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爱瑞
摘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对学生的教育,如果最终不能变为他自己的心理需求,再多的工作都是白费的,所以教师教育学生的首要前提是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因此作为老师应对他发出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以鼓舞,才能使他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的希望。
关键词:品德学业;家庭情况;个案教育;个案转化;行为习惯;自信心和自控力;循序渐进;攻克难关;温暖心灵;滋润成长
一、基本情况
张某,男,13岁,初一学生,独生子。个子高高的,长方的脸上有一双大眼睛,是一个很帅气的小伙子。善长体育运动,爱好打篮球。
(一)品德学业情况
张某的品德行为差,因沉迷于电脑游戏而导致网络游戏成瘾经常旷课逃学,自控能力极差,玩电脑游戏占去了他大部分精力,导致学习成绩一天天下降,懒、散习惯逐步形成且愈演愈烈,最终在学习上完全失去了信心。
(二)家庭情况
父母是做小生意的,整天忙于工作忽略亲子交流和沟通,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特别是张某的父亲性格暴躁,教育孩子又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与孩子情绪对立。其母一味溺爱、娇惯孩子,怕孩子挨打采用袒护的办法,把孩子存在的问题隐藏起来。张某感觉到父母的心理活动,认为有机可乘。于是他的不良习性越滑越深,最后成为一个品德学习双差的问题生。
二、个案分析
(一)家庭因素
张某的父母没有发挥好父母教育孩子的特殊功能作用,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是造成他步入双差境地的主要因素。客观的说,父母在外做小生意,缺少沟通教育的时间,这确是一个因素;从主观上说,父母放松对孩子适时了解和引导,没有深入了解孩子的发展轨迹,无法做到防微杜渐,这又是一个因素;从方法上说,缺乏科学合理的沟通引导方法,父亲要毒打,母亲怕孩子挨打而尽力“保护”,隐瞒孩子错误、真相。这种不统一,进一步扭曲孩子青春时期的人格,在父亲面前一套,在母亲面前另一套。
(二)教育因素
单纯应试教育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的扭转。教师只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抓得很紧,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对枯燥乏味,缺少丰富的课余生活,一旦学生爱玩的天性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在学习成绩不好的情况下,老师的挖苦、讥讽、责骂就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厌学情绪自然就乘虚而入,旷课逃学随之发生。张某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意识中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为了填补生活中的空虚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地位”,进而旷课逃学进入网吧玩游戏。
三、个案教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对张某我进行了全面的了解,认为张某总体上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只是过分迷恋于电脑游戏而不能自拔,造成品德和学习的双差。他的教育转化也必须从他内部积极性的调动入手,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存在的问题。
我的教育措施大体包括以下幾个方面:
(一)促进自我意识觉醒,培养自信自控能力
对学生的教育,如果最终不能变为他自己的心理需求,再多的工作都是白费的,所以工作的首要前提是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因此作为老师应对他发出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以鼓舞,才能使他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的希望。我选择了张某相对容易突破的旷课逃学问题作切入点,逐渐培养他的自信心和自控力。初二刚开学,张某又开始旷课逃学,我把他找来,满腔热情地与他交流沟通,并指出旷课逃学的严重性,他为我的真诚所感动很是后悔,请求我能原谅一次,并主动要求写出书面保证:今后绝不旷课逃学,如果再有发生听凭处理。在我真诚激励下,这个星期中天天准时到校,中途也不离校。但第四个星期中张某故伎重演,又出现旷课逃学,我再次找他恳谈,张某倒也痛快,问我要怎么处理,因为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保证。而我的回答使他大吃一惊:你旷课逃学是错误的,但你有进步了,以前你每星期中都有旷课逃学,而现在整整坚持了三个星期,这不是你的进步又是什么呢?要做到这一点,我想你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所以,我根本不想处分你,而是真切地希望你从内心深处认识问题,树立自信心,使自己好些更好些。平静的言语却激起了张某内心的巨浪,面对我如此的信任和鼓励,他没有理由不配合。在此基础上,我与他商定了一个方案,让张某把每次旷课逃学的日期和想法记下来,隔一段时间看一看,感受一下靠自己的力量能不能克服缺点。
这种教育方式触动了他的心灵,唤醒了他的自我意识,培养了他的自信与自控能力。以后,只在初二第一学期中出现过二次旷课逃学,而且确实有一些客观上的原因,从此到初二期末,再也没有出现旷课逃学的现象。
(二)耐心细致,接纳反复,循序渐进,攻克难关
张某的不良言行都源于迷恋电脑游戏,靠简单教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作为老师,要正确对待他的反复,坚持做好反复教育的心理准备,并根据事物循序渐进的原则,打好反复的持久战逐步攻克难关。在这期间,必要的措施是不能少的,但还应该以启发学生的自觉主动为主线,最终靠他自己的力量去克服缺点。
有件事情颇能说明问题:一天下午第一节课,我走到教室前,发现张某不在教室,问其他同学也都说没见到他。于是我们立即去网吧寻找,不出所料,他又在玩游戏。我进去后,走到背后轻轻拍了他两下,当他回过头来看我时,二话没说,立即起身回校。这一过程,实际上对师生双方的触动都很大。对张某而言,看到老师一出现问题马上亲自找到网吧,在公众场合没有批评自己,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严格的要求,进步的期盼;对教师而言,选择一种教育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也觉察到近期张某的进步,必要的外力是不能缺少的,但更需要的是他本人自我意识的觉醒,用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于是回校后我进一步与张某沟通谈心,张某原认为我会狠狠批评他,没想到我会充分肯定了他在近期的进步,并进一步引导他,让他真正认识到自我意识力量的强大,相信自己的这些进步,就是靠自己的意志努力取得的。对于我如此的信任他,鼓励他,差点流出激动的泪水,痛下决心,争取更大的进步。
(三)注重个别辅导,感受集体温暖
马卡连柯提出了平行教育的原则,就是在教育个别学生时,应该把他放到集体之中,这样既教育了个人,也就教育了集体。对于张某的教育,同样应采取这种方法。首先,我们要求全班学生接纳张某,明确他是班级中一员,他的进步是我们班级的进步,他的退步也是我们班级的退步,并广泛发动学生,为张某找“闪光点”。其次,我们组织安排好“一对一”的帮教活动。张某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对他的转化也需要一个过程,因为,融三尺之冰也决非一日之暧,如果只有班级体集中式的帮教而缺乏持之以恒的个别帮教,要使他根本转变是不可能的。我在反复考虑后选择了与张某同村的王某,并做好了王某的工作,也取得了他家长的支持配合。我把张某与王某约到一起,共同制定帮教方案:一是利用每天晚上王某与张某一起复习功课做作业,王某必须做到有问必答并且耐心辅导,然后补习功课,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利用双休日进行辅导,中间不能间断;二是平时王某经常询问张某情况,张某也主动向王某交流想法和做法,双方做到及时沟通互助。
这一措施,既让张某感到了师生集体的温暖,也有效地控制了张某的时间,还为张某存在学习上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有效途径。张某终于感悟到自己决不是一个不能改掉毛病的人,也决不是一个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人,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生。
(四)创设家庭、学校协调一致的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父母是孩子第一代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本身的不良行为也直接影响其子女。张某就是受家庭的严重影响使他的人格不能健康发展。于是要求张某的父亲决不能再打孩子了,我随时观察张某在学校的行为,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而且父母与孩子沟通也多了,特别他父亲还当着别人的面表扬过张某几次。这一做法,极大地增强了张某战胜自我缺点的信心和勇气,品味到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前进的动力巨增,家庭关系也比以前融洽了很多。
四、个案转化
(一)人格健全发展
通过这一年的教育帮助,张某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突出表現在如下方面:
其一,从根本上改变了进入网吧玩游戏。这一年中,张某只在初二年级第一学期进过三次网吧,而且这三次都是在该学期的开学初的一段时间,在第二学期中,一次都未去过。由于不进网吧了,花钱也就少了,并注意到讲究节约。
其二,彻底改变了旷课现象。这一年中,除了在第一学期中有过少数几次旷课外,以后从未出现过旷课,更不存在因旷课而欺骗老师和家长。起初,家长为了确保张某准时到校,他的母亲每天坚持送他上学,接他回家。经过一个学期,张某主动向他母亲和我提出并保证不旷课,不欺骗,请母亲放心,而以后的情况也正如张某自己所说的那样健康而正常的进展着。
(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张某的行为习惯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能严格遵守作息制度,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上课时他能够认真听讲,课后他能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够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去做,比如争做“行为规范人”“文明礼貌人”等等。在班集体内能够团结同学,互爱互助,不打架斗殴,不挑拨同学关系,关心集体,为集体争光,在第一学期的冬季越野赛中,张某积极报名参赛,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为我们班取得总分第一名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县内的冬季越野赛。通过自己的努力,全班同学一致推举他为班委会的一员,投入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去,事实证明他的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
在家庭中,张某也学会了尊重父母、关心他人,还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的家庭也逐渐形成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勤劳节俭的良好风气。
(三)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张某的期末考试成绩与初一成绩相比,有明显提高,足以证明个案教育转化的实际成果,具体数据见下面比较表:
他的这一成绩,张某父母似乎还有点不相信,一年前的他和一年后的他,变化竟如此之大。
总之,对于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我们应摒弃对他们的偏见,多给他们一些爱,让爱的阳光温暖他们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他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