人群的再就业和独居老人的生活需求,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而面对空巢、独居老人,社区党支部设立了“居民需求库”,22名党员又组建了一支“微爱守护”行动支部,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根据党员、居民骨干自身特长建立了“服务资源库”,“服务资源库”对接“居民需求库”,与75周岁以上的独居、空巢老人,一对一结对,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每天送问候,每周送服务,急难送救助,生病送医疗,生日送祝福,节日送慰问……用贴心的茶话会、谈心会融洽邻里关系,携手畅叙友情,既促进了邻里情的发展,又给老人们带来节日快乐。
众所周知,白洋湾地区曾经有着广袤的农田,世代农耕的生活积累下丰富的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变城市,古老文化逐渐被遗忘,传承与延续面临严峻考验。富强社区党总支14名拥有传统老手艺的退休党员,组建了“乐惠白洋湾”行动支部,为将老白洋湾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尽一份心力。
行动支部成立之初,以党员王美英擅长的编织麦秸枕头这门老手艺为主,支委会通过摸底调查、社区引导、动员招募等一系列方式,将麦秸扇子编织人、白洋湾山歌传承人等聚集在行动支部中。开展党支部“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外,经常聚在一起开展交流讨论会,将加强理论学习与提升技艺本领相结合,编制特色书籍材料、宣传画册,将无形的文化转为有形的媒介,方便传承与发扬。
行动支部利用社区白洋湾文化讲堂这一平台,开设“民俗山歌文化杂谈”、“麦秸创意课堂”等传承课程向居民教授老手艺,举办了“娃娃山歌会”、“居民山歌大舞台”等传唱传承特色活动,通过结对周边学校,让老手艺走进学校,将白洋湾传统文化与技艺传承发扬开来。
通过组织传承老手艺的活动,结合媒体宣传、组织义卖等方式,传统技艺逐渐被年轻一代知晓和发扬,并借鉴老一辈人的智慧,启迪着人们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