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农家把春韭当成上天的恩赐。所以,对于乡下人来说,春韭是初春时节的应时鲜蔬,只有吃过了春韭,才知道春天来了!
居住在乡下的人爱做的事就是在房前屋后开疆拓土,种颗扁豆,栽个黄瓜什么的,早晚也好省些菜钱,尝个新鲜,每座院落里都有个小菜园,韭菜肯定是菜园里的主角。每年的初春,母亲用薄膜及竹弓子,给韭菜搭个拱棚,这样,就可以提前吃到韭菜。
一畦春韭,是初春最生动最鲜明的色块,也是农家最易得的美味。正月底二月初,春雨,迈着猫一样的脚步,悄然飘落。激情酝酿了一冬的韭菜根冒出了芽,慢慢变成绿油油的苗,绿得水亮,绿得地道,绿得正宗。
在料峭的春风里舞动,像一只温柔的小手舞动一柄小小的痒痒挠,慢慢地,就把人的食欲挠出来了。此时的韭菜汁液丰富,被掐后,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掐上一把洗净,在案板上,用刀细细切去,汁水微微渗出,不用吃,空气中弥漫的鲜味,就已经无限满足了味蕾的需要,一如春天的滋味。
令人至今忘怀,母亲用春韭和着面粉鸡蛋做饼,金黄碧绿的鲜韭鸡蛋饼摆上餐桌,细细地看去那面饼上一点点带了碎黄金色,看一眼就垂涎欲滴,鲜气盈口,细嚼慢品,能品出岁月的味道。春韭极鲜,母亲还会做馅包饺子,做韭菜盒子,擀韭菜面叶。韭香情浓,每做一样简朴的菜肴,母亲都投入无限的真诚和用心,春韭的清香里,我总能品出母亲给我的百般疼爱与浓浓的温情。
韭菜生命力极强,在民间,人们又把韭菜称作“起阳草”。只需栽种一次,割了长,长了割,一直蓬蓬勃勃的。“韭字象叶出地上形,一种而久生,故谓之韭;一岁三四割,其根不伤,至冬塞培之,先着复生,信乎久生者也。”这是《本草纲目》里对韭菜的注释。又因“韭”与“久”“九”谐音,于是《说文解字》中干脆解释道:“一种而九,故谓之韭。”可见“韭”的得名和笔画来自于长长久久的意思。
韭菜,这种并不起眼的植物,从远古走来,一直走进我们平常的生活里,走进文人墨客的笔下。因食香有诗意,《诗经》里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每年春四月之初便以小羊和韭菜祭司寒之神,说明韭菜在当时十分珍贵《山家清供》载,六朝的周颙,清贫寡欲终年常蔬食。文惠太子问他蔬食何味最胜?他答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周颙真是韭菜的知音。“正月葱,二月韭这是《本草纲目》里的记载。
初春时的韭菜不仅嫩而且鲜,令人吃上一口,回味无穷。一畦韭菜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招摇地长出了绿莹莹的叶子,簇簇拥拥,一派优雅的妩媚,摇曳曼舞,透出春天的气韵与活力。碧碧的一畦青绿,碧翠如玉,如发袅娜,招摇入眼,让人想起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诗中那句千古名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对于游子来说,春韭恰恰是培植乡情的最好风味。一片片整齐的叶子绿油油的,在初春时节格外显眼。春韭鲜嫩最宜在如酥的春雨里,挎起竹篮,握上镰刀,迈着细碎的脚步,走到门前的菜地里,看着那碧碧的一畦青绿,伸出手盈盈一握,只需用刀轻轻一划,那刀刃便泻满春韭的诗情画意,也便增添了几多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