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二元(平山县水产加护推广站 河北 石家庄 050400)
病原体主要为水霉目(Saprolegniales)水霉科(Saprolegniaceae)水霉属(Saprolegnia)水霉(Saprolegniaspp.)和绵霉科(Achlyogetonaceae)绵霉属(Achlyogeton)绵霉(Achly spp.)等真菌。菌丝为管状,由内外菌丝组成,具有选择受伤肌体侵袭和吸收营养功能。该病原体主要寄生在鳖的脖颈及四肢,一旦侵入受伤病鳖破损皮肤或鳖卵壳,即吸收营养迅速繁殖生长,伸出体外菌丝长度可达2cm以上,在水中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有的地方称之为白毛病、肤霉病或白绵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在春末夏初或秋季最为流行,适宜发病水温为13~19℃;中华鳖不论大小几乎均可感染此病,发病诱因主要为甲鱼互相撕咬所致的皮肤损伤感染。
中华鳖感染此病时,发病初期,肉眼不易看出异常,后期病鳖皮肤糜烂、烦躁不安、摄食减少、行动迟缓、消瘦无力。当肉眼能观察到水霉时,菌丝早已侵入鳖的伤口,并向外长出很长的菌丝,状如灰白色棉絮,用手触摸柔软而厚密,菌丝上易附着泥土,菌丝不易清除,影响中华鳖入水游泳。严重时,除脖颈周围及四肢附着一层厚厚的如棉絮状物外,甚至全身各处均被感染,菌丝的大量寄生使鳖负担过重,不愿下水,游动缓慢,常在岸上休息,最后不食,不断消瘦而死亡;病灶部位呈现不规则圆形伤口,显示充血或浮肿。鳖卵在孵化过程中受伤部位也会感染,长出菌丝,从而使卵坏死。水霉病造成的鳖死亡率较低,但影响鳖的体貌品相及正常生长,易引起其他并发症而使鳖死亡。
当发现中华鳖食量减少,离水上岸不愿下水,脖颈或四肢皮肤长毛,状如棉絮,即可初步确诊为水霉病。抓取病鳖后,取其病灶用显微镜检测可进一步确诊。
减少损伤可有效预防水霉病的发生。在捕捞和分池过程中,规范操作,轻抓轻放;运输过程中,对成鳖采用成鳖布袋装运,稚鳖和种鳖采用内装浮萍或水草的竹篓或塑料筐装运,防止鳖体受伤而感染水霉病。
放养前采用2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或3%的食盐水溶液浸泡消毒;放养规格一致,大小同池会造成幼鳖被咬伤或吃不到食物导致抵抗力下降;亲鳖培育池公、母搭配比例以1:3为宜,避免交配时斗殴咬伤;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水葫芦等净化水质,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水质污染,污染的水体会腐蚀鳖特别是幼鳖的皮肤,使霉菌有机可乘;及时清理食台并喷洒消毒液消毒,每天至少1次。
采用0.04%的食盐与0.04%的小苏打混合溶液全池泼洒,第2天用二氧化氯全池泼洒,用量为0.3g/m3。
预防用量:水霉净200mL用于8~10亩(667平方米/亩,下同)鳖池,每10天泼洒1次。治疗用量:水霉净200mL用于4~5亩鳖池,每天泼洒1次,连用 2~3次。
对发病鳖及时捞起隔离,放在浅水水泥池中治疗。清理伤口水霉,然后涂抹土霉素软膏,用10mg/L的漂白粉溶液浸浴10~20分钟。在饲料中添加VC及VE增加鳖体的抗霉菌能力。
总之,中华鳖水霉病的防治重点是做好防护,特别是长途运输或分池放养的操作一定要规范,避免鳖体受伤;另外,中华鳖饲养用料多为高蛋白物质,残饵和粪便污染水体严重,容易诱发疾病。因此,日常管理中必须做好食台的清理消毒,保持水质清新,适当使用微生态制剂如EM菌的泼洒或饵料添加,既保证水质又增强中华鳖自身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