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型农业金融机构的产生,传统银行融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融资的需求,传统银行融资方式受理过程中手续复杂化、抵押给银行的担保物较多,这些条件农民无法达到要求,所以在进行融资时,银行不予以批准,给农户的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在该情况下,金融机构在响应国家的号召下,顺应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信用互助业务,满足农户的借贷需求。本文对新型农村金融实施效果评价及其优化模式为出发点展开了详细的探讨,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对未来金融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实施效果;优化模式;非制度约束
一、新型金融机构发展优势分析
(一)准入门槛低,运行机制灵活、效率高
新型农业金融机构的兴起,对比传统的银行来说,农户需要借贷融资时准入性门槛儿低,抵押少,存款准备金等要求低,这些无形中为农户创造了良好融资条件,新型农业金融机构在进行融资,运用时机制也比较灵活,例如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多层次的产品,以及农户个人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可以提高农户贷款的时间效率。
(二)新型金融机构盈利增强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创建比传统的金融机构更具有竞争力,该金融模式是在政府的推动下产生的,能够帮助农户解决融资贷款问题,扩展业务创造高额的利润,新型金融机构是具有生命力的,详细的政策有农贷贴息、支农再贷款等优惠政策的出台。多数村镇银行开始实现微利。即使利润率与其他大型国有银行有差距。随着不断经营呈现良好态势,经营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盈利能力也不断增强。
(三)金融需求大市场前景良好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农村对信用卡的需求量大,有的农户办理信用卡用于农业的发展,建立蔬菜大棚,果树栽培等资金运转,所以信用卡的使用农村地区空间大,社会的发展进步POS机器也随之增多,为了跟上时代的浪潮有的农户会将闲置的资金进行投资理财和储蓄的人数越来越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创建对比传统金融机构下可以看出,该模式下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以及低收入人群等提供了全面的服务。
二、发展中产生的问题
(一)监管模式存在严重问题
近年来黑龙江作为农业发展重要的省份,对于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保护合作社和合作社成员合法权益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在开展新型农村金融融资借贷方面由于信用互助业务监管部门的疏忽,流程没有明確的规范性,导致各个信用互助的企业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为新型农业金融机构在做金融业务时,员工为了追求业务的数量问题,而忽略农户个人的需求等,当新型金融机构监管部门松散不完善,忽略员工后期的指导,对农户后期的服务,就会导致金融市场问题不断的产生。新型弄崔金融机构的主要监管方式以垂直管理方式为主,垂直管理即一层管理一层,自上而下分别管理,上级领导没有做好沟通传达工作,就会使员工在受理金融业务时存在误区,没有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所以会出现监管交叉现象的存在。
(二)资金来源不足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为了更好的适应发展,我国的农村正处在转型的阶段,因为新型农村刚开始建设,所以在某些方面上由于某些原因还存在着不足。特别是金融方面的资金周转和来源。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融入市场的过程中,就适当的下调了进入市场的标准,进而在资本方面显得更不是特别充裕了。例如:在县(市)、乡(镇)建立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远低于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标准。由于新型农村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金融机构比较少,有很多的金融机构运营时间还比较短,甚至有的机构刚完善健全就要面临倒闭,因此人们刚开始接触还没有完全了解就不营业了,所以很少有人办理存款业务,由于公信度较低,对于信贷业务来讲也很少有人铤而走险进行办理。总而言之,在我国新型农村的金融机构难以融资,同时渠道还比较少。从乡镇银行的角度来说,股东较少并且没有较多的控制权,无形中也降低了参股银行的积极性。
(三)金融市场定位模糊
对于新型农村而言,金融机构属于商业性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因此需要独立承担风险,对于金融机构的亏损和盈利要自己负责。金融机构本身就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利润最大化是金融机构的最高目标,所以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就会具有针对性,选择那些风险和成本都相对较低的作为贷款对象。对于原本效益就低的农村经济又无形中增加了压力,不仅要面临市场风险,还要面临自然风险,使得农村的经历逐渐变成了弱势经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现利润最大化,许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都选择了抛弃原有的市场定位。因此对当地的情况很不了解,融入不到新型农村中,很满足不了村民的需求,在管理模式、创新能力和产品提供方面依旧停留在原有的程度,不符合新型农村的要求,不利于大农业的发展。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在政府方面,没有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体察民情,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只是在行政方面进行施压,强迫金融机构进入到农村,完全没有考虑到后期的生存和发展,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动力不足。造成的结果就是新型农村的金融机构要面临亏损的风险,进而慢慢的从农村金融市场中退出,远离新型农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新型农村金融实施已经有了明显的效果,无论是在投资理财、融资、还是储蓄、借贷方面和传统金融机构相比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该形式下的金融机构为农户的发展建设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通过对内加强自身风险管理,对外加大政府对其发展的宣传、支持和监督作用,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伏安.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重在制度建设[N].经济日报,2013-12-9.
[2]陆智强,熊德平,李红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治理困境与解决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1,32(8).
[3]曲小刚,罗剑朝.利率市场化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J].呼伦贝尔学报,2013(4).
[4]纪锐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降低门槛带来的隐患[J].红旗文稿,2008(2).
作者简介:臧梓灼(1997—),女,汉族,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