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理论视野下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途径研究

2018-05-10 09:49徐玥
关键词:心理素质小学生

徐玥

摘要: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以后,就备受各界的关注,他以此为基础,对一系列教育基本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关怀是指一种主动、积极的意向和精神状态,是人对其他生命的关注和挂念,是对他人关怀的敏感。教育关怀一直是教育界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尤其需要教育关怀。

关键词:关怀理论;小学生;心理素质

“关怀”这个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关心”,如关怀青年人的成长,但是它的词义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的。在《宋书·孔觊传》里:“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这之中的“关怀”是指在意、操心。而在魏巍的《壮行集· 春天漫笔》中的:“只有能够体谅他们,也才会去关怀与照顾他们。”这其中的含义是“关心爱护”。当然“关怀”这个词还有照顾、爱护、帮助等其他的含义,但是从中可以明确一点,关怀就是一种投注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即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事或某人抱有担心和牵挂感。关怀是一种关系性行为,理想的关怀关系应该是关怀者的关怀,是开放地接受对方并对自己所关怀的对象做出关怀实践的承诺,而受关怀者是在被接纳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表现自己的需求。

一、关怀理论概述

20世纪50年代柯尔伯格以道德两难故事作为认知判断工具,建立了三期六段的道德认知发展序列,道德发展的核心价值是“公正”。吉利根开创了以“关怀”为主的伦理学,出版《不同的声音》。诺丁斯论述了品格教育与关怀伦理两者的异同,在《幸福与教育》中提出应以幸福作为复兴教育目的的核心问题,幸福之源归根结底在于“关怀”。他的教育关怀理论是在杜威的“成长连续性”以及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真正的“我你”关系是一种包容性的人际关系,包容则是“一种意识到对方存在的自我体验”。

内尔·诺丁斯在其《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提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当一个人处于婴幼儿时期,或者病痛和衰老来临之际,这种需要显得尤其迫切和普遍。我们接受关心,并且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如果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接受和认同。”诺丁斯认为,关心就是一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是这种关系的开始,通过这种相遇建立起一种关心型关系,关怀是人们对某人或某事所产生的责任感,是对某人或某事的期望或关注,最终通过行为来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

关怀学派的教育理论认为,教师首要的角色是关怀者,其次才是科任教师。关怀者的最终教育目的是竭尽所能帮助受关怀者成长和自我实现。

二、关怀理论与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心理素质由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心理行为五个方面构成。通过关怀理论走进小学生的内心,真正的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是有效的。所谓培养心理素质,就是要发挥、发展、培养、提高、训练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

(一)在关怀中挖掘心理潜能

每个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或得到实现,而每个人只要努力就可以充分发挥或实现自己的潜能。因为潜能并不神秘,它是人的心理素质乃至社会素质赖以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或某种可能性。正因为人具有一定的潜能,才可以把其培养成真正的人。诺丁斯认为,教育的关怀不只是锻造人某方面的功能,而是要使每个学生充分实现他的潜能,感受到作为平等主体的尊严,并学会将其他人作为平等主体去尊重和关怀。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开放的时间不同,每种花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都有自己的潜能。作为教师就需要深入去探寻和发现,并且进行恰当的转化。第一步就是帮助孩子建立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比如,让孩子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可以正面的评价自己,因为心理暗示能起着重大的作用,积极的自我形象是激发潜能的关键环节。

(二)在关怀中激发心理能量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能量,即都是有“力”的。人也是如此,人是一个系统又是由身体系统与心理系统构成的,而这两个子系统也是有力的,前者为体力即身体之能力,后者为心力即精神之能力。这种心理能量乃是人的心理素质的体现,也是用意识来调节的能量作用,其大小强弱也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水平。

要激发孩子的心理能量,需要教师不断的发现和鼓励。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种表情,都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出每个学生的自信,让他们坚定地走好每一步,这才算真正的发挥了关怀的作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心理的能量。

(三)在关怀中把握心理特点

人的心理活动总具有自己的特点,可以把它归结为六对: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质量与数量的统一、时空性与超时空性的统一,人的各种心理现象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如感知的直接性与具体性,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情感的波动性与感染性,意志的目的性与调控性,等等。心理特点也是心理素质的具体标志。

面對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相处方式,让关怀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真正的发挥其作用。比如,面对内心敏感的孩子,教师要在小心翼翼的关怀中尊重其想法,尊重其特点。

(四)在关怀中磨练心理品质

品质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个别差异,即人与人之间各具有不同水平的心理品质;一是培养标准,即要求人们的心理所应当达到的水平。几乎每一种心理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品质,如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备用性,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情感的倾向性、多样性、固定性、功效性,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等。心理品质的优劣最能表现出人的心理素质的水平。

教师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并且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的情绪,还要教会学生自我调节的方法。

(五)在关怀中规范心理行为

人们无论简单的行为还是复杂的行为,归根结底都受人的心理的支配,都是人的心理的外部表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称为心理行为。这种心理行为是心理素质的标志,通过它可以检验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

通过一系列的班级活动,比如读书比赛,课前五分钟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认知、情感和情绪上的变化。因为认知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认知的目的,最终使得行为和认知方式上发生转变。

三、关怀理论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教学

将关怀引入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理念问题,而是一个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是一种关怀,简单的说,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普遍关怀。这种关怀,需要教师以一个大我的形象,舍弃一切的非议、功名等来对待学生,与学生交往,不再以权威者的姿态来命令学生,来规划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不是之前模式化的教学,而是创造一种快乐的环境,使得学生自由自在的发展和成长,使得学生们拥有选择的权力,拥有独特的个性。

埃里克森把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6—12岁的发展任务是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冲突,这一阶段容易产生的危机是自卑感和失败感,缺乏基本能力。学龄阶段的孩子,内心是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的,非常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关心。只有得到老师的关怀,才能树立其自信心,才能使其克服恐惧,快乐的成长和学习。但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自尊心强,心理功能复杂,对他们表示关怀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让被关怀者知道不代表要让所有的人知道。所以,也对教师的教育关怀提出了要求:

(一)恒心与耐心

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帮助其成长。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下、午自习等时间多与学生聊天谈心;多花费时间精心设计适宜不同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这也就需要教师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成为博览群书的“杂家”和“专家”,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能有底气,有底气才会在课堂上有灵气,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小游戏或者举行小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但是,这些都是以教师的恒信与耐心做保证的,因为任何一件事情的完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智慧与方法

教师对小学生的教育关怀还需要讲究方法,如果一味的让其感到特殊性,就会使其在内心产生一定的起伏,并不能真正的帮助其成长。所以,还需要教师调动教育智慧,比如课堂上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增进其自信心;把不同水平、特点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小组;在座位安排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生理等特点来设置。总之,教师要尽一切可能不着痕迹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关怀。

(三)爱心与热情

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生命的爱,冰心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在心理学上,应该属于共情。孩子的童真、童趣是最宝贵的,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的鼓励和指导是促进孩子继续努力的动力,这就需要教师要真心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见解和差异;真心宽容学生,宽容学生的幼稚、缺点和错误;真心欣赏学生,欣赏学生的创作、个性和想法。还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和鼓励,需要教师付出真心和爱,让学生在其中得到一种眼睛享受、心灵愉悦、精神提升的美妙体验。

(四)家校协同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需要教师更加细致入微的教育关怀,还需要家长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只有家校协同,才能真正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家长首先要家长要在客观评价自身素质、家庭条件和子女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树立这样的信心:即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孩子的努力,孩子会不断进步,一定会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家长要保持稳定的情绪,不急不躁,客观公正地看待孩子,冷静地处理棘手的问题。谅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无知、过失,鼓励处在困难中的孩子,安慰受到伤害的孩子。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和家长要时时沟通,经常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讨更适合的教育方法,真正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

关怀实践的第一步就是要开放、接纳,这正是忠实于人的表现。而在教育的关怀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教师。海姆·吉诺特曾说过一段话,“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氛围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这段话发自肺腑,让人感动又震撼。一个教师的权力之大,影响之全,是不可估计的。总之,教师决定着一个孩子的喜怒哀乐,决定着一个孩子的未来。

对于心智还不是很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教师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一位眼中有光,灵魂有爱的教师不仅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其中学到知识,得到成长,还可以帮助孩子建构精神世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老师,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有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时候,我们不妨放慢脚步,陪着孩子慢慢成长,终究会遇见那一路芬芳。

关怀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是表达爱的方式。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总之,我们应该让关怀更有温度、更有尊严,让关怀真正的促進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彦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5]内尔·诺丁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品格教育到关怀伦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6]朱向阳.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小学生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我是小学生
心理素质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我国普通高校国防生心理素质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