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博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变革,现场报道越来越广泛被各大电视台使用,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方式。自融媒体与自媒体、新媒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后两者的冲击影响下,大众对传统媒体在传递硬新闻的要求上也更加严苛。出镜记者作为连接观众与现场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在“职业道德”与“轰动效应中”权衡现场报道越发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现场报道;出镜记者;职业道德
在这样一个物质与精神需求膨胀和训斥的时代,出镜记者已经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出镜记者也面临着“职业道德”与普遍掀起的“轰动效应“下的艰难抉择,如何在这两者中间权衡进行现场报道俨然成为一个严肃话题。笔者试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探析出镜记者存在的问题,以便推导出出镜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继而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
实例掀开“职业道德”与“轰动效应”训斥下出镜记者的真实面纱:一战期间,有南非记者到达战乱的苏丹路上,苏丹女童饥肠辘辘被其身后一个虎视眈眈的硕大秃鹰视为“美餐”,这一瞬间被记者用摄像机定格下来,获得当年新闻界的普利策大奖。它的轰动却也引起了社会的哗然大波!源于事发后被各大媒体的出镜记者对此事进行频繁报道、舆论,事实小女孩获救了,而这位记者一度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在经受不住外界的舆论选择自杀。不啻是人们对于自由记者职业道德的质询,还有那些只知“兴师问罪”的出镜记者,他们才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诚然,出镜记者在进行现场报到时定要不偏不倚,不允许将其视为自己单向度的传声筒。
陷入“娱乐至死”时代洪流中,出镜记者素养缺失、缺乏判断力如此等等与出镜记者代言人形象脱离,因此出镜记者职业素养的提高是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出镜记者需要迅速而准确地了解新闻事件,语言清晰地向观众展现新闻发生现场,时刻准备应对突发情况,且与主持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补。
一、出境记者在现场报道前的准备事宜
(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一名出镜记者要有的放矢,当面对一些异质性公共事件的处理上,需具备对新闻事实和新闻价值判断的能力!央视《新闻调查》该节目的出镜记者柴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亲身实践者,我们耳熟能详的《看见》是她作为一名出镜记者亲身实践的呕心沥血之作,书中她一直强调,为了能更好的报道出详实、客观的新闻,只身前往目的地,通过前期的备稿、搜集资料,到现场后更是以一位亲民的身份与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进行了翔实深入的现场报道,深得业界称赞!处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和信息匮乏的时代,出镜记者进入新聞现场时会面对大量复杂的信息,如何筛选采访对象?怎样才能统筹兼顾?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出镜记者将采集的信息进行吸纳与整合。
出镜记者要有较好的新闻敏感度。因现场报道具的不可预料性,会对其判断、思想表达无疑是一种挑战。若出现时间差或者空白的时候,需出镜记者运用事先准备的背景资料,与新闻现场相结合,填补时间差,以获取生动丰富的新闻报道。
(二)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无独有偶,在继上面讲到“普利策奖”事件后,现时代出镜记者还沉溺于“轰动效应”上。曾在哥伦比亚就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事件,英国科幻小说家威尔斯的改编的《火星人入侵地球》的一部广播剧,由于该剧是以半纪实形式播出,开播时便引起一部分人的质疑,随后有出镜记者却利用它来在各大场合肆无忌惮的报道,一时间引起的“轰动效应”致使600万听众中有100多万误以为此事件正向他们逼近,从而惊慌失措,纷纷仓皇出逃。此事足以暴露现时代出境记者存在的一些顽症,本应是政府和人民之间情感传达的桥梁,但却一种恶性的“轰动效应”来亵渎这个职位。
因此面对突发事件时,记者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和摄像记者一起对新闻事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进行采访调查,融入到现场环境中,了解现场的动态趋势。同时,出镜记者采集现场信息,也是对新闻素材的收集,捕捉价值信息为之后的信息整合夺实基础。
二、电视现场报道对出镜记者素质准则要求
(一)扎实的业务技能。出镜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中,需对事件相关人员进行采访,能够在混乱而复杂的新闻现场,找准要采访对象,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是对记者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核。对于采访,杨澜曾说:“我以提问为生”可见出镜记者在采访中扮演一个问询者角色,提问便是采访的实质。而在西方提问就是采访最核心的内容,掌握提问的技巧被视为记者业务能力的考核。好的出镜记者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客观准确,便于观众准确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趋势。
(二)精准的新闻现场判断力。出镜记者到新闻现场后要观察事件的发展动态,包括现场的环境、事件当事人情况等,从混乱的现场中择取报道的重点和方向。这便是新闻现场判断力,它基于两个层面:事实和价值判断力,这正是现时代记者身上缺失的一环,更有甚者把悦目性放在首位,作为宣传个人形象的一种手段,结果本末倒置。出镜记者抓不住报道重点,场面混乱不堪,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出镜记者在现场时,需仔细观察的基础之上作出客观的判断,用超凡的洞察力为观众提供一个详实的现场报道。
(三)精准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部分人认为出镜记者加画面解说即出镜记者,显然这是一种歪曲性理解,同样出镜记者并非播音员,无需以情动人,但是出镜记者需要精准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清晰、准确地将事件陈述清楚,简明扼要地阐明事件后续报道,精妙的语言会对整个新闻都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优秀的出镜记者必然是语言朴实精炼,逻辑性强,善于用现场的“景”传递现场的“情”,达到景、情、声的和谐统一,倘若拥有良好的文字功底作为依托,也会吸引受众,为信息传递锦上添花。
三、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策略
(一)整合信息中突出重点。央视副台长孙玉胜曾说:“现场是‘前方记者存在的理由和定义的内容,假如前方记者是一个媒体进入新闻报道的信号,则现场就是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的符码,它是一个与‘前方记者共生的概念。前方记者行动的活性、存在价值、报道魅力都是在现场中完成的。”出镜记者在混乱复杂的新闻现场,须要仔细的观察和传达出人文精神,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选择独特的新闻报道角度。有条理的现场解说利于观众抓住事件的重点,倘若自装深沉、沉浸在自我欣赏中则会适得其反、贻笑大方。
(二)事件发展动态中追踪细节。出镜记者就像是一座桥梁,沟通观众和新闻现场,因此必须将自己在现场的所见所闻,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传输给观众。对于新闻事件的细节情况,出境记者就应当成为观众的眼睛,捕捉到有特殊意义的细节展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了解整个事件发展。事实证明,鲜活的现场细节最易打动观众。贯穿于新闻报道过程中的出镜记者,身处新闻事件现场,可获得新闻的第一手资料,对新闻事件的动态发展有着较为详细的了解,更能够及时地捕捉到新闻现场中的细节。
(三)深度挖掘中彰显真相。有人曾提出了“三层报道”理念:第一层报道是事实性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则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所作的阐释性和分析性报道。出镜记者是观众在新闻现场的代表,能够深入现场,不仅将真实的现场情况传递给观众,还能让观众注意到有价值的新闻焦点。
新闻报道要挖掘有价值的真相,一切以群众利益为准则,记者要深入调查,而不是简单地表述,还要将事件的发展过程、变化、结果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最大限度真实地呈现给受众。当然,要做好深度報道,对出镜记者的业务水平要求很高,出镜记者需要踏踏实实地深入调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出镜记者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将事件发生的背景信息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对新闻事件的产生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四)不偏不倚客观报道,防止出现感情偏向。出镜记者作为新闻现场的观察者,应该保持冷静的态度,客观地进行报道。作为“第三者”对于新闻事件不干预,认真洞察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记者身负客观、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的责任,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防止自己在情感上出现某方面的倾向,冷静而理智地向观众介绍新闻事件发展。同时,现场记者在新闻现场,要像普通人一样观察、思考、体验,融入到新闻现场,营造一种“我在现场”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产生较为强烈的参与感。
不言而喻,在当今的时代,出镜记者只有做到了在“职业道德”和“轰动效应”两者之间去很好的平衡,这样现场报道才会是连接观众与现场的桥梁和纽带。但与此同时,出镜记者作为一个信息传播者必然也要掌握一定的赢效因素。一般而言,我们讲到作为一名出镜记者,一定要具有权威性,要具有威望和地位的特质。这样也就能给你更好的保证自己职业具有了广泛的、普遍的群众性,这对于自身的发展也具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个必须体现在出镜记者自身的专业特长和才华能力的彰显上。因此,从这点来看,出镜记者要做好现场报道,须得先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养,这其中不乏包括理论知识的储备,实践基础的建立,同时需在自己职业道德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职权。
其次要具备熟知性,所谓的熟知性就是说出镜记者由于他本身职业特制的特殊性,总是在观众的眼前报道、呈现新闻的时效性以及真实性。那在实践中我们应把这种行为进行再次的“放大”。即出镜记者要在现场报道中多露面,增加与受众见面的频率,及时的与现场的观众进行互动和进行真实客观的报道,这样长此以往观众也就自然会产生“自己人”效应,无论是对于观众来说,还是于出镜记者而言都会形成一种接近的倾向。
再者,作为一名出镜记者,为了能更好的进行现场报道,还应具有自己报道的内容必须使观众认可和信赖这样的一系列特质。曾有故人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特别是作为一名出镜记者更是如此,源于职业自身的实践必须在观众的眼前从事,因此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和信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换句话来说,如果把出镜记者当作政府的喉舌不定期的向人民大众传达我国的新政策和治国新理念,那出镜记者首先必须保证自己传播的信息让观众觉得可信,这样观众才能按照出镜记者报道的消息意向发生变化。从而也就更好的做到了人民和政府的之间的桥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场的报道不仅要满足观众期待中的真相,而且要散播人性的温度。与采访对象、受众共同完成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让节目更具有亲和力,让受众更有参与意识。我们也坚信,出镜记者只有秉承这样的准则,那么才会在职业道德和轰动效应的浮沉中更好的衔接好纽带和喉舌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李宛珊.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的作用[M].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
[3]刘丽.深度报道的深度开掘[M].修订版,2009.
[4]记者摇篮[M].辽宁报业传媒集团出版,月刊.
[5]刘静,邓秀军.出镜记者案例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