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启蒙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精神的形成原因探析

2018-05-10 07:56:58王在亮王桂艳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红嫂沂蒙妇女

王在亮,王桂艳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00)

“沂蒙红嫂”是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为实现民族独立而涌现出来的先进妇女典型群体。她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善良、慈爱、坚韧、无畏的优秀品德,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被称之为“沂蒙红嫂”精神。所以说,“沂蒙红嫂”精神是由沂蒙妇女群体共同创造的、具有一定地域性特征的近现代女性文化。当前,关于“沂蒙红嫂”精神的学术研究不是很多。本文认为,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精神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红色文化,其中,地理环境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代表的近代文化启蒙运动的推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沂蒙红嫂”精神能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沂蒙地域文化及其启蒙是“沂蒙红嫂”精神产生的基础

社会学家认为,人的发展和进步受到包括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在内的两种环境的影响。

(一)沂蒙地理环境滋养了“沂蒙红嫂”无私奉献和刚毅勇敢的精神

沂蒙地区以山地、丘陵、平原为主,蒙山和沂山以岱崮地貌为主,崮貌则主要位于蒙阴县内岱崮镇。岱崮地区有着全国最集中的崮形地貌现象,是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沂蒙地区河流众多,有涑河、祊河、沂河、温凉河,以及云蒙湖。山高水多的沂蒙地理环境比较艰苦,自然灾害多发,人们的生存条件恶劣。此外,在旧社会制度下,地主阶级和资本家严重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匪患横行,军阀混战,沂蒙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艰难生活。有数据显示,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沂蒙地区农村,仅仅占人口约3.5%的地主群体占有45.8%的耕地,而占人口70.5%的贫农仅拥有土地的18.4%[1]。以上两个因素,促使沂蒙女性形成了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纯朴忠厚的性格特点,并特别渴望翻身作主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蒙女性的以上特点得到充分体现,涌现出了一大批无私伟大的女性。以渊子崖村抗日保卫战为例:1941年,渊子崖村村民与1000多名装备精良的日军激烈交火一天,以牺牲147人的代价,歼敌121人,后来它被称之为“抗日模范村”“山东抗日第一村”。在这次战役中,村里的妇女们不怕牺牲,“宁可站着死,决不躺着活”“死了也决不能当孬种”是从妇女口中发出的口号,她们加固围墙、擦拭武器、运送弹药和石头,当作为土炮弹药的“铁砂子很快用完了,妇女们把铁锅砸成一块块的碎块,送到阵地上来,把铁耙子齿一根根掰下来,直接放到炮膛里打”,为打退敌人做各项准备。当村里围墙被敌人冲破后,妇女们又提着菜刀,拿着长矛、农具,最后用石头、瓦块来守住围墙,与敌人血战到底,甚至有母女合力与敌人拼杀在一起……渊子崖村的妇女充分展现出了无私奉献和刚毅勇敢的精神,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沂蒙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沂蒙红嫂”仁爱和忠义刚正的气概

1.沂蒙地区“仁”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沂蒙红嫂”仁爱的精神。上古文化时期,东夷文化起源于沂蒙山地区的海岱文化区,太昊、少昊时代,是东夷文化的兴盛和成熟时期。太昊伏羲氏、少昊金天氏是传说中东夷族先后相继的两位领袖,最早兴起于沂蒙地区,后来活动足迹遍布整个山东省[2]。它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至秦朝一统天下,它与中华文化融合统一。春秋时期,孔子吸取东夷文化中的“仁”并纳入儒家思想,创立了儒家的仁学体系,从此,儒家文化在鲁国大地上影响深远,如“仁者爱人”“忠恕”等。战国时期,荀子作为沂蒙地区的代表人物,将“仁”的思想进一步发展,论证了“仁”对于修身、从政、治国的意义。沂蒙历史名人志士,如诸葛亮,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辅佐刘备期间,主张推行“仁政”;王羲之在做官时,推行谨慎的任人为官和均平赋役的政策。他们将“仁”的思想付诸实践,影响了整个沂蒙地区。生活在充满“仁”文化的地区,沂蒙人民弘扬“仁者爱人”的思想,淳朴的“沂蒙红嫂”在源远流长的“仁”文化的影响下成长壮大,她们的仁爱事迹广为人知,最受人民知晓的是沂南县耳聋口哑的妇女明徳英用乳汁救治因伤口流血过多昏迷不醒的八路军战士的事迹[3](P2-3);为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蒙阴县“六姐妹”组织当地妇女们“在两天之内将5000斤粮食加工成煎饼运至前线”,“5天完成了245双军鞋”,组成妇女运输队,往前线炮兵阵地一趟又一趟运送弹药。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期间,蒙阴县“六姐妹”带领全村为前线部队加工煎饼15万斤,凑集军马饲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3](P22-26)。可以说,沂蒙地区博大精深的“仁”文化,孕育了“沂蒙红嫂”仁爱的精神。

2.沂蒙地区“义”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沂蒙红嫂”忠义刚正的气概。沂蒙地区多英豪,他们重义尚善,刚直不阿。唐朝颜真卿奋力抗击安史叛军,不附权贵,崇尚大义,其五世祖北齐时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如“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4],训诫子孙立身处世之学,忠烈之门为人敬仰。清末著名民族英雄左宝贵,率军援朝抗日,参与平壤战役,拼死抗敌,壮烈牺牲。“沂蒙红嫂”就是在这种充满“义”思想和“义”行为的历史文化环境和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这种环境和氛围培养了她们忠义刚正、视死如归的气概。彭桂臻和郑勇两位女烈士被日本人抓住后,受尽酷刑,在“宁死不做亡国奴”的高声呐喊中英勇就义[3](P256-259);吕宝兰烈士被国民党反动派领导的还乡团抓住后,虽然自己受尽各种酷刑,还亲眼看着自己的父亲、弟弟被折磨致死,但仍然刚正不阿,最后壮烈牺牲[3](P264-265)。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沂蒙红嫂”为了革命事业而展现出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着沂蒙地区军民奋勇向前,将革命事业推向胜利。

(三)近代文化启蒙运动推动沂蒙女性走向思想解放

传统文化对沂蒙女性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方面,如上文所述,培养了她们仁爱、忠义、刚直不阿的思想品质;同时其也滋生了大量的歧视、束缚和残害女性的丑陋观念、思想、习俗,比如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妻四妾、缠足为美、童养媳、包办婚姻,等等。到了近代,中国逐渐沦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被迫对外开放,开启了“睁眼看世界”的大门,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爆发以来,自由、平等、民主等国外各种思想如潮水一样涌入,强烈冲击着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思想信仰以及生活生产方式。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充分精神洗礼的沂蒙地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和影响,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思想开始得到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沂蒙女性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之于家庭、社会、国家的身份和地位,自我解放和自我启蒙意识得到进一步觉醒,随之走出家门,踏入社会,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和国家建设。早在1920年,沂水县就先后建立了两所女子初等小学,后来合并为女子高等小学,这是沂蒙地区较早的女子教育学校,越来越多的沂蒙女性开始接受教育。沂蒙红嫂群体里面,有很多人是在接受进步教育后走上革命道路的。战斗在敌人巢穴里的沂蒙红嫂刘玉梅在少年时代就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对束缚女性的封建传统观念痛恨不已,始终都没有按照父母的要求缠足[5](P144)。再比如,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推选为识字班班长的沂蒙红嫂杨成美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她的两个哥哥都是中共党员,母亲也是妇救会会长[6](P187)。铁心跟党走的沂蒙红嫂李强德也出身于革命家庭,她的堂叔在20世纪20年代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的大哥和三个弟弟也都加入了地下党组织[5](P95)。所以说,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主要代表的近代文化启蒙运动推动着大量的沂蒙女性实现了思想解放,为“沂蒙红嫂”精神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沂蒙红嫂”精神产生的根本原因

思想观念的改变往往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进程,所以尽管有了近代的文化启蒙运动的洗礼,但是要把束缚沂蒙女性上千年的落后观念和陋习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以缠足为例,一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地区仍然有大量的女性习惯于缠足,拒绝甚至抵触放足。比如,沂蒙红嫂李凤兰9岁(1936年)就开始缠足,并且认为缠足很好看[7];1943年,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进委员会曾经专门发布过《关于开展妇女放足运动的指示》的文件[8];沂蒙红嫂李翠华在1945年直接参与放足运动的妇女工作期间,帮助5000多名妇女放了脚,当年沂源县有6万名妇女从封建陋习中解放出来[9]。对于这些个人思想观念被动改变的沂蒙女性群体所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解放运动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蒙和传播,为“沂蒙红嫂”精神的产生播下了火种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沂蒙地区传播开来。王尽美是沂蒙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沂蒙地区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开始研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据相关资料显示,在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之前,沂蒙地区已经有近20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占当时全国共产党员总数的2%①。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刘晓浦,在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整个沂蒙地区最早的共产党人,刘一梦、孙金宣、孙兆彭也在同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李清漪、王敬斋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沂水县最早的共产党人;刘鸣銮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沂南县最早的共产党人;宋寿田、丁君羊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莒县最早的共产党人(见表1)。

表1 沂蒙地区早期共产党人(部分)一览表(1921~1925年)

此后,这些早期共产党人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革命真理。第一,利用各种机会,从上海、江浙、济南等革命形势不断高涨的城市和地区向相对偏僻、信息闭塞的沂蒙地区带回各种进步报刊和时事资料,诸如《新青年》《中国青年》、中共机关刊物《向导》等杂志,使追求进步的沂蒙妇女群体能够及时了解中国的革命形势发展趋向,了解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第二,积极开办各种平民夜校、自编自印讲义和教材,如《共产主义浅说》;创办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能够被广大基层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报刊,如《农民小报》;建立各种进步组织,如读书会、少年日照学会;传唱《国际歌》,向周围的亲戚、邻居,以及贫苦青年学生和农民传授文化知识,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共产党的主张巧妙地渗透到文化普及过程当中,这大大启发了文化层次偏低的沂蒙妇女群体的阶级觉悟。第三,还有一些党员不辞辛苦,前往敌人统治力量薄弱但地理位置偏僻、匪患比较严重的山区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开展农民运动,为“沂蒙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了大量的初步的、基础性工作”[10]。总之,随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沂蒙妇女群体逐渐了解了革命的道理,明白了中国共产党是为广大劳苦大众求解放、谋利益的政治组织,为“沂蒙红嫂”群体的出现广撒了革命的火种。

(二)随着沂蒙地区各级党组织体系的逐渐建立,党组织开始重点发展女共产党员,为“沂蒙红嫂”精神的产生提供了组织基础

随着沂蒙地区共产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沂蒙人民阶级觉悟的不断提高,积极发动、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农民运动即成为摆在沂蒙地区共产党人面前的核心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农民运动,在沂蒙地区建立正式的党组织体系,就成为首要任务。1927年4月,中共沂水支部成立,这是沂蒙地区最早的党组织。1928年2月,中共日照县委成立,这是沂蒙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委。随后,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中共沂水县委、中共临郯县委、中共新蒙县委、中共费县临时县委、中共临沂中心县委等相继建立。据不完全统计,大革命失败后的1928年10月,莒县和沂水县一共仅有20名党员,到1932年春,仅日照县已发展党、团员500多名,1933年5月,仅沂水县就有300名左右的党员。所以说,沂蒙地区的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尽管其中也遭受了重大挫折,但党组织的活动仍然坚持了下来,并遍及整个沂蒙地区。

随着沂蒙地区各级党组织体系的逐渐建立,党组织开始重点在妇女群体中发展女共产党员。事实上,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时期,沂水县女子高等小学的牟馨斋、徐景班、黄甫玉、刘洁斋4名女性先进分子在早期共产党人的积极影响下,就毅然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11],她们成为沂蒙地区第一批女共产党员。到了20世纪30年代,女共产党员越来越多,根据对中共临沂市委对近百位沂蒙红嫂的统计,有近50位是共产党员,其中,有近20位在20世纪30年代加入共产党,而且还有母女都是共产党员的典型事例,比如,在抗日战争期间被评为动员参军模范的沂蒙红嫂刘贞在1938年加入共产党,其之所以能够做出优秀革命事迹主要是从小受到同样作为共产党员的母亲的进步影响[6](P179)。随着女共产党员在参与和领导革命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党组织开始有意识地重点培养女共产党员和女干部,这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妇女群体中的理论影响力,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妇女群体中的组织影响力,进一步坚定了她们跟随共产党进行革命的决心和意志,为后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更多的沂蒙妇女积极参与、支持党的革命事业,并最终产生“沂蒙红嫂”精神,发挥了模范带领作用。

(三)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革命根据地对妇女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沂蒙红嫂”群体爆发式出现,“沂蒙红嫂”精神达到顶峰

1.在组织领导上,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指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由党组织领导的各级群众性妇女组织。实际上,早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沂蒙地区已经存在各种妇女组织,1934年费县妇女协进会成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少统一的领导、工作相对涣散、工作效果不是很明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形势变化需要,沂蒙革命根据地对妇女工作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在党组织内部设立了独立的妇女部、妇女委员会等妇女领导机构,由党员干部担任负责人,提高妇女工作在党内的重要性。第二,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从1938年开始,相继在蒙阴县、沂水县、郯城县、沂南县、莒南县领导建立了覆盖县、区、乡、村的各级妇女救国会、妇女联合会等群众性妇女组织,由党组织委派负责人,统一领导沂蒙地区妇女群体开展革命斗争。第三,以正式文件《妇女救国会宣传大纲》的形式,具体明确了各级妇女救国会、妇女联合会等群众性妇女组织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地位和主要任务,具体来说,它是一个动员、组织、团结各阶层妇女同胞的、争取妇女完全解放和中华民族彻底解放的群众性组织,“凡是不愿做亡国奴的妇女,不管是太太、小姐、学生、工人、农村妇女、妓女,只要是抗日的,年龄在15岁以上的,都可以加入”[12]。它的主要任务有4个方面:一是利用女性不容易被人怀疑的性别优势,侦察汉奸;二是帮助八路军进行革命活动;三是参加后方生产,为抗日战争提供必需的后勤保障;四是解除自身痛苦,主要指妇女实现放足。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各级妇女救国会、妇女联合会等群众性妇女组织的工作实际情况来看,也确实基本达到了预期的任务目标。

2.重点培养数量可观的妇女党员和妇女干部,提高她们的理论自觉性和革命主动性,为革命胜利提供领导骨干支持。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尽管已经建立了大量的群众性妇女组织,妇女文化知识水平也通过识字班等方式得到很大提高,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妇女被动员起来,但是,沂蒙地区的妇女党员和妇女干部在数量上还是匮乏的,不能够满足革命形势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此,沂蒙革命根据地无论是在党员申请,还是干部培训过程中,都特别重视对妇女党员和妇女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第一,进行统筹规划,确立具体的、阶段性的妇女党员发展目标。1941年,中共山东分局就专门下发过《中共山东分局组织部关于组织工作的补充指示》的正式文件,明确要求各地要迅速增加妇女党员的数量,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妇女党员数量占所有党员数量的比例达到五分之一。第二,通过干部骨干培训班等形式培养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妇女工作干部骨干。从1938年7月开始到1939年夏的短短1年时间,沂蒙革命根据地利用岸堤干校一共培训近300名妇女干部骨干,占到所有培训干部总数的10%左右。第三,考虑到妇女工作的独特性,沂蒙革命根据地专门成立了妇女干部培训班,旨在培养面向基层工作的妇女干部。莒县县委较早地开展了这项工作,在1939年1月推动建立了“东心河村妇女干部训练班”,自编自印教材,重点讲授与妇女解放、妇女运动、抗战理论相关的内容,比如《妇女问题》《妇女工会》等,每次为期半个月左右,每期大概30人②,一共开展了六期[13],近200名妇女接受了培训。此后,沂水县委、费县县委、平邑县委、蒙阴县委等也相继举办了类似的妇女培训班,几百名妇女干部接受了培训,总共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培训了上千名的妇女干部。而山东地区在1938年夏到1940年8月两年期间总共培训了11000多名各级妇女干部[14],可见,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妇女干部培训工作成绩还是比较显著的。

3.通过大众教育运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沂蒙地区妇女群体的整体文化知识水平,充分调动她们的斗争积极性,为革命胜利提供充足的群众基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党中央基于战争现实需要,在1938年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自此,沂蒙地区成为山东省抗日的核心地区,被称为“小延安”。但是,与沂蒙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的是,沂蒙地区的广大妇女群体的文化水平相当低,文盲率极高,“唯独妇女不好发动”是当时的真实写照[15],这严重制约了妇女群体对于党的抗战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和宣传,大大降低了广大妇女群体的抗战积极性。为此,沂蒙地区党组织决定积极组织建立午校、农民夜校、“识字班”、庄户学等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学习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针对妇女群体的教育活动,广泛动员青年妇女去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文化教育。

其中,主要面对妇女,尤其是年轻妇女开设的识字班是沂蒙地区开展最为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大众教育活动。识字班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为我们熟知,最早可以追溯到毛泽东在1933年到长冈乡调查后所写的著名调查报告《长冈乡调查》,1934年中央苏区制定的《识字班办法》[16]开始得到推广,1939年在沂蒙地区开始试点并发展到顶峰。从1939年底在莒南县试点开始,沂蒙地区的识字班数量和学员人数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一年后的1940年底,沂南县已经有81个识字班,学员达到923人[17]。1941年初,整个沂蒙地区已经有225个识字班,学员4502人[18];1943年,仅莒南县一个县就有520多个识字班,学员有15700余人,占莒南县全县人口的近2/25[19];到了解放战争期间的1946年4月,全鲁中解放区有5000多个识字班,学员约12万人[20],几乎达到“村村有识字班”的普及。由于识字班在沂蒙地区对妇女扫盲过程中的广泛普及程度,后来,“识字班”已经逐渐演变成为沂蒙地区当地方言中对年轻未婚姑娘的代名词。

总的来说,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对妇女工作的强化领导,使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妇女工作真正统一起来,使妇女工作在整个革命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为后来大量“沂蒙红嫂”的出现奠定了领导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支信仰坚定、工作能力强的妇女党员和干部队伍,以及完善的各级群众性妇女组织,是实现妇女群体积极参与革命活动的两个重要抓手。前者来自于广大的基层妇女群体,经受过革命考验,有着比较强的革命示范作用,鼓舞着大家成为“沂蒙红嫂”;后者广大的基层妇女群体参与革命实践活动,为妇女成为“沂蒙红嫂”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而且,二者之间也相互影响,前者主要是从后者中锻炼产生出来的,后者的建立和完善也主要归功于前者的努力。

正是由于有了上述几个方面奠定的良好基础,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广大妇女群体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政治觉悟才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广泛提高,从而使得她们积极参与到放足等破除封建迷信的活动当中,以实现身体解放;积极参与到打击土豪劣绅恶霸地主、减租减息增资的土改运动当中,以实现经济地位的解放;积极参与到碾米、磨面、摊煎饼、缝军衣、做军鞋、军袜等拥军支前活动当中,以实现军事胜利;积极参与到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传送情报、直接参军等军事斗争活动中,实现政治地位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大妇女群体的文化知识水平和革命政治觉悟的提高是“沂蒙红嫂”群体得以出现的直接原因。总之,以上几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推动“沂蒙红嫂”群体爆发式出现,“沂蒙红嫂”精神的影响达到顶峰。

三、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2050年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应有之义。“沂蒙红嫂”精神的形成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孕育,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精神的形成原因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与“沂蒙红嫂”精神形成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充分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21],对于当今和未来中国人继续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精神指引意义。

注释:

①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时,全国的中国共产党员一共只有994人。

② 参见莒县县情网官方网站,http://www.jxxqw.cn/ctnshow.php?aid=137。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沂蒙精神学习读本[EB/OL].http://blog.sian.com.cn/s/blog-1470e38930102vcnt.html,2015-03-09.

[2] 丁凤云.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2.

[3] 临沂地区妇联.沂蒙红嫂[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0.

[4] 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2007.223.

[5] 中共临沂市委.沂蒙红嫂颂(一)[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

[6] 中共临沂市委.沂蒙红嫂颂(二)[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

[7] 李小江.让女人自己说话亲历战争[M].北京:三联书店,2003.498.

[8] 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九辑)[Z].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538.

[9] 中共临沂市委.沂蒙红嫂颂(三)[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358-359.

[10] 张红云.沂蒙山区民众组织与革命动员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34.

[11] 中共沂水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沂水党史大事记(1923-1949)[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36.

[12] 中共山东分局妇委.妇女救国会宣传大纲[N].大众日报(山东),1939-04-29.

[13] 朱凤丽.沂蒙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4.21.

[14] 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518.

[15] 牟欣.抗战时期的沂蒙老区识字班[J].山东档案,2015,(6):22-25.

[16] 王爱云.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J].党的文献,2010,(3):33-41.

[17] 山东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山东解放区教育史[M].济南:明天出版社,1989.272-273.

[18] 临沂地区史志办公室.临沂百年大事记[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91.

[19] 山东人民的教育事业[N].大众日报,1944-07-23.

[20] 中共临沂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临沂地方史第一卷(1919-1949)[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297.

[21] 付安玲,张耀灿.大数据助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及提升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5):111.

猜你喜欢
红嫂沂蒙妇女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红嫂
沂蒙山
遗忘的石头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37
当代妇女的工作
视野(2017年4期)2017-02-15 19:33:28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09:57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弘扬光大沂蒙精神
“红嫂”故乡行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