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化融合的路径、障碍与对策

2018-05-09 02:16陈颖
关键词:产业化文创融合

陈颖

(浙江财经大学营销系,浙江 杭州 310018)

一、文化创意产业化融合的路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销、存储、交流、分享,数字化内容丰富了文化产品种类、改变了产品形态、扩大了市场边界、促进了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化融合是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融会贯通的持续过程,在我国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比如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作为中国全面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之一;2014年国务院就加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出明确要求;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首次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国家重点培育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创意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走融合发展之路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13年《创意经济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创意经济在发达国家呈现不同的越界扩容与转型升级是未来最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1]。

日本学者植草益根据产业融合的动因和效用双重视角界定了概念,认为“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2]。厉无畏强调,“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3]。

伦敦国王学院的Andy Pratt教授早在1997年就从价值链视角将创意构思、加工生产、大众分销、创意消费四个环节组合成链式的“创意产业生产系统”(Cultural 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m)[4],并提出节约交易成本、分享知识溢出、寻求地理接近、提升创意经济,是创意产业生产系统得以形成的四大动因[5]。随后,越来越多的功能和活动被添加到整个系统中,系统脱离链式结构转向网状生态系统(Ecosystem)[6]。

研究表明,文化创意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将重组传统的价值链和价值网络[7],使创作、传播和展现环节实现协同、高速、沉浸。文化创意产业化融合的路径主要有四类: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企业融合和市场融合(图1)。

图1 文化创意产业化融合的路径

(一)技术融合

技术层面的融合是文化创意产业化融合的基础。科学技术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消除了技术性进入“壁垒”,使技术边界趋于模糊。如胡惠林提到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前导规律”[8],吴忠泽认为科技创新是现代文化产业的“翱翔之翼”[9],张晓明形象地表述到数字技术引发创意产业的 “热核反应”[10],均说明生产技术、传播技术,尤其是数字化信息技术是推动文化产业革命的主导力。

(二)产品融合

产品层面的融合是文化创意产业化融合的标志。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借用两个以上产业的经营要素,开发出融合性产品,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新市场需求。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将民俗风情和传统技艺等软性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共同生产要素,通过技术开发以现代的形式加以表现,既能传播和保护非物质文化,又能吸引年青的旅游者,以达到“以文促旅,以游养文”的目的。

(三)企业融合

企业层面的融合是文化创意产业化融合的载体。企业融合又可以称为组织融合或业务融合。企业通过多样化兼并,不同业务借助同一运作平台(如同一信息系统,或相同客户资源系统,或同一销售渠道等)加以开展,相互之间形成互补性。”企业融合会使得组织结构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混合一体化、虚拟一体化转变。

(四)市场融合

市场层面的融合是文化创意产业化融合的动力。市场融合在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企业融合的推动下,不同产业突破各自边界,在市场层面出现交叉与渗透现象,是较高层面的融合。产业的市场运作、市场营销的创新、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是市场融合的主要表现。

二、文化创意产业化融合的障碍

文化创意产业化融合是文化建设的新亮点和经济的增长极,它从供给角度创造了产业成长的广阔空间、生态网络、竞争能力,它也从需求角度适应了消费者更加精细、个性、多样的消费特点。但是,机会与挑战共生,结合文创产业化融合的路径,可以从需求障碍、能力障碍和制度障碍三个方面来阐述文化创意产业化融合的障碍(图2)。

(一)需求障碍

需求障碍是从消费者视角观察产业化融合形成的文创产品与服务,在市场接受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调整。消费者是否愿意接受、是否有能力接受、是否持续消费等,与目标客户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能力、消费偏好、消费者成熟度、消费者学习能力等紧密关联。融合创新与顾客的消费行为通常具有路径依赖性。不过,在中国文创市场中,具备一批学习能力强并且愿意尝试的消费群体关键还在于供给方如何引导和创新营销。

(二)能力障碍

能力障碍与文化创意企业的整合能力、核心能力刚性以及创新能力紧密相关[11]。首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企业融合和市场融合均充分考验企业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现实到虚拟的整合能力;在融合过程中,企业会遇到与核心竞争力相随而生的核心刚性的阻挠,这是一种阻碍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惯性系统。随着顾客追求的核心利益不断变更,企业原有的核心竞争力时刻面临着被打破的可能;创新能力是文创产业最为核心的产业能力,它直接影响产品设计、产品形态、生产方式、流通渠道、品牌营销等各个方面。

(三)制度障碍

制度障碍主要包括市场垄断、管理欠缺、政策管制等。一些地方政府反映,在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以及驱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政府职能没有清晰划分,任务无法明确落实,责、权、利难以有效统一,究其实质,是现阶段我国还没有一个具体部门负责文化与科技融合事务,现有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合会商制度运作效率低下,文化与科技融合正处于“缝隙政府”的“管理真空”地带[12],许多文创产业的跨界融合处在“行为先”阶段。

图2 文化创意产业化融合的障碍

三、文化创意产业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

1.文创农业化的融合路径

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内部的整合提升融合、文化创意服务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是文创农业化的三条融合路径[13],分别对应技术融合、企业融合、市场融合。首先,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航天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渗透到农业中,催生出众多具有高新技术特色的信息农业,可以帮助农户在全面获取和分析农业生产经营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取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次,农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依据生物链原理而进行的融合,这种融合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最后,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休闲农业、景观农业、农事节庆、民风乡风等。旅游农业是以农村、农业、农事为吸引物,以“去繁化简、反哺归真”为核心利益的旅游形式[14]。

2.迈向“第六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第六产业”是指农业通过产业链、价值网络等流程重组、延展、再造,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农业。这个概念最早由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提出,即农户借助多元经营模式,将农作物种植(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农产品销售(第三产业)相互结合,提升产业价值。因为“1+2+3”和“1×2×3”的结果均等于 6,由此产生了“第六产业”的称谓[15]。“第六产业”的发展实质是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延展,让农民享受到全产业链的增值。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1.文创制造化的融合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路径从微笑曲线和价值两个角度考虑,分为两类。第一类,文创产业向制造业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融合。文创产业可以将创意理念注入到制造业的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品牌营销环节,转变成本竞争为差异化竞争,提升制造业的价值。第二类,文创产业的实体价值和虚拟价值与制造业实体价值的融合。一方面,“文创产业实体价值+制造业实体价值”的融合,将创意元素注入到制造业产品中,促进文化用品、器材、设备等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创产业虚拟价值+制造业实体价值”的融合,尤其体现在内容产业对制造业的提升。比如文创产业融入数字制造业,带动便携式电子设备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全面升级[16]。

2.提升原创与新科技的对策建议

纺织、汽配、化纤、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有效地将原创与新科技相互融合,助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如果说之前这些传统产业通过“三来一补”承接国际的加工制作和组装工序,配合劳动力成本低以及临近沿海物流优势、开放政策,完成了“两头在外”加工贸易、贴牌生产(OEM)的原始积累过程,那么,今天这些传统产业的转型方式则应通过加强技术和设计的密集度(ODM),以及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形象生产、品牌化策略(OBM)和版权保障等,将原创元素与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跨界融合,实现转型升级。

总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把握新产业革命,传统优势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将聚焦两大方向:一是传统产业的新兴化改造,主要借鉴德国工业4.0的模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的融合一体化发展。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融合到汽车、装备、电子产品制造、工程机械、钢铁、石化等传统制造业领域,以智能化、网络化、平台化制造模式推动传统制造业的高端发展,拓展新的增长空间,提升产业竞争优势。二是传统产业的数字智能化、网络平台化改造。比如,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打破原先垂直分布的产业链及价值链,实现传统产业要素重新高效组合的智能制造、平台经济与联盟经济。

(三)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1.文创信息化的融合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服务业之间的融合路径主要有三种:一是信息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的融合,比如以计算机、通信和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的融合;二是信息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融合,用新的技术展示传统文化,比如动漫游戏与三国故事的融合;三是信息技术与其他高科技产业融合促进新兴边缘产业的生成,比如生物信息产业、海洋信息产业等[17]。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城市也变得越来越智慧、越来越有创意。文创信息化衍生出更多“互联网+城市服务”的实施和应用[18]。

2.提高设计、艺术和内容附加值的对策建议

信息服务企业通过加强与设计、文化或艺术的合作,实现服务产品的“设计加值”和“艺术加值”,有利于自身从原先的技术平台制造商、运营商和服务商,转变为包括内容制作与集成的综合服务商。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服务企业可以转向基于网络游戏、网络广告、数据挖掘、内容加工的新媒体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提升“数据化”、“智能化”、“物联化”水平。

(四)文化创意产业与大众消费的融合发展

1.文创消费化的融合路径

创意性文化消费是一种以创意设计为手段、创意内容为核心、互动体验为形式、创意空间为载体、文化创意产业与消费体验充分融合的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和业态。它的出现迎合了个性化、多样化、娱乐化的消费趋势与偏好,为消费者创造更高消费价值。文创消费化的融合路径主要通过创设文化空间,以创意体验、数字技术、网络媒体为抓手,形成高度体验的创意空间[19]。从早期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创意市集到如今的创客空间、特色小镇,就是一个具备展示、交流、销售的多功能创意产业化平台,生动地营造着创意文化氛围,传播创意消费文化,激发消费者对创意的喜好和消费意识。

2.迈向“数字人文”的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融合媒体(media convergence)、数字遗产(digital heritage)、数字文化(digital culture)、数字旅游将成为传统传媒产业、文化事业、传统艺术、文物保护、文化旅游等各领域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路径,也将带给大众消费更多的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 数字影像、多屏互动、三维虚拟展示、沉浸式体验等诸多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提升艺术场馆、会展行业和节庆活动的感染力和参与度,甚至突破时空的界限激发更广泛的大众消费,产生优质的消费体验。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创意经济报告2013专刊[M].意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

[2]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3]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3.

[4]Andy Pratt.The Cultural 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m:A Case Study of Employment Change in Britain (1984-1991)[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7,29(11):1953-1974.

[5]陈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境对创意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6]Andy Pratt.Creative Clusters:Towards the Governanc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m?[J].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and Policy,2004,(112):50-66.

[7]李凤亮,宗祖盼.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J].学术研究,2015,(1):137-141.

[8]胡惠林.文化民权: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的战略基础和价值取向[J].探索与争鸣,2010,(10):68-71.

[9]吴忠泽.科技创新:现代文化产业翱翔之翼[J].中国软科学,2006,(2):1-5.

[10]张晓明.新一轮创意经济的“热核反应”[EB/OL].价值中国.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7-9-27/1454953.aspx.2017-09-27.

[11]陈柳钦.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提升的新模式[J].学习论坛,2011,(9):62-66.

[12]范周,齐骥,杨剑飞.论“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0,(8):21-25.

[13]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5-11.

[14]陈颖.景观农业的内涵和构建[J].经济学家,2008,(3):124-126.

[15]于平,傅才武.文化创新蓝皮书:中国文化创新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5.

[16]陈颖.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指数的构建与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0):44-49.

[17]陈颖,王超,孙福兵,高长春.文化产业与软件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J].特区经济,2014,(10):74-77.

[18]Michael Keane,Ying Chen.Entrepreneurial solutionism,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Chinese dream[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CulturalPolicy,2017.DOI.10.1080/10286632.2017.1374382.

[19]刘平.创意性文化消费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2014,(8):51-58.

猜你喜欢
产业化文创融合
陶溪川文创街区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融合》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