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鸿基
【摘 要】目的:对骨巨细胞瘤的超声表现与临床分级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回顾性分析患者各项临床数据。结果:骨巨细胞瘤超声表现可见骨皮质内单发弱回声或者混合回声团块,亦可见液化状态,周边呈强回声骨皮质完全/局部包绕状,骨皮质亦多见受累状态,血流分级大多在I-II级之间。结论:骨巨细胞瘤诊断及临床分级选择超声检查的结果更佳。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超声表现;临床分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and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of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showed a single weak echo or mixed echo mass in the bone cortex, and also showed liquefaction state. The surrounding area was strongly echoed. The cortical bone was completely / partially wrapped around the bone cortex, and the bone cortex was also more involv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blood flow was mostly between I-II level. Conclusion: the diagnosis of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and the selection of ultrasonography for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are better.
Key words: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ultrasonographic appearance;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01
骨巨细胞瘤均以多核巨细胞、小梭形/圆形间质细胞组成,通常巨细胞极大、存在很多的核,可见几十或者百余个,并呈梭形/圆形间质细胞形态。骨巨细胞瘤属原发性骨肿瘤,我国约15%的原发骨肿瘤患者为骨巨细胞瘤,容易出现肺部转移的情况,并经手术治疗后复发率高,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1]。临床上治疗骨巨细胞瘤时,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出现无法挽回的结局。故而本次研究旨在对骨巨细胞瘤的超声表现与临床分级进行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纳入68例对象为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骨巨细胞瘤患者,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龄为27-45岁,均值为(32.85±5.19)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者20例、发现肿物者26例、活动度降低者17例、合并病理骨折5例;病变部位均为长管状骨,股骨远端者19例、胫骨近端者13例、桡骨远端者17例、肱骨近端者15例、腓骨近端者4例;患病时间为1个月-7年,均值为(5.03±1.68)年;患者病情均为首发,病情均经临床病理诊断证实。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飞利浦HD1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设置线阵探头为9-12MHz扫查并观察病灶部位的血供。扫查时让患者以平卧位/侧卧位接受检查,保持四肢关节自然伸直状态,选择直接扫查法详细检查病灶处不同切面的情况;高度重视观察骨包壳菲薄位置/溶骨破坏位置的肿瘤内部回声情况,对其周围外生软组织包块情况密切观察;并对其肿瘤处血供状况密切观测,要保证每个肿瘤测量3-5处可见显著肿瘤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等。
1.3 分级依据 临床分级以Campanacci分级法:I级提示静止型:无明显临床症状,并可见病灶仅局限在骨壳中,骨皮质未见受累情况;II级提示活跃型:可见较为显著的临床症状,病灶边界呈模糊状态,并未累及到关节软骨[2];III级提示侵袭型:骨皮质呈突破状,并亦可见骨皮质突破及侵袭软组织,病变发展很快。以Adler法血流分级:0-III级[3]。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获各项临床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巨细胞瘤超声声像图特点
研究中患者超声扫查可见:患者骨端一边呈低回声骨质破坏区域,回声大多呈较均匀状,未见肿瘤骨、钙化生成的情况,内部囊性无回声区域患者23例;骨皮质呈变薄状态,存在骨皮质溶解中断情况者22例;病灶边界清楚,肿瘤呈向外生长状,并穿破骨皮质而边界清楚患者24例,其均可见包膜完整,均匀、低回声软组织肿块状。期间分级提示I级骨巨细胞瘤的血流信号多见周边血流情况,并可于内部观察到散开的血流信号;提示II-III级时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纳入对象骨巨细胞瘤为团块且单发,其周边呈强回声骨皮质包绕/局部包绕;病灶直径为3.1-13cm,均值为(6.71±3.05)mc;超声表现及临床分级特点详情见表1
2.2 不同临床分级超聲表现特点
研究扫查结果分析可得:患者临床分级均在II-III级之间,两级比较得III级更易产生液化情况,并多见肿物突破骨皮质的状况,同时病灶部位血供丰富,比较存在差异P<0.05;但两级边界以及形态与内部回声等方面情况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不同临床分级超声表现特点详情见表1
3 讨论
骨巨细胞瘤属常见骨肿瘤疾病类型之一,其间存在大量破骨巨细胞,镜下可见瘤中含有不同程度的细胞,细胞呈圆形/椭圆形/纺锤形单核基质细胞,并与多核巨细胞共同组成,镜下可见其弥散分布状态,已知多核巨细胞为骨巨细胞瘤重要的特征成分,但通常临床上亦可见多种骨病变中存在多核巨细胞或者纤维异样增殖症等方面情况[4]。故而临床上对骨巨细胞瘤诊断时,强调患者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影像学等方面特征的共同分析,故本次研究中着眼于骨巨细胞瘤患者相关情况,对其经超声表现与临床分级分析的结果进行探讨。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5]:骨巨细胞瘤患者临床分级II级者约为70%-80%,此次研究結果显示约79.4%的患者临床分级为II级,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6]。亦可见临床分级III级的患者出现液化或者肿物突破骨皮质的几率更大,并存在血供丰富的情况[7];临床分级II级的患者多见骨皮质变薄的问题,但并未突破骨皮质而使周围组织被累及,如果其边界以及形态、内部回声等情况比较时,则未见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该情况的出现与部分临床分级III级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侵袭性,而却在病情发展过程中未见侵袭的情况,但也不排除与研究对象较少的情况相关[8]。同时此次研究中未见临床分级为I级患者,该情况与此时期中肿瘤组织未突出髓腔而仅限于髓腔中的情况有关,而超声波根本不能穿透骨组织,随之出现超声仅可见骨质表面相关形态,但其不能显示深部结构的情况[9]。故提示:超声可显示的异常情况多为骨皮质受累及临床分级II级及其以上患者的病情。
临床上鉴别骨巨细胞瘤时,需高度重视骨肉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等方面情况[10]。已知骨巨细胞瘤通常不会存在骨化/钙化的情况,尽管临床分级III级的患者亦十分少见骨膜反应的情况,但骨肉瘤内部的回声呈不均匀状态,并显示出强回声针状瘤骨的情况,其与骨皮质方向呈垂直状态,可见放射状排列的情况,内部亦可扫查出大量点状/片状钙化病灶,通常病灶较大时可见内部出血的情况,亦或者坏死并无回声区的状态,该情况下则可扫查到相应的骨膜反应[11]。动脉瘤样骨囊肿亦为偏心性膨胀性骨破坏改变的情况,并可扫查出髓腔中边界清晰的状态,亦呈低回声/不规则多房多隔状结构,但通常此情况下并不会侵犯骨骺,结合的情况多见青少年或者存在多次外伤史的患者[12]。
骨巨细胞瘤为潜在恶性肿瘤的一种,其存在很强的局部侵袭性,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亦或者本身存在恶性肿瘤表现。通常认为Campanacci临床分级提示I级或者多数II级患者均需接受刮除术,但临床上亦可见II级或者多数III级患者要选择瘤段截除术。有资料显示:予以患者病灶刮除治疗后,其病情复发率约40%-60%,但经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医学家予以患者多种物理化学方法刮除肿瘤骨壳内壁,通过此方法使得肿瘤刮除边界适当扩大,比如酒精灭活、液氮冷冻或者骨水泥填充等,至此使得灭活深度加深1-2cm左右,并使刮除后肿瘤复发率得以显著控制,其复发率控制于10%-20%。故而提示骨巨细胞瘤治疗后复发率控制非常关键,需在充分保留患肢功能的情况下,选择科学适宜的治疗方案,以确保肿瘤预后良好,病情复发率低。此次研究中纳入对象经检查未见复发病灶,这可能与纳入病理较少有关。
综上所述,骨巨细胞瘤多见中青年群体,患者发病初期多见多以扪、包块/肿痛等方面不良情况,并多生长在长骨中,临床上单发病灶诸多,超声扫查时提示骨皮质内回声弱,团块为囊实混合回声状态,内部回声呈不均匀的情况,可见液化及无钙化的状况,扫查时周围多为强回声骨皮质完全包绕/局部包绕的情况,骨皮质亦为受累状况,并会随之变薄/被破坏,骨皮质突破后便会出现病灶周围组织被累及的情况,但亦可见些许患者为偏心性及膨胀性或者溶骨性生长的情况,患者的血流分级多见I-II级[13]。但通常临床分级高时可见液化及突破骨皮质的情况,并能够扫查到非常丰富的血供。故提示超声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高,扫查时能够全面、实时动态观察病灶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对肿瘤附近组织的关系探查结果更为准确,故而对病灶有无侵袭神经或者血管等方面情况分析可提供更多信息数据[14]。不过超声穿透未侵袭骨皮质的难度较大,故对骨巨细胞瘤I级患者诊断结果欠佳,临床上诊断时需联合X线或者CT、MRI等诊断仪器。
参考文献
沈智辉,徐白萱,关志伟,等.PET/CT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7,28(06):438-441.
岳国阳.骨巨细胞瘤组织中MMP-2、Ki-67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7,30(01):72-73.
胡杨,胡丹雄,廉凯,等.硫化氢在骨巨细胞瘤中的检测及其在病情评估中的意义[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6,13(05):25-28.
陈江涛,艾克拜尔·尤努斯,徐磊磊,等.血清NTx和TRACP5b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08):724-726.
张璘,赵正莲,许家顺,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