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岳文
《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并称为“修身处世三大奇书”,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对于我们修养心性、学习为人处世之道、感悟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菜根谭》
(一)《菜根谭》概述
《菜根谭》的作者是明代万历年间的洪应明。关于洪应明,《明史》无传,其他史书也很少提及。其生平事迹,只有从他自己的著作以及别人为他的著作所写的题记、序跋中进行梳理。根据现有材料,我们可以得知: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四川新都人(一说江苏金坛人),早年热衷于仕途,曾到南京求官,晚年归隐山林,潜心著述。他与袁黄、冯梦祯、于孔兼都有交往。袁黄,号了凡,是家训名著《了凡四训》的作者;冯梦祯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于孔兼是万历八年(1580)进士,曾到无锡参与东林讲学。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本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事的格言集。明朝万历年间,社会危机四伏,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但朝廷上下却是醉生梦死,腐败横行,奸权当道,正人君子被排斥,有识之士被埋没,社会风气日下。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洪应明,虽学识渊博、才智过人,却在仕途上屡受挫折,志不得伸,这让他对社会现实有了入木三分的观察和深切的体会。《菜根谭》这本格言集即凝聚着洪应明对整个人生社会万种世态的分析,饱含着他企图拯救社会、劝人为善的一片苦心,也显示了他的学识和修养。本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无所不及,读之不仅趣味盎然、富有哲理,而且言近旨远、促人警觉,同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书名取“菜根”二字,颇有味道。有人认为是取自宋朝学者汪信民的说法: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意思是一个人只要能够坚强地适应清贫的生活,坚定信念,持之以恒,那么,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所成就。也有人认为是取自南宋朱熹的说法:“某观今人,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可不戒哉!”洪应明的好友于孔兼则说:“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洪子曰:‘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高吾道以通之。其所自警自力者又可思矣。”于孔兼为洪应明的好友,其说或更接近作者的原意。
《菜根谭》成书后,流传很广,今天所能见到的版本,大致说来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系统是明末高濂编辑的《遵生八笺》附录本,分为前集和后集,书前有于孔兼的题词,卷首有“还初道人洪自诚著 觉迷居士汪乾初校”字样。另一个系统有的版本也分前、后两集,前集再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四编,后集为概论一编;有的则不分前、后集,全书直接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编。比较两个系统的各个版本,其所收章数和次序都有不同,但总的来说,第二个系统版本的章数明显多于第一个系统,目前我们常用的也是第二个系统的版本。
(二)《菜根谭》的现代价值
《菜根谭》将《修省》放在开篇,意在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唯有修身立德的人,才能经得住考验,抵挡得住外来诱惑,抵制歪风邪气,与不良行为作斗争。洪应明始终认为德行修养是成事之基。他说:“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概论》)良好的德行修养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就像兴建楼宇,如果基础不牢固,是不可能经久耐用的。由此可以推论出一个人是否能做出积极的贡献,取决于他的德行好坏,有才无德的人,学识越广,权位越高,对社会的危害反而可能越大。正如书中所言:“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概论》)这就要求我们在选人用人时要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那么,如何修身和保持良好的德行呢?洪应明提出要摒除心中的贪念。人的正常欲望应该得到满足,但凡事都要有度,欲望过度,就是贪。书中说:“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概论》)在洪应明看来,人不可有贪欲,一旦有了贪婪偏私的念头,即便原本刚直的性格也会变得十分懦弱,会使原本聪明的头脑变得昏聩,使仁慈的心地变得残酷,使纯洁的人格变得污浊,最终的结果就是毁掉这个人一生的品格和美德。所以,做人应当淡泊名利,把“不贪”二字作为修身之宝。书中还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概论》)不轻易责难别人小的过错,不随便揭发别人的生活隐私,不对他人以往的过错耿耿于怀,这三个原则是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不昧己心,不拂人情,不竭物力”(《概论》),这三者也是对一个人德行的要求。
当然,修身养德是件不容易的事,这一点洪应明看得很清楚。他说:“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修省》)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具有纯金美玉一般的品德,就要经历烈火般的锻炼;要想做出一番大事业,就要经历艰难险峻的考验。无论是“从烈火中煅来”,还是“向薄冰上履过”,都是修身必须经过的过程,所谓“烈火炼真金”,“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说的都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和知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概论》)清廉纯洁又有雅量,有仁义之心和敏锐的判断力,洞察一切而又不苛求于人,正直而又不过于矫饰。这是洪应明心目中“懿德”之人的形象。
《菜根谭》还强调从政者要廉洁奉公。“居官有二语:‘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概论》)在洪应明看来,获得不该得到的利益,是遭受祸害的根源。因此,为官者要具有廉政意识。洪应明还说:“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概论》)这句颇有辩证思想的话,意在指出真正清廉之人,其廉洁思想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他不会把清廉作为噱头四处宣扬,从而给自己歌功颂德。为官清廉者,应该做到心如规矩、志如尺衡,要严格自律、坚持原则。
对于为官者,书中还说:“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概论》)这是要求为官者要慎独自律、表里如一,即使在细微的地方也不可粗心大意;即使在没人听见、没人看见的地方,也绝对不做见不得人的事;尤其是处于贫困潦倒之时,更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关于家庭教育,书中说:“家人有过,不宜暴扬,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之解冻、和气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典范。”(《概论》)对于交友,作者提出要慎重,认为:“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概论》)书中还指出,凡事都要有度,超过了度,好的事物也会向不好的方面转化:“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礼,多出机心。”(《概论》)
《小窗幽记》
(一)《小窗幽记》概述
《小窗幽记》是一部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身,集晚明清言小品之大成的著作。
关于这部书的作者,一直以来都存有争议。此书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题有“云间陈继儒眉公手辑”。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史·隐逸传》说他“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弃之。隐居昆山之阳。……亲亡,葬神山麓,遂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有终焉之志”。虽然从二十九岁起就不再出仕,但陈继儒常周旋于公卿缙绅之间,盛名享誉天下,且著作等身。然而,有学者研究认为,《小窗幽记》是假托陈继儒之名,其本来面目应该是明代陆绍珩编纂的《醉古堂剑扫》。清朝时,有人对《醉古堂剑扫》一书进行了编辑加工,鉴于陆绍珩名气不大,编辑者乃将陈继儒抬了出来,并参照他的《小窗四纪》《岩栖幽事》,将编辑加工后的《醉古堂剑扫》定名为《小窗幽记》。还有学者提出,编辑加工者就是为乾隆三十五年刻本作序的陈本敬以及刊刻者崔维东。
无论作者是谁,《小窗幽记》这部书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它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卷,在内容上博采群书,凡诸子百家、诗词歌赋以及各种体裁的文章和杂著,无所不包,或照录原文,或截取片段,或重组改造。清言小品属于著述中最自然的、最不兜圈子的、最简易的方式,其优势就在于它能用极精致的语句,透露出处世之道以及人生智慧。正如陈本敬《小窗幽记叙》中评价道:“泄天地之秘笈,撷经史之菁华,语带烟霞,韵谐金石。醒世持世,一字不落言筌;挥麈风生,直夺清谈之席;解颐语妙,常发斑管之花。所谓端庄杂流漓,尔雅兼温文,有美斯臻,无奇不备。”醒世、持世,可以说是此书的主旨。善读此书者,当反复体会其中的意蕴。
还需指出的是,此书编排的顺序也是颇为讲究的。它以“醒”为第一,对醉于朝的趋名者,醉于野的趋利者,醉于声色车马的豪者,无异于醍醐灌顶,使其还原出一个本真的自我来。此后的情、灵、素、奇等等,都是建立在“醒”的基础之上。因此,学者罗立刚称,清醒之后,经此一番洗礼,真个是俗情涤尽,烦恼皆除,人生的价值,才真正显现了出来。
(二)《小窗幽记》的现代价值
《小窗幽记》这部书,重在让人修养心性,并从中体会为人处世的方法。书中说:“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卷一《醒》)若能以安详的心态,从容地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人聚人散,这便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待人接物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做到心胸宽广、不斤斤计较,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而无论是安详、谦退,还是涵容、洒脱,最根本的还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常怀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一切事物。“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卷四《灵》)人们在情急之下往往束手无策,甚至做出错事,如果能够做到心态平和,宽松从容,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事情往往能够得到解决。
对于为官者,书中提出了七大原则:“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长,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洽事,此居官之七要也。”(卷十一《法》)处心要公正,自己要清廉,对国家要忠诚,对长辈要恭敬,待人接物要诚信,对待下属要宽容,对工作要敬业。这对今天的从政者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此书作者受此感染,将人们身边常见易见之物与人的品性相联系,要求人们常思观省,砥砺自我。“怪石为实友,名琴为和友,好书为益友,奇画为观友,法帖为范友,良砚为砺友,宝镜为明友,净几为方友,古磁为虚友,旧炉为熏友,纸帐为素友,拂麈為静友。”(卷七《韵》)朴实、和洽、方正、素淡,正是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
书中还特别提到阅读带给人们的愉悦感受。“读一篇轩快之书,宛见山青水白;听几句透彻之语,如看岳立川行。”(卷四《灵》)“读书如竹外溪流,洒然而往;咏诗如蘋末风起,勃焉而扬。”(卷四《灵》)“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增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卷十一《法》)所谓“开卷有益”,读书是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的一个好方法,苏轼《记黄鲁直语》中说:“黄鲁直(黄庭坚,字鲁直)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围炉夜话》
(一)《围炉夜话》概述
《围炉夜话》是“修身处世三大奇书”中成书最晚的一部。它的作者王永彬是清朝道光、咸丰时人,根据族谱等资料记载,王永彬,字润芳,号宜山,人称其宜山先生。他少时入私塾读书,后为廪生,并“由廪生以道光廿三年以恩贡就教职,在籍候选教授终身,寿终正寝”。所谓候选教授终身,意思是从未就实职,只有个候选的名号。王永彬好读书,至晚年仍“卷不去手”,“于学无不通”。他以授徒为生,其授徒“先躬行,后文艺”,“兼励文行,不专尚举子业,凡问业者,咸修饬谨度品概与词艺兼营并进”。
王永彬生活的时代,可以用内忧外患四个字来形容。面对这种危亡的局势,清朝统治者却因循守旧,不思变革,致使国势日蹙,百弊丛生,民不聊生。一些有报国之心的士大夫为此忧心忡忡,却空有壮志,无力回天,王永彬就是其中之一。他对当时官场的积弊认识深刻,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并给予无情的鞭挞。如他在书中说:“权势之徒,虽至亲亦作威福,岂知烟云过眼,已立见其消亡;奸邪之辈,即平地亦起风波,岂知神鬼有灵,不肯听其颠倒。”(第22则)他还对社会上奢靡荒淫、丧失廉耻等弊病进行了揭露:“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第11则)另一方面,王永彬认为这种世风日下的局面是由于人们的道德沦丧造成的:“门户之衰,总由于子孙之骄惰;风俗之坏,多起于富贵之奢淫。”(第75则)因此,他提出只有重建道德秩序才能挽救涣散的人心,并希望那些清正的官员和道德高尚的君子能为子孙和他人起到表率作用;同时他还提醒人们不能耽于一时之安逸,而要居安思危、发愤图强:“人虽无艰难之时,却不可忘艰难之境;世虽有侥幸之事,断不可存侥幸之心。”(第107则)可以说,王永彬是一位有良知的士人,他有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和道德情操,而《围炉夜话》则体现了他这种强烈的使命感。
这部书以格言的形式写成,共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涉及教育、成长、立志、入世、谋生、成事等各个方面,是在儒家所讲仁、义、礼、智、信,以及由此形成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基础上宣扬伦理道德,并提出如何处理种种关系,目的是想借此扭转社会风气,挽救颓败的时局。所以书中说:“图功未晚,亡羊尚可补牢;浮慕无成,羡鱼何如结网。”(第112则)
(二)《围炉夜话》的现代价值
首先,在待人方面,书中说:“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第6则)这是与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的,《论语·为政》记载孔子的话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诚信是做人之本,而“恕”则可以使人际关系变得和谐。
其次,在为官从政方面,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皆欲贵也,请问一官到手,怎样施行?”(第184则)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为官者要有气节,正直无私,勤于职守:“成大事功,全仗着秤心斗胆;有真气节,才算得铁面铜头。”(第84则)“陶侃运甓官斋,其精勤可企而及也。”(第102则)为官者要有忧国忧民的意识,并勇于任事:“古之言忧者,必曰天下忧,廊庙忧;可知当大任者,其心良苦。”(第145则)为官者要身体力行,还要善于集思广益,吸收众人的智慧,从而避免因失误造成的严重后果:“凡事勿徒委于人,必身体力行,方能有济;凡事不可执于己,必广思集益,乃罔后艰。”(第173则)
第三,在读书治学方面,作者强调学习要以道德为根基。书中说:“士必以诗书为性命,人须从孝悌立根基。”(第134则)“学业之美在德行,不在文章。”(第10则)他还认为学者不仅要读书和治学,还要力行实践、经世致用:“講性命之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第26则)“性命之理,固极精微,而讲学者必求其实用。”(第189则)“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第149则)
最后,作者还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他认为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德行兼备的人才,家长的作用非常关键。书中说:“每见待弟子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弟子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较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第16则)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词也。”(第33则)家长对孩子万不可溺爱,对于已染劣习的孩子,也要尽力使其改过自新:“子弟天性未漓,教易行也,则体孔子之言以劳之,勿溺爱以长其自肆之心。子弟习气已坏,教难行也,则守孟子之言以养之,勿轻弃以绝其自新之路。”(第105则)应该说,王永彬的教子方法还是颇有见地的。
需要指出的是,《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是明清时期的产物,其内容自然带有时代的烙印,我们在阅读时需特别注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