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阈下的教育公平的研究

2018-05-09 01:30刘凌峰曲路
科学与财富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中国梦

刘凌峰 曲路

摘 要:教育梦是实现中国梦的驱动力,确保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强,则国民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梦的基础则是全民教育的公平,这也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实现教育公平在助力中国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关键词:教育梦;中国梦;教育公平

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山区贫困下一代的成长,要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 13 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要实现教育的平等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什么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这一概念首先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其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通过法律来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被许多国家一一认可,各个国家通过出台相应的法律来保证普通公民能受到公平的教育。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与历史局限性。[1]

二、我國现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

(一)地区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据胡鞍钢等的研究,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扩大的趋势:各地人均GDP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城乡差别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城镇和农村之间适龄儿童的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在校生的比重差距明显,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仍然较高。

(三)阶层差别

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成为我们观察公平问题的另一个重要视角。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实际的教育收费不断增加,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收费,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受地不同程度的影响,校园中的“贫困生”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对农村大量出现的流失辍学的调查显示,贫困仍然是使许多人上不起学的第一位的原因。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当前许多地方出现的令农民难以承受的教育负担,是由不规范的乱集资、乱收费造成的。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全国数千万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是被忽视的。

三、我国教育公平问题原因分析

(一)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

对于历史形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教育资源配置的应当体现:一是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差距。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运作中,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状况虽有所改变,但改革开放之后,各地的发展差距又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造成这种不平衡的传统原因之一,是强调教育的直接功利价值,希望迅速改变工业、科技落后局面,因而,教育的实际重心在高等教育。而计划体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并不是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因而,尽管在一段时间内也有平衡布局的政策,但地区差距还是没有有效地缩小。例如,中西部许多省区长期以来没有一所重点大学。

重高等教育,体现的是国家对“效率”的直接追求。由于国家垄断了教育资源,又财力不足,致使基础教育长期薄弱。轻基础教育的现实,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而且由于国民素质、劳动力素质低下的制约,总体而言对经济发展并不是高效的。

(二)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尤其是基础教育管理权的下放,大大加快了教育民主化的进程。这一过程同样受到“公平-效率”矛盾的制约,基础教育面临这一选择:是优先满足大多数儿童的教育需求,使所有儿童地受到必要的教育;还是通过强烈的竞争和筛选,使一小部分人受到较好的教育?我们事实上选择了走培养“尖子”的精英教育路线。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甚至是人为地制造差距,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垃圾学校”。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市、城镇,从而有利于城镇学生的升学。这种把学校、学生分为不同等级,为了选拔少数“尖子”,而使多数儿童的利益受损、强烈竞争性的教育,是违背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应试教育”的制度基础,目前正在纠正、改变之中。但公立学校之间已形成的重大差距,已经成为目前市民关注的新的教育不公的动因。

(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

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数面前的人人平等。但由于实际录取学生采取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各省市区的录取定额并不是按照考生数量平均分布的,而是按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准则,因此出现同一份考卷,各地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从而加剧了原本已经存在的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

四、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增进教育公平的主要途径

1.通过发展教育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径。要实现农村初中、城市高中和整个高等教育较大的发展,一是各级政府必须按照《教育法》和有关规定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要采取切实政策,放开、扶植和鼓励发展民办教育,鼓励私立、民办中小学发展,满足一部分人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使政府能集中力量推进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

2.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各地在本地区内,同样应遵循这一原则,至少不能人为地拉大这种差距。教育新的发展布局、教育的增量部分应向薄弱地区倾斜,增加其教育机会。

(二)促进教育发展的“地方化”

通过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转换职能,下放权力,促进教育的地方化,以利于教育模式多样化的改革。逐渐实行教材、评价标准、考试制度等主要由各省市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下放高等教育管理权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招生、考试模式的多样化。

(三)建设“终身教育”体制

教育民主化的最终实现,需依赖充分的教育机会,建立开放的、多元化的教育体制。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提出“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为适宜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开辟更为广阔的途径,逐渐完善终身学习体系”的内容。对此应当做出具体的计划和安排,通过十至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最终建立终身教育体制。当前,应当将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其它多种形式教育;开放教育系统,加强社会教育和公众参与;增加现行教育制度的弹性、选择性和适应性作为重要内容。

如前所述,教育结构单一、学制僵硬、各类教育之间的不衔接、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实用价值、教学难度过高等等,制度化教育的自身缺陷,产生对学生的排斥力,是造成教育機会、尤其是学业成功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重要原因。通过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也是提高教育效率、增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石川.纾解基层公务员的难与烦[N]. 人民日报 ,2013,(5).

[2] 赵兵.如何让乡镇干部踏实工作履职尽责[N].人民日报 ,2014,4(17).

[3]陈中原.中国教育平等初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0:179,2.

[4]肖昊.教育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64.

[5]蔡克勇.21 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57-58.

注:

[1] 王石川.纾解基层公务员的难与烦[N].人民日报,2013,(5).

作者简介:

刘凌峰(1967-12),男,河北平泉,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曲路(1991.11-),女,辽宁,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中国梦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