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走班选课的“前后台”

2018-05-09 17:17刘慈航北大附中选课走班设计者
新校长 2018年1期
关键词:评价学校老师

演 讲 / 刘慈航(北大附中选课走班设计者)

“走课”,在国内叫 “走班”。

自2004年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走班制”成了热门词,走班似乎成了判别学校改革的标志。

从2009年开始规划,2010年开始尝试取消行政班,推行“走班选课”,取消班主任,设立导师,取消课间操,引进社会资源做戏剧……北大附中实行“走班制”的教改措施在教育界引发轩然大波,并带来了巨大争议。

形象地说,北大附中的改革打破了一面面墙,打破了对学生的各种约束,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时间。

如今,这一系列教改蓝图是否落地,效果如何?没了班主任,对学生又如何进行评价和管理?在2017年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北大附中代表分享了在“选课走班”当中的思考与经验。

为什么我们要做“选课走班”?

关注“选课走班”都与新高考有关,新高考方案有两个核心的落实点,即大学怎么招,中学怎么教。但恰恰这两个问题,在未来会引发一些混乱。

今年开始,北京、天津、海南、山东也进入了一个改革的序列,未来两年新高考将在全国实施,这当中涉及的选课考试问题、多次考试问题、综合评价的问题都指向了“选课走班”这一制度。看起来“选课走班”像是一个很可行的完善解决方案,所以国家政府以及教育部门都非常推崇这一方案。

事实上,如果没有政策,没有这些压力,也没有这些要求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还要做“选课走班”?北大附中从2010年开始探索“选课走班”,在那个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会有新高考以及政策要求,那个时候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如果想不清楚这件事情就开始“选课走班”的话,那您在将来听到的都是关于困难的抱怨以及对于挑战的投诉。

在年初我读到一本书叫《游戏改变世界》,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或多或少地研究一下游戏,它让我们的用户欲罢不能,占用了用户的时间。这本书当中描述了为什么游戏这么伟大,如何成功,怎样吸引人,讲了四点游戏的基本要素:目标、规则、及时反馈以及自愿参与。

这就特别像课程,我们的课程也有目标和规则,我们也通过作业、测验来给学生及时反馈,但我们的课程好像不是自愿参与的,或者不全是自愿参与的。

那有没有可能,自愿参与也是我们的课程一个非常基本的要素?

学生在选课本身就是自我意识的一种教育,就是一种学习过程。所以在北大附中学生一入学,课表完全空白,没有任何课程,所有的课程都藏在系统管理的后台,根本看不见。他需要通过自己的选择来组成自己即将学习的课表,他不需要去抢课程,我们给每个学生选定了意愿点,最后买定离手,价高者得,让他知道哪些是感兴趣特别想学的,同时不需要抢课就可以认真从容地了解课程当中所有的信息,包括我跟谁一起上课,这个上课如何开展与评价。如果这些课程太难,以前学校分ABC三级,所有的学生都想选A级别,如果告诉他这个课程尽管是A级别,但非常难,会影响你的分数,他就会思考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同时,我们也会积累一个非常宝贵的数据,学校到底哪些课程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以前开选修课,开出很多门,一个萝卜一个坑,学生选完之后觉得每门课都是需要的,但学生真正需要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通过这一机制为学校打造了一个市场机制。每一门课程有一种供需关系存在,以前的课程感觉起来更像是一个计划经济,每一个人是被放进去的。但现在有了“选课走班”,我们引入一个无形之手来调配学校的供给与需求。

因此,北大附中有了非常丰富且多元的课程,包括“四个学院”的学科课程,以及“四个中心”的活动类课程,还构建没有围墙的校园,我们要引入课程时也是通过这样一个机制来完善的。我们引入一个课程,这个课程如果是一个不好的课程,它也可以被这个市场机制自然地消化掉,效果不好就无人选择。另外,一个更加灵活的课表结构可以吸纳各种课时,各种资源,无论开几个课时都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比如以前引入一门课只能开6个班,肯定开给实验班。在北大附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选择他认为他需要的资源。

所以学校的供给和需求变得非常丰富,寻求被“选课走班”释放出来,被大家看到,而供给也可以在这个市场机制当中不断地自我调节,这就是一种生态。

“走课”究竟怎么“走”才不会乱?

提起“选课走班”很多学校还是会想到一个“乱”字,这也是北大附中接待来访时被问到的最多问题。

那么,“走课”究竟应该怎么“走”才不乱?

在与很多学校交流时,我们也总结了一些浙江和上海在实施“走班制”时家长、老师、媒体以及从业人员所提出的问题和抱怨。但这些问题你仔细去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前应该做而没有做好的问题,被“选课走班”暴露出来的,比如一个选修课学生根本就不喜欢,但因为我们要满足老师的课时量,老师得拿工资,够课时,所以我们开出来了。这些老问题就变成没有人选,老师就没法开课,所以老师就觉得乱,麻烦。

第二是新需求,以前记录课程只记录课程名,语文一、语文二,这样学生没法选,不会选,只能瞎选,但现在要求你提交课程的详细资料,它适合什么人选,适合什么方向的学生选,如何评价,如何开设。所以,这样一个变化,大家觉得又增加了工作量,好乱。但对于有教育情怀的人来说,这些问题,这些乱,这些麻烦,它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我们终于有机会可以重新去反思教育流程管理当中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件事到底应该怎么做。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最大力度地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评价是教育流程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很多演讲嘉宾都提到评价要先行,评价是最重要最核心的。评价面临一个问题,每个学生选的课不同,“走班制”的情况下又不能够经常见到我的学生,无论班主任还是导师都面临着将兵制的尴尬,我找不到你,又不知道你学得怎么样,我们很难以多次的考试来知道学生的成绩。

这时候重新反思评价到底是什么价值,它到底有哪些目的和意义,大部分的评价都起到了选拔与监控(测)的意义,我们将好的学生挑出来,告诉他你很好,再将不太好的学生挑出来告诉他你不太好,但整个学习过程并不会因为这个而改变。

评价还有很多其他的目的和意义,比如评价可以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但这些在我们之前的评价当中是被忽视的。“选课走班”给我们造成的评价问题我们就可以重新来设计评价,我们将它分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去拿到分数,去落实他的学习内容。我们在北大附中每一个过程性评价不低于40%,没有一门课是以考试来决定分数的,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靠日常学习,靠落实日常知识来拿到分数。接着我们也有终结性评价,以学科为统一来进行,起到选拔和筛选的作用。

所以在学校里面,我们的每一个老师可以利用信息化工具设置非常丰富多元的评价,他可以用评语、分数、勋章等,将它作为跟学生交流的方式与工具,同时我们也会为老师定制各种各样的维度,帮助他来分析监测整个班级的情况。所以每一次评价如果老师及时地更新,我们相信每一个小的评价做好了,那就应该是好的,即便我们没有经常做这种考试和测验。

最后,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在我们发现学生有问题时,我们还可以加以引导,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对后面的学习进行规划,对作业量、老师的讲课、课堂的管理以及参与度有何思考。学生可以每天反思自己的学习,并且可以有再一次的机会,靠自己的努力把分数挣回来,这样的发展性评价,比之前的评价更丰富完善。

多轨式走班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全员育人的效应

提到“选课走班”大家马上会想到导师制,在ESBZ学校每个星期五所有导师会跟孩子进行一对一谈话,在谈话当中会设定半年的三个目标。导师制在国外落实得非常好,但在国内有一个问题,我们的师生比是1 :12.5或13,这当中不是所有的老师都适合当导师的,再筛选一下就是1 :20,每一个老师要跟20个学生进行对谈,这是很难的,即便是1 :12,再低一点,你有时间,但学生也不一定有时间,我们的课表是满满当当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跟你进行一对一的对谈。在实施过程当中还有其他的问题,如果老师跟学生平常不见面,他并不了解这个学生的时候,他们坐在一起就是两个字“尬聊”,大家嘘寒问暖一下,你不错,我不错,这就散了。这一制度并不能够帮助学生成长,我们应基于评价,基于整个学校流程的支持,让每个老师都能成为一个好的导师。

事实上,在实际观察当中我们也发现学生总是会寻找他最喜欢的老师向他倾诉,向他咨询,向他反馈自己的问题,那我们要做的是为这些老师赋能,让这些老师可以对学生的所有情况进行了解,这不仅仅依赖于每一个学科老师的及时反馈,也依赖于每一个老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关心。同时也可以将这些信息及时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学生的活动、德育管理和评价可以实现人人共享,我们可以实现以人为协作的平台。

仅仅这样还不够,我们还要做一些新的事情,在探讨学校制度的完善上参考一下目标管理。在美国硅谷现在都实行一个新的管理制度,它跟KPI相对,叫OKR,在这个目标之下的核心指标,与传统的KPI是相对的管理制度,在硅谷这些创新企业发现,如果一个员工非常想做他要做的事,而且知道为什么做这件事的时候,他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个管理理念对于我们的冲击很大,对于学校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我们的每个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而且很想去学习的时候,他一定有更好的成果。所以我们想借鉴这样一个OKR制度在今后的过程当中让每个学生来设计自己的学习计划,提交自己的OKR。OKR的完善成果也会成为所有导师工作的依据,也会成为他下一个阶段的选课依据。

对于“走班”大家看到的是一个点,但我相信如果你一旦开始实施“走班”,你就跳入了一个大坑,坑里边还有无数的小坑和暗坑,你还要陆续解决很多问题,包括综合评价、走班管理、排课等。现在有很多信息化工具在支持,也有很多服务在支持,相信对于真正有教育情怀的人来说,这些困难和问题是能让我们兴奋的,这对我们来讲都是机遇和机会。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敢于去尝试这样一种模式,在自己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种“选课走班”模式。我们很欣慰能够跟这些学校同行。

最后,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到底为什么要进行走班?我希望“走班制”是一个土壤,希望在这个土壤之上我们去重新反思学校流程管理当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我们利用评价管理来及时反馈,利用目标管理来引导学生的发展,我相信如果每一个教育者都这样做,我们的课堂会和游戏一样有意思,校园会像游戏一样让每一个学生欲罢不能。

猜你喜欢
评价学校老师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