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莎,吴泞孜,2,陈善波,3*,金银春,3,罗 慧,吴宗兴,3,杨柳璐,宋小军,3
(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2.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四川 温江 6111302; 3.四川省林木良种繁育工程技术中心,四川 成都 610081)
核桃(JuglansregiaL .)为胡桃科核桃属植物,其营养价值丰富,为世界四大坚果之一,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资源和生态优势的经济林树种[1]。四川是重要的核桃主栽、主产区域,核桃种质资源极其丰富,地处南北核桃种群交替地带,种质资源优势突出,但品种良莠不齐,良种化发展程度不高。因此,创新核桃育种材料,培育适合四川气候条件的优良繁殖材料,选育出早实、优质、丰产、抗性强的核桃新品种,是四川核桃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杂交育种是针对期望的育种目标,获得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一种最有效的育种方法,已成为改良核桃丰产与品质指标的重要手段[2-3]。我国的香玲、丰辉、鲁光、辽宁系列、云新系列等均属于杂交品种,现已成为我国部分省份的主栽品种[4]。近年来,通过人工杂交育种的方法,已培育出核桃优良新品种,并进行应用与推广[5-8]。为创新四川核桃育种材料,本项目在前期核桃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之上,开展早实核桃杂交育种试验,测定其果实坐果率、结实率及表型性状特征,为核桃新材料、新品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以川早2号(Juglanssigillata×Juglansregia)×Juglansregia‘Chuanzao 2’)(代号M1)为母本,以薄壳早(Juglansregia‘Bokezao’)(代号BKZ)[9]、客龙早(Juglansregia‘Kelongzao’)(代号KLZ)[9]、穗状核桃(SQLG)[10-11]、野核桃(JuglanscathayensisDode)(代号YHT)为父本,在成都市金堂县栖贤乡梨花沟村进行杂交试验。各杂交亲本基本信息见表1。
表1杂交亲本基本信息
Tab. 1 Basic information hybrid parents
1.2.1 套袋
每个母本选择3个样株,在雌花显蕾初期,在整个树冠上随机选择发育良好的雌花用硫酸纸袋将雌花套入袋中(15 cm×25 cm硫酸纸袋),两端封口并进行编号、挂牌,每株套袋30个,3个重复。若套袋枝有雄花的,在套袋时将雄花抹除。
1.2.2 花粉收集
于雄花散粉初期晴天上午8时~10时采集雄花序,将花穗平铺在硫酸纸上,放在干燥、无风室内,待24 h后自然阴干散粉,再进行抖粉、过筛,最后将花粉收集在棕色瓶中,用纱布封口,置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1.2.3 杂交授粉
待雌花柱头开张呈倒“八”字形时,于晴天、无风上午7时~10时,阴天上午7时~11时进行人工授粉。授粉时,打开硫酸纸袋,将授粉器中的花粉,均匀喷洒到柱头上,然后立即封好,并记录授粉花朵数。待1 d~2 d后,观察雌花柱头是否授粉成功,若雌花未授粉或者授粉不充分的,进行2~3次补充授粉。
1.3.1 坐果率
授粉后1周后,摘除硫酸纸,摘袋后15 d左右调查、统计坐果率,统计1次。坐果率=(坐果数/开花总数)×100%。
1.3.2 果实测定
待整株青皮果开裂20 %时,分株进行采摘。将青皮果置于室内通用放置2 d~3 d,待青皮离核,进行测定。根据《核桃丰产与坚果品质》标准,开展核桃坚果测定与评价[12]。每个杂交组合,树随机抽取30个青果,按顺序编号,用游标卡尺测量青皮果单果重、青皮果纵径、青皮果横径、青皮果侧径、青皮厚、去青皮鲜果重;经烘箱烘干后,测量坚果纵径、坚果横径、坚果侧径、坚果单重、坚果形状、核壳表面特征、果顶形状、果尖形状、果底形状、坚果均匀度等指标。然后计算不同杂交果实表型性变异系数,比较不同指标变异程度,分析不同指标的变异情况。变异系数:CV(100%)=σ/μ×100%,CV为变异系数,σ代表标准差,μ代表平均值[13~14]。
使用Excel2007处理数据,用SPSS21.0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由表2可知,通过对不同核桃杂交组合的坐果率、结实率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核桃种间杂交授粉,各杂交组合的坐果率、结实率差异极显著(P<0.01)。5月中旬调查坐果率时, 4个杂交组合坐果率差异较大,其中M1×KLZ坐果率最高,为90.98%, M1×YHT坐果率最低,为66.71%,平均坐果率为78.91%。9月底采收时,各杂交组合结实率差异较小。其中M1×BKZ结实率最高,为59.64%,M1×YHT结实率最低,为44.06%,平均结实率为51.03%。
核桃果实外观表型性状采用青皮果和坚果进行比较。通过对杂交果实表型性状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可知(表3),不同核桃杂交果实表型性状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同一母本下,不同父本杂交果实间差异较大。4个杂交果实青皮果重在65.89 g~80.85 g之间,青皮3径均值在4.88 cm~5.24 cm之间,青皮厚在7.49 cm~8.32 cm之间,鲜果重在8.19 g~14.23 g之间,坚果3径在3.55 cm~3.79 cm之间,坚果重在12.96 g~15.24 g之间。M1×BKZ青皮果重、青皮果3径、坚果重、坚果3径均最大,且高于M1(CK)。
表2不同杂交组合的坐果率、结实率比较
Tab. 2 The fruit setting and seed setting rate comaparison of different hybrid combinations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同一行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表3不同杂交果实表型性状比较
Tab. 3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hybrid fruit phenotypic traits
根据《核桃丰产与坚果品质》标准,对杂交果实核壳面特征进行测定。由表4可知,不同核桃杂交果实核壳表面有浅刻纹,果顶均为尖,果肩有溜、平、圆,果底均为平,缝合线有平、隆起,大小形状较均匀,其中M1×SQLG坚果最均匀,坚果形状有阔梯形、扁圆形、圆形。
表4不同杂交组合杂交果实核壳表面特征比较
Tab. 4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core-shell surfaces in hybrids of different hybrid combinations
变异系数的大小表明核桃性状的遗传力大小,变异系数越大,表明遗传多样性越丰富。相反,则表明核桃的性状遗传比较稳定。由表5可知,不同核桃杂交果实表型形状指标差异较小,变异范围较小,变异系数为2.58%~21.54%。其中M1×YHT青皮厚变异系数最大,为21.54%,超过15%的临界值,表明该杂交果实的青皮厚度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余各指标变异系数均小于15%,表明各杂交果实表型性状遗传较稳定。
表5不同杂交组合杂交果实表型性状变异系数
Tab. 5 Variation coefficients of phenotypic traits in different hybrid combinations
表型性状杂交组合M1×KLZ(%)M1×BKZ(%)M1×SQLG(%)M1×YHT(%)青皮果重(g)13.078.0810.2013.67青皮纵径(cm)5.344.215.305.41青皮横径(cm)4.793.874.707.09青皮侧径(cm)3.003.403.555.90平均三径(cm)4.083.503.265.65青皮厚(cm)3.187.1110.3621.54鲜果重(g)14.2310.908.1911.12坚果纵径(cm)6.673.573.435.04坚果横径(cm)4.904.233.275.48坚果侧径(cm)4.304.793.624.62平均三径(cm)4.673.352.583.93坚果单重(g)14.2913.727.2911.79
核桃杂交坐果率受环境、气候、温度、授粉时间、大小年等因素影响较大。通过本试验可知,早实核桃授粉后,早期坐果率较高,M1×KLZ杂交组合坐果率最高,但结实率仅为坐果率一半,后期由于高温高湿天气持续时间较长,生理落果现象严重,平均结实率仅为51.03%,杂交结实水平中等。徐颖[15]等以香玲、丰辉为母本,野核桃为父本,坐果率为58.93%、52.38%,结实率为19.60%、4.80%。而本试验结果表明,M1×YHT坐果率为66.71%,结实率为44.06%。通过对杂交果实的测定分析,本试验表明,核桃杂交后果实青皮果重、青皮3径、青皮厚在、鲜果重、坚果3径、坚果重等指标差异极显著。M1×BKZ在青皮果重、青皮果3径、坚果重、坚果3径等方面均为最大,且高于M1(CK)。植物表型性状的差异,表明遗传基因的变异,表型性状差异的多样性对于杂交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李加纳[13]等将变异系数的临界值定为15%。变异系数小于15%,表明植物学性状相对稳定。反之,则呈现遗传多样性,并将此作为果实表型形状变异程度的界限[14,16]。本研究中,4个杂交组合的杂交果实青皮果3径均值、坚果3径均值变异系数在6%以下,表明遗传性状较稳定,这与赵福洞[16]等的研究结果一致。但赵福洞是以遗传方差、环境方差、表型方差、遗传力等性状来判断杂交后代果实外观性状的遗传变异情况,可借鉴此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与蔡利娟[14]相比,其干果重、仁重、壳厚、出果率等指标变异系数均超过临界值,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坚果3径低于临界值,表明遗传较稳定。由于本试验母本、父本的数量有限,且只对坚果表型性状指标进行分析测定,下一步将以目前四川推广面积较大的早实核桃、穗状核桃等为杂交亲本,开展杂交育种试验,进一步研究杂交亲本、杂交果实的遗传关系,测定坚果内在综合品质。
参考文献:
[1] 龙兴桂.现代中国果树栽培.落叶果树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方文亮,杨振帮.核桃杂交育种研究报告[J].经济林研究,1987(增刊):228~233.
[3] 韩华柏,何方.我国核桃育种的回顾和展望[J].经济林研究,2004,22(3):45~50.
[4] 陈善波,金银春,熊量,等.美国加州核桃产业化发展与借鉴[J].四川林业科技,2017,38(5):109~114.
[5] 蒲光兰,肖千文,周兰英.早实核桃新品种‘川早1号’[J].园艺学报,2011,38(10):2025~2026.
[6] 肖千文,周兰英,胡庭兴,等.早实核桃新品种‘川早2号’[J].园艺学报,2012,39(11):2317~2318.
[7] 肖千文,蒲光兰,周兰英,等.早实抗寒核桃新品种‘川早3号’[J].园艺学报,2012,39(12):2529~2530.
[8] 肖千文,肖前刚,周兰英,等.早熟薄皮核桃新品种‘双早’[J].园艺学报,2013,40(1):179~180.
[9] 陈善波,黄洋,宋乾丽,等.不同修剪方法对核桃幼树生长量的影响[J].四川林业科技,2016,37(3):88~91.
[10] 陈善波,王丽,王莎,等.四川穗状核桃资源调查与果实品质评价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7,38(2):1~7.
[11] 陈善波,王莎,金银春,等.四川穗状核桃优良单株坚果综合性状评价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8,39(1):32~36.
[12] LYT 1329-1999.核桃丰产与坚果品质[S].北京:国家林业局,1999.
[13] 李加纳,唐章林,堪利.数量遗传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4] 蔡利娟.不同核桃类群综合性状的比较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
[15] 徐颖,张美勇,高丽,等.核桃种间杂交研究初报[J].落叶果树,2007,39(1) :6~7.
[16] 赵福洞,赵爽,赵建建,等.‘绿岭’核桃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特性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38(1):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