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宝龙 陈楠楠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 阿拉尔84330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是新疆境内维稳戍边的中坚力量,所辖十四个师遍布新疆各地州,形成了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及我国的西北边境线的“两周一线”格局。近十年来,兵团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提高,GDP由2005年的331. 12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1 738. 68亿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地区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日趋严重。为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兵团人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切实解决人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本文对兵团各师人口协调发展进行探讨。
新疆社会稳定背景下,兵团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借鉴石河子师市合一模式,各师逐步形成了师市-团镇为框架的城镇体系,并且2010年后呈现明显加快态势(见表1),所辖城镇化人口大幅度提升。兵团现有师市合一的县级城市10座,最近三年新设立市达到5个,其余4个师中心建制城市虽未挂牌,但建制市规划已提上日程。
表1 兵团师制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在团镇建设方面,各师积极尝试建设现代化小城镇策略,各团场以打造特色鲜明的新型小城镇为方向,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进行规划,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教育医疗等几大重点促进兵团城镇化进程,176个农牧团场规模得到了极大提升,分布着4700多户工业、建筑、运输、商业企业,辖区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已形成健全的科研、教育、卫生、体育、文化、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各类学校563所,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7所,职业学校24所,普通中学243所,小学55所,各民族在校生48. 13万人。兵团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建成电影院、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一批文化活动场所、拥有专业文化艺术团8个,业余艺术团体数百个,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97座,网站66家,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8. 8%。旅游企业294户,旅游星级饭店57家。各类卫生机构1 348个,卫生技术人员2. 48万人。兵团城镇化进程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规模将得到空前发展。
1982年兵团恢复建制后,兵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师市合一模式促进的人口城镇化进程成为新疆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作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基础,设立师市-团镇城镇体系直接改变了城乡人口的比例,使兵团人口城镇化明显受到政策规划的影响,也使人口城镇化成为兵团城镇化推进的最直观表现。兵团人口城镇化过程,总人口由1982年220. 14万人增加到2014年273. 29万人,年均增长率7. 10‰,同期占全疆总人口(2264. 3万人)的12. 06%,整体城乡人口比例上升到1. 55,高于全国1. 22。由于兵团人口城镇化主要以人口迁移方式为主,相关问题逐渐暴露,呈现3个主要特征:
1.2.1 人口总量缓慢增长,自然增长率相对较低
从2000年的“五普”至2014年这14年间,人口增长与前期人口大迁入阶段相比呈缓慢增长态势,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出先缓慢下降随后逐步上升的趋势,这一指标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相接近,但与新疆的人口自然增率相比,兵团人口自然增长率只占新疆的三分之一左右,相对增长速度缓慢。此差异表明兵团人口增长模式与新疆增长模式存在不同,并且存着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会使未来兵团人口影响力下降,主要原因是兵团人口的生育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1.2.2 人口结构失衡,质量亟须提高
兵团人口结构方面,2005年至2014年10年的男女性别比例平均为1. 10,相对于全国1. 04的水平来说较高,比例明显不协调,对地区长期发展不利。人口质量方面,虽然兵团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逐步增长,但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处于劣势地位。2014年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 03年,但兵团的仅为8. 72年。这主要是由于兵团招募来的新职工几乎都是来自内地贫穷落后、文化程度不高的地区。
1.2.3 经济和社会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如果把人口发展视为人口、经济、社会这三个部分统一影响的整体,其影响因素大体分为人口内部自身因素和社会、经济组成的人口外部发展因素,两方面相互关联影响,以此来使人口内部自身发展既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在社会可承载的范围内。目前,兵团人口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经济和社会因素吸引的外部人口转移,与其他地区形成明显差异。
由于兵团各师所处地区资源状况较差,地理环境因分散分布原因难以统一衡量,在构建模型时暂不考虑。根据有关人口发展的相关研究,可以将影响人口发展的内部因素归结为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三个方面,人口外部发展因素归结为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
本文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在人口自身发展水平分析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了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原则。一级指标分为人口自身发展和人口外部发展两个方面,人口自身发展主要包含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三部分,而人口外部发展则包括了经济、社会两部分。具体描述人口内部指标有6个,外部指标4个[1]。
表2 人口协调度指标体系表
在人口数量方面,人口出生和死亡是反映人口变动的主要内容,选取自然增长率及出生率两项指标。在人口质量方面,社会成员差异主要体现在智能而非体能上,所以将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作为衡量人口质量的指标。人口结构方面,将人口性别比和城乡人口比作为反映人口结构的重要指标,人口性别比的比值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家庭和婚姻关系的稳定,所以男女性别比在指标体系里做逆指标。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口的外部发展的2个主要指标。人口和经济关系的主要反映指标是人均GDP,人均GDP值越大,则表明经济的发展速度就相对越快,人口自身的发展相对来说越稳定。在社会问题上,社会公共服务体现人口发展水平,选取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参加失保人员所占总人口比例作为衡量指标。[2]
根据兵团人口自身和外部发展的所包括的5个方面分别进行测算,计算出各师的得分情况;然后再通过对发展能力的测度,计算出兵团各师人口自身发展和外部发展的协调度;最后对兵团各师的人口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2.2.1 主成分分析法
本文选取2005年和2014年兵团各师人口相关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操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的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各师人口发展各方面的最后得分,从而推断各师在相应人口发展方面的水平。例如,在人口数量方面的主因子(Y1)是人口自然增长率(X1)和出生率(X2)的函数,得到X1和X2相对于Y1的因子得分系数。计算过程提取成分比例高于80%,所选的成分大致保留了原指标所包含的内容。
表3 兵团各地区人口发展子系统计量模型
2.2.2 发展协调度的测度
2.2.2.1 统一量纲化。为了统一5个影响因素的量纲和缩小彼此间的数量级差,需要进行量纲化处理,本文使用加极值法完成正向或逆向指标的转换。
表4 2005和2014年人口发展协调度
地区人口协调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人口的数量稳定增长,人口的质量逐步提升,人口的结构比例趋于合理,其中一个方面的不协调都会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稳定因素。通过表4对人口自身发展的协调度计算显示,2014年人口自身发展比较均衡的师有5个,有六师、一师、五师、十三师、八师,且其排名均比较靠前。这五个师相对发展比较协调,人口社会发展空间和潜力更具有优势。二师、十二师和十四师三个师排名靠后,人口发展协调度较低,主要体现在人口自身发展单指标波动上,例如十四师的人口数量和结构得分比较高,排名前三位,但人口质量差异明显成为兵团各师中最后一位,人口素质偏低成为影响地区人口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005~2014年,兵团总人口由256. 98万人发展到的273. 29万人,年均增长仅1. 8万人,增长速度缓慢,与新疆人口增长形成显著差异[3]。2005年兵团人口自然增长率1. 73‰,2014年1. 64‰,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最高增长达到2. 22‰,2012年最低只有0. 05‰,波动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人口死亡率在某些年份较大,隐含的信息说明:兵团人口老龄化严重,医疗发展水平有待加强。2014年出生率6. 3‰较2005年总体波动不明显,这与兵团比较稳定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2014年兵团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分别为1. 64‰和6. 3‰,和全国相比,远低于全国水平。总体发展态势正朝着“三低”的增长方式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包括兵团对我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还包括人口生活质量提高后生育观念的变化。
图1 2005~2014年全国和兵团的人口增长率及出生率(‰)
截止到2014年,兵团各师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为第十四师的9. 74‰,相比于2005年的11. 02‰有所下降。随着近年来人口出生率的不断降低,在兵团包含的13个师中,只有一师、八师和十三师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微小幅度增长,剩下的各师呈现有下降的趋势。甚至九师、二师、七师的人口开始有了明显负增长。
结合人口发展协调度结果,在人口数量分值上的始终居前三位的有十三师和十四师,与这两个师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有很大的关系。该结果主要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在思想观念上,十四师属于新疆的南疆垦区,少数民族比例相对较高,人口的思想和观念相对落后,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相对宽松;在地理位置上,十三师是进入新疆的第一站具有优越性,人口流量相对较大,成为十三师人口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人口质量是衡量地区人口发展的重要指标,文化教育水平体现着人口质量的软实力。近年来,随着兵团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兵团各师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从整体上看,2005年兵团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 71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 67%,到2014年已分别上升至8. 84年和14. 71%,兵团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具有显著提升。从各师来看,2005年兵团各师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高达到11. 08%,到2014年,最高上升至25. 21%,其中比重最高的始终为第八师,这与第八师最早推行师市模式及石河子大学等教育机构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第三师和十四师在各个师所占比重最低,其原因较为明显,由于这两个师均位于南疆偏远地区,区位劣势明显,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小,人口的流动性不大,因此,更有待于人才的支援来提高人口质量。
图3 2005年和2014年兵团各师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从人口质量的排名情况来看,排名首位始终是第八师,该师的稳定排名归功于近年间第八师不断人才引入和培养政策。从人口数量和质量讲,第八师是兵团名副其实的“中心师”。除此之外,在2005年和2014年,第一师人口质量上均排名第二,一方面该师的经济稳步发展,特别是推行师市合一政策后,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吸引力加大;二是由于该师人才培养重视程度较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上升到9. 03年,高出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上升显著,达到了21. 2%,和2005年的7. 94年和8. 53%有明显提高。
李高明的逃离始自一个稀松平常的夜晚,他和四个朋友蹲坐在火堆前边聊天边打发夜里的无聊时光。跳动的火苗,映得五个人脸上时明时暗。李高明喜欢和比他大的朋友玩,四个朋友,最小的20岁,最大的28岁。而他,年仅14岁。
图4 2005年和2014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
2014年底,兵团总人口的男女性别比1. 11,和全国1. 05相比高出0. 06百分点,存在较明显的失衡性。从各个师来看,和全国相比差距较小的只有第八师,该师的性别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的各师人口性别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别师比例失调尤为明显,第二师和第三师比例为1. 16,超出全国平均水平0. 11百分点,人口性别比失衡较为严重,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家庭和社会问题,甚至会损害人口的可持续性发展。
从兵团的整体看,城乡人口比例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城镇人口明显增多。2005年至2014年,兵团整体的城乡人口比例从0. 93上升到1. 55,高于全国的0. 75和1. 22。由于城乡人口比例一定意义上反映出城镇化发展趋势,可见兵团的人口城镇化增速大于全国水平[4]。从兵团各师看,城乡人口比例最小的为十四师,其比值仅仅为0. 27,而最大的第二师已经达到3. 1,该差距说明了兵团各师的人口城镇化发展不协调,需要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正视相关问题的解决。
表5 2005年和2014年兵团各师在人口结构方面相关指标数据
续上表
各师2005年2014年男女性别比城乡人口比例男女性别比城乡人口比例十二师-1.020.87-1.142.18十三师-1.10.69-1.072.1十四师-1.050.15-1.110.27兵团-1.10.93-1.111.55全国-1.060.75-1.051.22
兵团人口发展水平在内部自身发展主导之外,经济与社会因素同样影响发展过程,这种影响可以表达为一种协调状态,即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推动人口汇聚的状态。
总体上,各师人口发展协调度排位变化明显。2005年排名前三各师分别为第二师、第九师、第五师,到2014年一师、六师和五师在人口外部发展上的协调度显著提升,表现出了外部发展明显优势。2005年第三师协调度最差只有0. 27,与其他各师形成鲜明对比,在人口发展可持续性表现出了明显劣势。2014年各师不平衡性有所改善,但协调度呈下降趋势,排名前三的第一、六、五师协调度不超过0. 9,而十二师和三师的协调度小于0. 5,都表明兵团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呈加剧状态,各师有需要针对自身不足加以改进,促使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达到协调发展。
表6 2005年和2014年人口自身发展协调度表
图5 2005年和2014年兵团各师人均GDP(元)
2005年各师人口发展的经济因素差距不大,至2014年格局变化非常明显,第十二、十三、一师逐渐显示出强势,第十四、三、九师成为兵团经济因素发展的短板。人均GDP方面,第十二师与其他各师增速差异巨大,表现出经济发展的强有力优势。但协调度方面十二师排名12位,人口与经济发展形成剧烈反差,人口发展成为制约十二师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人口作为地方发展的经济基础,“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师对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的能力,各师除第四师不明显外,总体表现良好,该比重都没不同程度的提升,有利于缓解地区就业压力,塑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格局。
图6 2005年和2014年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在2014年,兵团各师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参加失保人员比例呈增长趋势,兵团针对于从业人员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有效的增强了从业人员的后期保障,为兵团人口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发现第三、十四师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结合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自身发展协调度观察,可知第三、十四师外部发展因素成为制约人口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兵团人口与社会发展水平协调状况排名可以看出:协调度比较靠前的是二师、七师、五师、四师等,社会发展较协调,对于人口发展具有较大优势。其中,2005年二师人口与社会发展水平仅属于一般水平,排名是第5位,但到2014年该地区己跃至首位,得益于其提高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参加失业保险占总人口的比重的政策措施,对于外来人才引进具有较大优势。
图7 2005年和2014年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参加失保人员比例
5.1.1 合理把控人口引进
人口数量是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口数量增长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要和本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一致,才符合地区稳定和谐发展的需要[5]。由实证分析可知,兵团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相对较低,这与新疆人口数据和兵团经济数据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明显反差。考虑到兵团成立之初,人口发展本身依赖人口迁移,要实现兵团人口数量方面稳定增长,人口引进是目前唯一的出路。人口引进要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口数量控制,一个是人口质量控制,建议各师进行人口引进时关注各师自身增长率的数据,适当调和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要求。特别是九师、二师、七师人口呈现负增长情况,人才引进在数量上需要关注,引进力度需要加大,随着兵团在南发展战略的实施,南疆各师在快速实现人口聚居的目标下,同时更应该稳定控制数量与质量间的平衡。
5.1.2 稳步提高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是提升兵团整体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核心,除人口引进方面需要控制质量,根据现阶段兵团的实际情况引入合适的人才,预先制定行之有效的的政策之外。对于兵团各师自身人口,根据兵团各师的现实状况,积极完善基础教育,完善原有教育体制,全面落实幼儿园建设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的严格要求,有条不紊的推进基础教育水平,另外针对第三师和十四师位于南疆偏远地区,区位劣势明显,高等教育发展有限的现状,发掘其人口的流动性小且人口质量有提升空间的特征,加大人才吸引力度来提高人口质量。同时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开展,倡导兵团高等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培养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兵团的基层工作[6]。
5.1.3 适度优化人口结构
兵团人口“性别比失调”的问题已经成为人口结构方面最为关注的问题,第二师和第三师比例为1. 16,超出全国平均水平0. 11百分点,人口性别比失衡较为严重,是兵团目前最需要加强调整的两个师,要从根本上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兵团各师应该深入开展有关“婚育”方面的主题活动,进行深入的宣传,利用多种大众媒介进行广泛的传播和宣传。同时,注重外来人口引进的性别控制,适度完成人口结构的优化。城乡人口比方面,占比最小的十四师,其比值仅仅为0. 27,相比全兵团、全国该比例尤为明显,人口城镇化方面的差距巨大,映射出经济产业结构的巨大调整空间,建议适当调整服务业发展促进城乡人口的转换。
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具有重要协同作用,人口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持。兵团的整体经济水平明显低于全国的经济水平,兵团各师立足社会稳定的基础上,需要加强招商引资,认真探索发达的地区发展思路,乘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机遇,积极考察产业转移趋向,增加和发达地区政府以及企业的交流,实现产业聚集,提高居民经济收入水平[7]。从经济方面解决人口不稳定因素,整体降低经济因素对人口发展带来的不协调影响,实现以经济发展带动人口迁移发展的有效互动。正视兵团各师经济得分和协调度普遍降低的现状,重点关注十二师和三师协调度较低的问题,两个师协调度都为超过0. 5,问题较为突出,建议针对性的进行改进,缓解兵团各师不协调加剧趋势的情况,促使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就经济方面分析,第四市经济得分从3. 36下降至0. 67,波动最为明显,直观反应出人均GDP快速增长与就业人口比例基本没有变动的之间的不协调。而十四师两次经济得分都最低,且与其他各师差距明显,人均GDP差距明显的暴露出来。
养老保险覆盖率方面,第三、四、七、十二、十四师变化不明显,特别是第三、十四师由于自身数值不高,应该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间。数据上,第三师社会得分始终为零,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参保人员比基本没有提升,且各师排名最低,协调度方面第三、十四师也不尽人意,总体表现为社会发展相对缓慢,与兵团各师总体社会发展上升态势形成反差,成为人口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议重点关注第三、十四师社会发展相应的失业保障、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针对性的进行完善。
[1] 张杰,吴新平,邢永琴.兵团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发展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2(6):61-64.
[2] 李建新.中国人口结构问题[M].中国文献出版社,2009:38-47.
[3] 胡海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发展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3:12-21.
[4] 王政爱,苏荟著.兵团人力资源开发研究[M].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2014:66-68.
[5] 彭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安全与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7:55-57.
[6] 王淑云.兵团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C].兵团人口理论研究会优秀论文汇编之二.2007:1-7.
[7] 孙敬水,许利利.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数据统计与管理.2008(5):77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