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程 诚
孟子是儒家第一个提出人性思想的人,他在《孟子》一书中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是与生俱来的,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向善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见于《孟子·告子上》善:在这里是向善之意;就下:往低处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就如同水往低处流。(在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们所熟知的“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是孟子所言,而是《三字经》开篇之语,《三字经》为南宋王应麟所作。)
那么,孟子认为人性之善指什么呢?他说:“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即孟子最早提出了“良知”的概念,良知:不学而知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之心。孟子又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怜悯。)又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见于《孟子·告子上》)恻隐,是指对受难者同情;羞恶,则是指对自己或别人的坏处感到羞耻和厌恶。
孟子提出人有“良知”、“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及“羞恶之心”来证实人的本性是向善的。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
荀子
荀子也是儒家一位大家,他提出了与孟子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人性是恶的。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他认为:人生而好利,生而有嫉妒、憎恶之心,生而好声色。很明白,荀子把人之后天而有的一些特性视为人的本性了。
西汉杨雄
西汉杨雄则提出了与孟子、荀子都不同的观点,他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他强调一个人的善恶在于后天的修养(包括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则是合理的。
告子
告子是与孟子同时代人,《孟子·告子》篇保存了他的思想。告子曰:“食、色性也。”又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以此言为代表,他提出了“性无善恶论”。他认为:人之饮食、男女等欲求就是人的本性,它像湍急的流水,往东引就东流,往西引就往西流,人性不分善恶,就像水不分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